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3 道试题
1 . 经济问题自古以来就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治国者欲民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事商贾,为技艺,皆以避农战;民以此为教,则粟焉得无少,而兵焉得无弱也……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多),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摘自《商君书》


(1)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一中的经济思想

材料二: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机构

概 况

商部

清承明制,六部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清仿西政改制,增设商部,制商法,鼓励实业。

农工
商部

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颁布了一批章程。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实业部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农商部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形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

材料三: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固定资产投资资金来源的比重(单位:%


——国家统计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数典》(1950—2000


(3)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固定资产投资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些新变化的原因。
2019-10-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19年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对广州十三行的正确评述有(     
①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②清朝为严格限制对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
③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④便利了外国商品的大量涌入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番薯于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由广东、福建人分别从安南(今越南)吕宋(今菲律宾)传入中国大陆。清初番薯入赣。番薯传入湖南始于平江:“平江山中广(东)福(建)客民多种之”。不久推广到邻近县份,嘉庆年间,民“赖以佐食”。后来,闽粤移民在四川建成了规模可观的番薯产区。

——摘编自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简明中国移民史》


人口与粮食问题是明清时期所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试评析材料中所示现象,并得出结论。(要求:现象需描述材料所示主要历史信息;论证充分;结论符合史实;逻辑清晰。)
4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洪武中,定税额随物价轻重,每三十分而联其一”。永乐初“定制:嫁娶丧祭时节礼物、自织布帛、农器食品,及买既税之物、本都运已贸物、鱼绕余果,非市服者。俱免税”。明初,商人无仓存货,一些牙人通趁机模做价格。明大祖国此下令,在南京三山门等各门外“湖水为屋,名塌房,以贮商货”。商人们只要缴纳商税。便可储存其货物于塌房,这样就不会再因无存货仓库而受牙人摆布和操纵价格,方便了商人的贸易。

洪武二年,明太祖“令凡内外军民官司并不得指以和雇、和买扰害于民。如果官司缺用之物,照依时值,对物两平收买。或客商到来,中买物货,并仰随即给价”。(明会典)记载:光禄寺“供用牲口、果菜等物”,“洪式间。令本司买办,此与民间交易价钱每多一分”。

“洪武初,命在京兵马指挥领市司,每三日一校勘街市度量权街,稽牙侩物价,在外域门兵马亦令兼领市司”。

明人称,“盐政大体所在。主于足边便民,而中间条理,不过通商、恤赶二者而已”。明代的茶马贸易。斟酌繁简,陕以西,川以南、置茶马司各一”,“上以裕国,下以通商,允为经久之良法”。

——摘编自何孝荣《简论明代的商业政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朝的商业政策进行评述。
2022-02-04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聊城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对“本”与“末”的看法和政策


秦始皇“上农除末。”
汉文帝、汉景帝“农,天下之本。”
宋太宗“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税”,“两浙诸州,纸扇芒鞋及细碎物,皆勿税。”
[宋]叶梦得“出作入息,农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贸迁有无,商之治生也;膏油继晷,士之治生也。”
明太祖“人皆言农桑衣食之本,然弃本逐末,鲜有救其弊者……朕思足食在于禁末作。”
王阳明“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其尽心焉,一也。”
张居正“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欲民用不困,莫若轻关市,以厚商而利农。”
黄宗羲“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雍正帝“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之贵。”
乾隆帝“大概市井之事,当听民间自为流通。一经官办,本求有益于民,而奉行未协,转多扦格。”

——摘编自李伯重《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传统社会商业观进行评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7 . 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太祖多次颁布禁海令,严禁濒海军民“交通外番,私易货物”。明成祖即位后,沿袭海禁政策,并奉为祖宗法度。此后,明廷三令五申,禁止人民私自出海贸易。然而,屡禁不止,民间开海呼声与违禁出海行为从未间断。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与二十八年走马溪事件发生后,海上走私贸易愈禁愈盛,尤其是自嘉靖三十一年起,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楼患。时人认识到,要消除楼患,保卫海疆安全,最好的办法是疏而非堵。闽、浙、粤三省官员不断上奏,请宽海禁,与主张严禁的官员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开海与禁海之争。隆庆初年,明廷同意福建巡抚涂泽民所奏,宣布开放海禁,漳州、泉州之民“准贩东西二洋”。开海政策持续五十余年,不仅在明后期福建社会经济发展及对外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是对沿用两百年之久的海禁政策的否定,推动了海外贸易发展。

——摘编自涂丹《明代禁海与开海之争》

材料二: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民风不淳朴)。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1757年十一月初十日,乾隆正式颁布谕旨,明确宣布:“嗣后口岸定于广东,外来商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不得再赴宁波。”

——摘编自《清实录》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隆庆初年明廷开海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隆庆年间的开海政策。
(2)据材料二,指出乾隆初年福建地方官员和清廷在对待西班牙商船贸易问题上的分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后期从“四口通商”转变为“一口通商”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规定“服不锦绮”“服布素”。明中后期,士子冠服追求诡异,颜色鲜丽,花样多变,百姓着装也“俗尚日奢”。饮食方面,明初“筵不尚华”,自天顺、成化后,官僚和商人阶层品尝山珍海味,一桌酒席花费数十两甚至上百两银子是屡见不鲜,普通人家亦“有客必设专席,餐必丰腆”。按洪武年间礼制,庶民庐舍不得超过三间、五架,不许涂饰彩色;器皿不得描金,只能用铜、铁。明中期后,这些规定皆被突破。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民国成立后,政府颁行了男女礼服形制的法令,人们可以按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选择服饰。洋装在中国的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与此同时,政府开展了剪辫、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点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后,国人的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近十多年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家庭拥有小汽车在30年前不可想象。今天家庭轿车已成为许多家庭重要的交通工具。文化方面,2011年一项调查表明,国民年阅读量为:以色列60本、日本40本、法国20本、韩国11本、中国4.35本。年人均购书量:以色列64本、俄罗斯55本、美国50本,中国不足5本。

——摘编自焦润明等著《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后期生活消费方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初年习俗风尚变革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生活的变化。

9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代中国经济长期领先于世界,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为什么材料说商业革命“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
(3)指出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其特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古代中国经济结构对社会变革的影响。
2018-11-15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辽源市田家炳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从先秦开始萌芽,至秦汉得以全面发展,隋唐趋于完善,明清最终定型并增加了新的内容。许多思想家开始注意粮食的市场贸易在解决粮食安全方面的作用,并形成了以儒家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古代粮食安全思想。在这个思想体系中,重农思想是保障粮食稳定、充足供应的基础,储粮备荒是应对粮食危机的主要方式,赈济灾荒是发挥粮食安全作业的重要手段,粮食流通在调剂地区粮食余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以粮食为基础的国家政策是重农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摘编自吴宾 党晓虹《试论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苏联入侵阿富汗之后,美国对其实行粮食禁运,1979-1980年苏联粮食供应量减少了大约600万吨,极大的冲击了苏联的畜牧业,导致了肉类产量的减少,但是其后果与预想的苏联能够找到可以替代大量被禁运粮食的供应来源不可同日而语。禁运也促使苏联意识到粮食自给自足的战略重要性,刺激了国内政策的转向。同时,粮食禁运也导致美国粮食价格大幅下跌,国内市场元气大伤,许多粮食企业面临破产。最终美国政府接受了来自农业界和粮食企业对于撤销禁运政策的压力,于1981年4月取消了粮食禁运政策。

——[英]Tarrant《粮食能不能作为武器?-美国和苏联之间的粮食贸易禁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粮食安全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美国粮食贸易禁运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当今时代形势,谈谈你对粮食安全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