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41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传教士罗明坚、金尼阔等携带“西书七千部”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B.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C.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D.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明中后期推行一条鞭法,将徭役并入田赋按土地大小征税:取消力役,以官府雇佣的形式代替;将实物税改为货币税。改革后使无地的百姓缴纳税款的负担减少,地主官绅缴纳的税款增多,也遏制了土地的兼并。这说明,一条鞭法(     
A.平衡了税收负担促进税负公平B.强化了国家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C.取消力役徭役减轻了人民负担D.实质是对赋税承担者重新洗牌
3 . 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
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
2022-08-01更新 | 1504次组卷 | 44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5月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明中后期,当国家财政或国家救济发生困难时,明朝政府会向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商帮寻求帮助,作为奖励或交换,商人被授予“义民”“冠带荣身”等荣誉称号,以及给予国子监的入学资格。由此可见,明中后期(     
A.抑商政策因时局而改变B.国家承认商人的社会财富
C.商帮介人国家经济命脉D.商人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5 . 明中叶戚继光打败“倭寇”,维护沿海安宁;明末清初郑成功打败“红毛番”,收复台湾;清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大败“罗刹”侵略者。这表明(     
A.周边国家窥视中国已久B.工业革命引发了边疆危机
C.明清时期中国军力鼎盛D.闭关锁国顺应了统治需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代有医书传世的医家中,有明确文献记载其为中途弃举从医者多达数十人,而未有医书传世的儒生弃举从医者更是不在少数,在各地方志及其他史料中有许多相关记载。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八股取士阻断平民入仕道路B.医药事业进步带动从医热潮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D.经世致用思想改变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春秋时期,随着新兴贵族地主逐渐崛起,出现了以卿大夫为代表的私家、异姓贵族与公室的斗争,如鲁、齐、晋等相继出现公族大权旁落、卿大夫掌权的局面。公室与私家的斗争(     
A.导致诸侯争霸加剧了社会动荡B.表明官僚政治取代宗法统治
C.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结果D.为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2022-07-27更新 | 421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8 . 万历二十一年(1601年),江苏巡抚曹时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浮食(不事耕作而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这说明当时(       
A.民营手工业的生产规模扩大B.民营手工业受到官府压制而破产
C.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十分尖锐D.土地兼并严重流民增多聚众闹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大量“相牛”技法,时人通过观察牛的眼、角、鼻、毛、耳、头、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状,来判断一头牛适合耕作还是运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B.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
C.运输的动力以牛力为主D.少数民族养牛业很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唐《田令》第34条规定,荒田亦有公、私之分。公荒田借耕,九年还官;私荒田借耕,三年还主。公荒田可以用于授田,私荒田不能用于授田。这体现了唐政府(     
A.试图调整生产关系以增加财政收入
B.强化对民间土地资源配置的主导权
C.对土地私有产权的明确承认与尊重
D.旨在促进封建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