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时期的铁锄(1953年于湖南长沙子弹库出土)


《国语·齐语》载:“美金(指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指铁)以铸锄(锄)、斸(斧)……,试诸壤土。”

——《国语齐语》

在我国,铁器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三千三百年前的商代中期,但当时的铁是自然陨铁,而不是人工冶铁。我国最早的人工冶铁制品,出现在两千五百年前后,也就是春秋战国之际,铁器已经有了斧、锛、凿各种刀具,中国社会历史进入铁器时代。

——白云翔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开始使用,耕犁和牛耕技术也随之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秦汉以来,随着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从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陈文华《农具发展史》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三则材料的选取围绕什么共同的主题?其中哪一则最有实证性,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至汉朝农业生产变化发展的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如何?
2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不断变化,唐朝_________的实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横线处应填
A.井田制B.均田制C.两税法D.募兵制
2021-06-24更新 | 867次组卷 | 25卷引用:福建省福州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物理方向)
3 . 明清时期我国城市化出现“离心现象”——在其它国家,城市人口比重愈来愈高,也愈来愈集中,小城市变大,大城市变得更大;但在中国,明清两代的几个大都市,从人口到城区规模都比两宋和元代时缩小许多。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最有可能的是(  )
A.小农经济的发展B.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C.新航路开辟影响D.工商业市镇大量兴起
2021-04-29更新 | 421次组卷 | 74卷引用:福建省宁德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与前代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不同.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也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承担契约关系以外的杂役。这种变化
A.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B.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
C.增进了社会公平正义D.淡化了阶级门第观念
5 . 西汉货币制度的演变

材料 公元前186年,汉政府初次实行自己铸钱,同时明令禁止民间私铸。公元前175年,政府再次允许私铸,但附加一些限制。文帝和景帝时期,吴王刘鼻以铸铜和铸钱的方法来增大他已有的可观的财富。在公元前144年间,政府再次专控铸钱,私铸成为处死的大罪。在整个这一时期,伪钱大量增加,普遍的作法是取钱的边缘制造假钱。公元前120年,政府废止四铢钱改用三铢钱,并刻上实际重量而不用虚假的半两字样,假半两钱不再使用。就在同时,又创制了一些新的高面值货币,一种是钞票,是用白鹿皮作的,用来征集岁入,其它三种是银锡合铸。一年以后,又废止三铢钱改用五铢钱,重量也和面值相符,这是中国的标准铜钱,沿用到唐初。汉代铸钱,起初由中央政府和郡同铸,使钱的周边隆起以防止取铜。不幸的是各郡铸的五铢钱质量不好而且分量轻,伪造五铢钱和银币的事连续发生。由于以上情况,公元前113年,由隶属于水衡都尉的上林三官专管铸币,水衡都尉和少府共同负责皇帝宫廷的财政。这样,铸钱和以此获利成为朝廷的独有特权。铸币制度从公元前113年到前汉末,一直保持稳定。

——摘编自《剑桥中国秦汉史》


(1)根据材料,归纳西汉币制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的币制变化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实行租庸调制,成年男子是国家赋役的主要承担者。其每年需向国家交纳粟二石,为租;交纳绢二丈、棉三两或布两丈五尺、麻三斤,为调;需为政府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丁男可采取“输庸代役”的方式以免役。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农民大量逃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政府新增很多税收项目,但并没有解决经济困局。780年,宰相杨炎将此前的租庸和名目繁多的杂税合并为地税和户税,地税是履亩征税,户税是按户等高低征收绢帛和钱,分夏秋两次征税,此为两税法。

——摘编自李军《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材料二   唐初立租庸调之法,……杨炎变为两税,……虽租庸调之名浑然不见,其实并租庸而入于租也,相沿至宋,未尝减庸调于租内,而复敛丁身钱米。……嘉靖末行一条鞭法,通府州县十岁中,夏税、秋粮、存留……均徭、里甲、土贡、雇募、加银之例,一条总征之。……杂徭仍复纷然。……嗟乎!税额之积累至此,民之得有其生也亦无几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相比有何新变化,并分析两税法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赋税制度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弊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的原因。
7 . 《海与帝国:明清时代》在描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迁时绘制了如下示意图。“一条鞭法”施行后,居民不再通过里甲,而是把折算成白银的税粮、徭役直接交给县衙门。上述变化

A.说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货币体系
B.凸显明朝中央集权制度已走向顶峰
C.提高了明朝地方治理改革的有效性
D.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二 隋唐时期,西北是全国政治中心。西北指陕、甘、宁、青、新五省(区),面积占全国1/3,是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因西北少数民族的军事威胁,政府驻戍庞大的军队,并将营农和防边结合。为持久计,隋在陇右、河西、西域等地屯田,唐代严管州军屯政,每年举行“屯官叙功”,以示考核。当时全国屯田992屯,关内、陇西与河西三道占584屯。西北屯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压力和百姓的免输之劳。屯田之外,隋唐还在西北发展官牧业,蓄养的战马数量庞大,还能满足宫廷、政府厩马、祭祀和宴飨之需。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对塞内民族“怀柔”,进贡者备尝其值,广设市场,敞开渠道,满足各族不同的物资需求。安史之乱前,西北“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摘编自李清凌《西北经济史》


(1)比较材料一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时期西北地区开发的原因。
2020-11-18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城东中学、南安市华侨中学、石狮市第八中学、泉州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历史试题
9 .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2020-07-09更新 | 14213次组卷 | 15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B.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
C.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D.边患问题得到解决
2019-05-28更新 | 4090次组卷 | 67卷引用:福建省泉州科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