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比较研究、归纳法等实证法盛行,一些传统理论被验证或纠正,世界地图被重新绘制,墨卡托投影、等高线、圆锥投影等也开始使用并成为基本的地图绘制方法。地理学家对海陆起源问题、地形起源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以验证地圆说为根本出发点B.提升了地理学科的地位
C.为人类探索自然提供了助力D.标志着世界市场的形成
2022-01-25更新 | 727次组卷 | 7卷引用:福建省四地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的英国,越来越多曾被视为“奢侈”的商品和服务进入中等阶层生活,甚至社会下层也通过各种渠道渗入到奢侈消费中来,奢侈消费日益成为“没完没了争论的话题”。在大讨论过程中,“有益的奢侈”理论承认在所有社会等级中追求生活舒适和便利,同购买生活必需品一样有益。曼德维尔(1670-1705)更是将这场大讨论推向了高峰,他将奢侈品宽泛地定义为“一切并不直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东西”,公开反驳所有对奢侈的指控,认为奢侈是一项公共福利,奢侈品能够满足人们追求快乐的心理需要,人们沉溺于奢侈品能够推动商业的扩展和穷人就业。这场大讨论使人们不再从道德角度来看奢侈消费的问题,开始关注中等阶层甚至劳工的消费动机和消费实践。大讨论也使人们意识到,奢侈消费为产品革新和时尚与设计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机遇。

——摘编自李新宽《18世纪英国奢侈消费大讨论》

材料二   近代中国,洋货凭借其质量与价格的吸引力,在市民追求社会地位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然而热衷于选购国货,并希望借此实现国强民富的观念也长期影响消费潮流。南京国民政府工商部积极举办国货展览会,并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社会上也出现了要求商店销售国货并禁售洋货的呼声;与此同时,中华总商会以及各地商会纷纷颁布有关国货销售的章程;当时的新闻媒体也在积极宣传国货;1932年,国民政府宣布将次年定为“国货年”。国货运动如火如荼的展开对普通民众的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转变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17-18世纪的英国和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20世纪30年代国货运动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中消费观念转变进程中得到的启示。
2023-11-30更新 | 627次组卷 | 10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4-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绝了民间一切的海外贸易。在严厉海禁的政策下,民间私人海外贸易被视为非法行径,被迫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即被迫转入走私和武装走私。隆庆皇帝(明穆宗)被迫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清朝初期政府延续明朝的对外政策,对海外贸易严加限制。康熙时期,自开海禁之后,每年造船出海贸易者,多至千余,回来者不过十之五六,不少人留居南洋。清政府认为“数千人聚集海上,不可不加意防范”,且南洋各国历来是“海贼之渊薮”,因此于康熙五十六年复行南洋海禁。南洋海禁之后,本来一度繁荣的对外贸易,又复委顿。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重商主义是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在英国占支配地位的经济思想,重商主义者认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是国家致富的有效捷径。伊丽莎白一世执政时期,伍斯特1557年贫困人口比例为18%,诺威克1570年贫困人口比例为22%,与城市相比,农村人口的贫困现象更加严重。16、17世纪是欧洲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时期,新兴的民族国家迅速转入了争霸战争之中,从16世纪后半期起,欧洲战火连绵。而此时的英国在欧洲诸国中显得弱小。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的英国,以国家的公共利益和绝对君权为最高利益,通过重商主义政策的推行,强力推动了本国经济和政治的近代转型,为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宫艳丽《论重商主义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变化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与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不同,分析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海外贸易政策的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5至18世纪,西方国家逐渐完成了在亚洲国际市场的贸易垄断布局,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分工体系初步形成。此时,明清的对外贸易政策总的趋势是内向保守的,以禁为主。实际上,随着政策的时宽时严,官方贸易甚至民间走私贸易从未间断,个别时期还出现了重大发展。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都与中国发生了直接贸易关系。中国输出品主要以丝锦织品、陶瓷、冶金制品等手工业品以及茶叶为主,而输入品的种类非常少。大量的贸易出超部分以海外白银流入的方式得到平衡。

——摘编自骆昭东《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仍坚持从内战起实行的保护关税政策。随着海外扩张活动的加剧,美国商品的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起来。除欧洲传统市场外,美洲一些国家成为美国商品的新市场。1900年,美国的出口比1860年增加了3倍,美国在世界对外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由1860年的第三位上升到第二位。1866年美国制成品和半制成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的16%,而原料则占72%的比例;到1914年,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出口比例上升到48%,原料出口下降到40%。

——摘编自孙天竺《美国对外贸易政策变迁轨迹研究(1776—1940)》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5至18世纪的中国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对外贸易呈现不同特点的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美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历史经验。
2023-05-03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福建专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迄今,资本主义走过了家庭手工业、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阶段。资本主义手工业生产包括了从家庭手工业和手艺开始到手工工场雇佣劳动为止的一切工业形式。工场手工业阶段采取了分工的形式,大批传统农民成为工人、成为工匠。但其依旧采用手工技术,这与小商品生产很接近,同时,它的发展促进了产业工人的出现,使工人群众严重依附于资本,已与未来的工厂阶段接近。机器大工业阶段区别于以往阶段的最大特点是劳动的社会化。比如,为巨大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在购买原料及辅助材料上同国内各个地区及各个国家存在密切的商业联系,庞大企业造成生产与人口集中,人口流动性形成,工人需求增大和开化水平提高等,这些都表征着国内生产日益社会化,也预示着生产参与者日益社会化。

——摘编自列宁《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世界近代资本主义进程中的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特征,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阶段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6 . 国际运河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事件
16世纪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1879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1901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1914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1963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1964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1977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1999巴拿马于12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材料二



1956年埃及时政漫画《苏伊士运河的巨人》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巴拿马运河的变迁”,概括一条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或趋势,并予以简要说明。
(2)提取材料二反映的历史信息,并说明时政类漫画的史料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28年,诗人蒲柏将泰晤士河描绘成“银色的洪流”。19世纪的一位伦敦码头工人曾说过“泰晤士河里的每一滴清水都包含着历史。1855年,著名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编辑,描述了他所见到的泰晤士河:“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就像街道上散发的臭气一样,印象深刻至极……这时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条臭水沟。”1858年被称为泰晤士河的“奇臭年”。狄更斯曾这样生动地描绘了兰开夏郡的焦煤镇:在这座城镇里,由于煤烟的污染,到处呈现出“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这座焦煤镇,“时常把煤烟不仅吹在自己头上,并且吹到邻近地区”。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环境污染问题探析》

材料二   近年来,全球能源与环境面临严峻形势,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快速增长,居全球首位。环境保护问题被全球关注,拥有低能耗和低污染的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对传统汽车产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积极宣传,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政府大力扶持和政策补贴,推动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之路。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91.98万辆,同比增长59.34%;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354.5万辆,较2020年增加了217.90万辆,同比增长159.52%,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13.59%;新能源汽车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局面,刷新了历史纪录,成为汽车行业最大亮点。

——《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9世纪英国生态环境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是全国棉纺织业中心,其手工业产值占当地经济的七成以上。在松江府、苏州等地棉纺织作坊众多,坊主置杼机数具,佣工多人。脱棉籽搅车、脚踏多锭纺车、新式缎织机等器械被广泛使用。明政府规定,有地5亩以上的至少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倍之”,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江南的棉布产品各具特色,上海乌泥泾的棉布“紧细若绸”,无锡棉布“坚致耐久”,“南京布”质地坚实,海外畅销。明清两代,中国每年生产约6亿匹棉布,商品值近1亿两白银,总产量是英国工业革命早期的6倍。

——摘编自杜君立《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

材料二17世纪中期,印度的棉布进入英国市场,迅即对传统的羊毛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出于对传统羊毛业的保护,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棉布进口。但由于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棉纺织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流入新建的工厂,操作生产棉线和布料的机器。18世纪末,英国国内制造商对于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但英国并不出产棉花,1791年至1800年间,美国向英国出口的棉花增长了93倍。到19世纪中期,英国、美国、埃及、印度以及中国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而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棉花:理解资本主义的最佳作物》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棉花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美是如何借助棉纺织工业确立其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的。
(3)综合上述材料,对于棉花和棉布创造的世界,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830年至930年,在巴格达的“智慧宫”中,一大批翻译家、学者在吸收波斯、中国等的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长期收集和保存的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文化典籍翻译成阿拉伯文。其中包括哲学著作、天文学著作、医学著作、音乐著作等。这就是阿拉伯历史上有名的“百年翻译运动”。公元1000年后,欧洲的学者们将这些阿拉伯文的文献以及相关的研究著述译成拉丁文,传播到欧洲各国。“百年翻译运动”取得的思想文化成就对欧洲进入崭新的近代文明做出了影响深远的历史贡献。

——摘编自滕文生《东西方文明互学互鉴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材料二   英国学者约翰霍布森通过大量材料   具体分析了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技术支柱蒸汽机、焦炭冶铁技术以及纺织机械等同中国宋朝及之前所创造积累的工业技术成就的渊源关系。他认为英国人并不是天资特别聪慧的发明家,他们的能力更多体现在他们能够吸收、改造中国早期的技术思想和发明。他还说:如果没有中国的早期发明,就不可能有英国的改进。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些贡献,英国很可能还是一个落后的国家,游离于同样落后的欧洲大陆的边缘。

——摘编自约翰·霍布森《西方文明的东方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年翻译运动”对欧洲文明进程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成功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饮茶之风盛行,上层社会嗜茶成风,民间饮茶也更加普及,同时国外市场开辟并迅速发展。从事茶叶生产的除农户外,还有流民、僧人等,其中专门种植茶树、以种茶为业的农户逐渐增多,成为较普遍的现象。植茶或成为他们谋生的手段,或成为他们发家致富的重要途径。他们在日常种植中形成多种栽培方式,有条植、丛植、粮茶间作、茶轮作等适应不同山区特点的栽培制度。由于植茶的经济效益远优于种稻,使原先的稻田都改种了茶树,扩大了茶园的面积,减少了稻米的生产。

——摘编自孙洪升《明清时期茶叶生产发展原因探析》

材料二   中国茶叶于17世纪早期首次由荷兰人引入欧洲。在荷兰,最初茶叶仅作为药物,成为治疗当地多种疾病的优良药草。后来医学界通过科学实验证明茶叶药性对人体健康有益,茶饮逐渐成为一种日常饮料。18世纪末贫困家庭也习惯喝茶,结果荷兰四分之三以上的啤酒厂走向衰退。由于茶叶是西方固定的进口商品,有稳定的市场需求,他们往往采取提前定货方式,以获取符合其要求、数量充足的商品,从而使茶叶具备了期货的性质。当茶饮逐步被当作日常饮料时,一方面荷兰各大城镇出现许多茶叶店铺,为了更好地宣传茶叶,茶商在包装上印制各种各样的售茶广告;另一方面也刺激了荷兰人对茶器收集以及茶亭兴建的热衷,荷兰在这一时期对中国的许多方面均十分追捧,形成一股“中国热”。

——摘编自刘勇《中国茶叶与近代荷兰饮茶习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茶叶发展特点及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茶叶贸易给荷兰带来的变化,并分析当时“中国热”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茶叶贸易这一现象,谈谈你的认识。
2022-01-25更新 | 133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普通高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