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2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而秦代向民众下达皇帝旨意的诏书石刻以小篆写成,可以说是中央集权国家和统一帝国的产物。这显然,带有将刻写的内容永远流传后世的期待。近代以来,汉语中出现了大量新词汇。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指出,1955年要发动全国讨论《汉字简化方案草案》。1955年,《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在全国印行,各地的群众讨论陆续展开,并对草案高度拥护。人民日报社论指出,繁体字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是严重的妨碍。方案强调国家对汉字简化的支持态度。改革文字是社会主义建设中重要的一环。根据21世纪初的国家调查数据显示,89.58%的人选择阅读相同内容的简体字印刷品,95.25%的人平时主要写简体字。下表内容为近现代以来新词汇事例。

创造新词的方式繁体字1956年后推行的简体字
音译外来词沙发、牛顿、布爾什维克沙发、牛顿、布尔什维克
赋予旧词新涵义共和、格致學、科學、總统共和、格致学、科学、总统
其他西學、洋錢、孔子學院西学,洋钱,孔子学院

——摘编自陈先松等《新中国成立初期汉字简化改革体现的人民立场》等

材料二   英国的殖民地开办了许多免费的教授英语的学校,对拔尖学生发放奖学金。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工场。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的150年中,约一半的科学技术文献是用英文写作的。在国际海事救助和航空管制方面,各国按英美国家的安全和技术标准统一使用英语。到20世纪上半叶,英国和美国已是世界重要的文化产品生产国。

——摘编自《英国近近现代教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在不同时期重视语言文字的原因和新中国文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中英两国文字变革的不同之处。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语言文字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22-09-10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剑桥欧洲经济史》记载,1650年,英国茶叶价格为每磅6—10英镑不等,到1703年的时候降到了每磅16先令(1英镑=20先令)。在17世纪末,英格兰每年进口茶叶20000磅,1703年则达到100000磅。到18世纪末,英国人均茶叶消费数量达到每年2磅。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价格革命加速欧洲社会阶层分化B.商业革命带来欧洲贸易中心转移
C.工业革命带来英国贫富差距缩小D.海外贸易发展促进商品供给增加
3 . 工业革命拓宽了人类改造和利用能量的范围。剑桥大学人口研究小组强调,工业革命使人类从利用有机能源跃进到使用无机能源的阶段。实现“跃进”的关键是(     
A.石油产量提高B.英国海上霸权的建立
C.棉纺织业进步D.蒸汽机的改良和推广
2022-09-08更新 | 108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2012-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1871年,意大利籍美国人梅乌奇向专利局提交电话机专利申请,并注册成功。两年后,由于经济状况不佳,梅乌奇无法交纳延续专利权所需的费用,从而致使专利书过期。1876年2月14日,贝尔向专利局提出申请电话专利权,随后梅乌奇对他提出诉讼。但1889年梅乌奇过世,诉讼不了了之。这说明专利制度(     
A.使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越发密切B.保护发明人也保护权利所有人
C.存在经济利益化的趋向D.强化垄断阻碍技术发展
2022-09-08更新 | 1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英国议会部分立法情况

1802年,通过了第一部《工厂法》,规定了车间的卫生条件、童工工作时限以及工厂应承担对童工的其他义务。

1824年,废除禁止工人结社的法律,工人获得公开结社的权利。

1844年,立法规定一切机器必须安装防护设置,不允许女工和童工在机器开动时清洗机器。

1874年《工厂(妇女健康)法》获得通过。

1883年《工厂与作坊法》出台。规定:白铅工厂必须具备“通风设备、带盥洗室的宿舍、带有冷热水的女性浴室、舒适的餐厅、全套的工作服及口罩、工厂所有员工可随时饮用的充足的酸性饮料的供应”。

1889830日,英国议会出台《棉布厂法》。该法案关注棉布行业中有害健康的潮湿、蒸汽等特殊问题。

——据赵虹《英国19世纪的社会立法》等整理


概括材料中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6 . 英国的博塞尼原是一处比较繁华的城镇,后来变成只有三家农舍的小村子,但是这里的居民却有权选出两名议员到下院去,议员们正是靠这种方式维持自己在议会的地位。议会对选民也有很大限制,城市选民只限于大商人之间,要求年收入在300英镑以上。这一状况得以改变主要得益于(       
A.加紧推行圈地运动B.大规模发行国债
C.工业革命和议会改革D.加快海外殖民步伐
2022-09-08更新 | 269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下图是班超出使西域的路线图,那时东汉的首都已经是洛阳了。 从洛阳一直向西,就到了敦煌,出阳关,沿塔里木盆地的南缘西行,可以到鄯善、于阗、疏勒,再沿塔里木盆地北缘折回东行,可以到龟兹、伊吾卢等地。


班超出使西域

——张信刚《丝路文明十五讲》

材料二   由于欧洲人从1450年至 1650年的航海,世界被水远地改变了。与其说这些接触所带来的意义在于欧洲人的地理大发现,不如说在很大程度上建立了持久联系,即这些航海者使世界上以前相互孤立的人类之间的接触成为可能。与世界上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沟通、相妥协,这开始在西方文明中成为一个持久的、吸引人的问题。大部分欧洲人仍然保留着对他们文化优越性的自信,但现实开始逐步瓦解那种自信,并且,经济全球化深深地改变了西方文化本身。西方人开始面对理解“其他"文化的问题,并且在这当中改变了他们自己。西方开始不再意味着是一个地理概念,而是通过皈依基督教获得西方语言和传播西方技术的一种文化。这种文化输出到了世界各地。

——摘编自《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与西域联系加强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与世界上其他文化沟通、妥协的主要途径以及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碰撞的意义。
2022-09-07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13世纪到17世纪,亚欧大陆上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似乎都在“沉默中”为工业革命的破壳而出做着准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早受益者是欧洲,欧洲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成为称霸全球的殖民者。但是,工业革命的孕育者是包括欧洲在内的全球经济体系,美洲的金钱市场和原材料,亚洲的生产市场贸易和辗转流传的东方文明,非洲的劳动力和原材料,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遗风都是工业革命的“助产士”。亚洲非洲和美洲帮助欧洲实现了崛起,同时也成为被盘剥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摘自余东华《工业革命的驱动因素———对人类工业文明演化的多维思考》


依据材料,围绕“工业革命”,自选角度,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论题明确具体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9 . 1609年,荷兰成立阿姆斯特丹银行,该银行由市政府提供保证金,经营货币兑换、客户转账等业务,为世界贸易提供金融服务,它被称为“世界上第一个多边支付体系”。这一现象的出现(     
A.推动了荷兰制造业发展B.顺应了价格革命的趋势
C.体现了商业革命的发展D.改变了世界贸易的格局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10 . 《大国堀起》解说词中说到:“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其中“地理大发现”的直接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B.西方列强的扩张C.郑和下西洋D.玄奘西游天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