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近代中国与茶叶贸易]

材料一:我国是公认的世界茶叶大国、茶叶的故乡。受特定的自然条件、饮食文化等的差异之影响,西方世界并不产茶、种茶,我国茶叶商品以及茶文化借助于“大航海”时代开辟的自由贸易进入西方国家的,因此,从这种历史渊源来看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带有明显的顺差特点……区别于一般的商品。我国对西方国家的茶叶贸易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的“物质表征系统”输出的过程,那些内在的“茶文化行为系统”、“茶文化价值系统”等也一并待入了西方国家,对西方国家的茶道、茶仪式、茶文化等产生了深.影……茶叶属于一种农产品,其种植、采摘、制茶等关键的环节都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本身具有的科技含量、技术含量等并不十分突出,因此其整体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谭林《试析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的特点及贸易衰落的社会影响》

材料二:据统计,鸦片战争前,中国植茶农户具有130.25万户,按每户平均5人计,茶农约350万人左右:到1894年,植某农户增加到23409万户,茶农650万人左右,半个世纪增加了近一倍。随着茶叶商品生产规模的扩大,农村中从事经济作物生产的劳动力比例有所提高,从而改善了生产部门中劳动力的分配,促进了农业生产和市场繁荣。1880~1891年,清政府茶叶关税收入共计53389万两,年均449万两,相当于同期海关出口税收的554%左右。英国人通过茶叶贸易获得了巨额利润,英国人饮茶风气的养成,不仅促进了英国的“勤勉革命”,而且使英国人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有学者指出,在以人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时代,茶叶的重要性“犹如非人力机械时代的蒸汽机,”“如果没有茶叶,大英帝国和用过的工业化就不会出现”。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观点可能并不夸张。

——仲伟民《茶叶、鸦片战争对19世纪中国经济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西方茶叶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茶叶贸易的影响。
2023-03-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近代中国农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1927)这一时期的全国农业仍然是传统的封建性个体农业。商业性农业虽然明显扩大,但产品仍以家庭自给为主,市场交换为辅;农业雇佣劳动和带有资本主义因素的经营地主、富农经济虽有发展,但基本依靠家庭劳力的个体小农经营仍占绝对统治地位。至于农业生产力,依然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仅局部有所发展。从全国范围看,无论农业生产条件、生产结构、单位面积产量还是农业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都无突破性进展。诚然,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东北、内蒙古个别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的扩大,某些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个别地区或单位对生产工具、作物品种、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改良,少量农业机器、化学肥料的进口和使用,农业教育的举办和国外近代农业科学知识的传播等。但这些发展变化是局部的和个别的,对当时农业生产和全国经济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

材料二1927-1937年间,由于历史的积累,全国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呈现继续恶化态势。1932年全国农业恐慌大爆发,最终导致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破产。1935年农村经济开始复苏,但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仍未恢复到农业恐慌前的水平。因为自然灾害频繁而损失惨重,农业收成不稳,土地产量起伏波动,但均低于“常年”水平。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既大大低于清代前期的水平,也比20世纪20年代减少了将近一成。所有这些,都无法证明国民党政府时期的农业生产有重大发展。

——刘克祥《1927-1937年农业生产与收成、产量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甲午战后至民国前期我国农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农业生产衰退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英国政府在多种社会力量的推动下,循序渐进地颁布了一系列工厂法,对于女工、童工以及青工的工作时间做出了具体的规定。19世纪后半叶,政府将纺织行业实行的工厂法推广到其他所有行业。这一时期工厂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卫生安全防护等问题,逐步成为工厂法关注的新目标。1867年出台的法案,将监管作坊的权利赋予地方政府任命的卫生官;同时还明确规定,童工每周必须上学,并接受10小时教育。从1871年起,作坊监管权从地方政府转移到中央政府手中,同时,工厂视察员也肩负起监管作坊的职责。到19世纪末,无论在覆盖范围上还是在法案内容上,英国工厂立法,在推广中走向完善,这为以后新的工厂立法出台以及福利国家兴起提供了前提。

——摘编自刘金源《19世纪后半叶英国工厂立法的演进》

材料二  近代中国工厂主疏于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当程度上沿袭了封建把头式的管理,视工人如草芥,工资低、工时长、教育缺乏、卫生条件差、抚恤津贴少是中国近代工人的生存常态……1925—1927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二、三、四次全国劳动大会连续召开,先后通过多个决议案,在经济斗争、职工运动、罢工战术、失业问题、劳工教育等方面达成一致。中华全国总工会于1925年成立,会员人数迅速提升。1928年,国际劳工局局长多玛氏来华视察劳工情形,提出我国制定劳工法应该注意的事项。劳工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星期评论》《民国日报》等亦以研究劳工问题闻名。社会团体和知名人士也发出了呼吁。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南京国民政府在1929年颁布了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

——摘编自饶水利《南京国民政府<工厂法>研究:1927-193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英国工厂法立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第一部《工厂法》出台的背景。
4 . 中国古代和近代工业的发展

材料一   在明朝,金银矿业实被皇室垄断,直接服务于皇室财政。明政府对金银矿业采取了高度统制的政策,官府垄断经营,厉禁民间私采。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一些具体的政策又不尽相同,政府对金银矿业的政策缺乏一致性和连贯性,基本上处于时开时闭的摇摆不定的状态之中。

——摘编自刘利平《略论明代的金银矿业政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中一些富于变革精神的官员改变“夷夏之防”的观念,以“自强”相号召,提出“师夷”的主张,以最刺痛国人神经的军事工业为切入点,开始了中国最早的工业化努力——洋务运动。作为工业化过程中最基本的物质材料,钢铁资源开发逐渐受到社会有识之士的关注。李鸿章是19世纪70年代倡议钢铁工业建设最为积极的政府官员。关于开矿炼铁的经济价值,他认为:“此等日用必须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天地自然之利,乃民生日用之资。泰西各国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英吉利国在海中三岛,物产非甚丰盈,而岁出煤铁甚旺,富强遂甲天下。”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具有钢铁冶炼能力的近代钢铁企业。

——摘编自李海涛《近代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研究(18401927)》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金银矿业政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时期近代钢铁工业起步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启新洋灰公司是近代中国最早的私营水泥企业,其前身为“唐山细棉土厂”,由开平矿务局首任总办唐廷枢于1889年创办,因亏累甚巨,不久停闭。1906年由“北方实业之父”周学熙利用旧址重办,改名为启新洋灰公司,购置丹麦史密斯公司先进的回转窑、球磨机等设备代替立窑等落后设备,生产"龙马负太极图"牌(俗称马牌)水泥。1914年兼并湖北水泥公司,曾分别与华商、中国两水泥公司联营,一度称冠中国,垄断水泥市场。1939年到1940年,日本丸红株式会社开始介入启新,被挟持的启新洋灰公司对日本的侵华战争实质上起了帮助和支持的作用。1946年,国民党悍然发动内战,造成了交通梗阻,启新水泥滞销,厂内熟料堆积如山,散灰满仓,生产陷于瘫痪。

——摘编自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启新洋灰公司史料》

材料二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由于战局恶化,东部沿海工业开始大规模向西南大后方迁移的过程。据统计:到1940年6月沙市、宜昌失守时,沿海沿江迁入四川的民营工厂共计245家,物资总约9万余吨。这批迁川厂矿企业分属的行业系统是:冶金工业1家;机械工业103家;电气工业18家;化学工业40家……迁川厂矿主要来自上海(104家)、汉口(90家)、南京(10家),其余来自南北各省。

——摘编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国民政府抗战时期厂企内迁档案选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近代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全面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的影响。
6 . 【轮船航运与社会经济】

材料一   中华民国初年,民营轮船航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是虞洽卿三北(镇北、姚北、慈北)轮埠公司的创设。虞洽卿创立和经营三北公司的历程见表:

时间经营发展状况
1913年在家乡镇海龙山镇创办了三北轮船公司,先后购置“镇北”“慈北”“姚北”号三轮,时人称为“小三北”。
1914年把三北轮船公司改名为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设总公司于上海,设分公司于龙山镇、镇海、宁波,拟定章程,向华商募集股本20万元,以扩大三北轮埠公司的规模。
1915年变卖了早年在上海收购的大量房地产,决定独资经营三北轮埠公司。
1916年购买荷属巴达维亚一家轮船公司的2,000余吨级的“彭立珊”号轮船,改名“升孚”,开辟上海至宁波航线。又在上海设立了鸿升码头堆栈公司,同时经营码头和堆栈业务。
1917年设宁兴轮船公司,置3439吨的大轮“宁兴”号行驶于沿海。
1918年兼并了依托于英商的鸿安公司的“长安”“德兴”二轮及其设在镇江、南京、芜湖、九江、汉口等处的码头、趸船、仓库、栈房等,于次年取消了英商注册,而由北洋政府交通部注册为华商鸿安商轮公司。随后又添置了“武林”“之江”“华盛”等轮。
1921年三北轮埠公司、宁兴轮船公司、鸿安商轮公司已拥有自有轮船18只,约2万余总吨。
1922年收购肇成机器厂,改名三北轮埠公司机器厂。至此,虞洽卿拥有了包括三个轮船公司在内,并配有自己的码头堆栈和修理厂的完备的轮运企业集团——三北航业集团,为当时民营轮运业之冠。

——摘编自苏生文著《中国早期的交通近代化研究(1840—1927)》

材料二   近代轮船航运在中国的出现,作为一种明显高于农业文明时代生产力的体现,作为一种大量机制产品进入中国内地的载体和外部世界信息进入的媒介,它的出现本身,就是对古老中国的强大震撼和冲击,这种影响和作用,绝非仅仅停留在商业的变化、城市的兴衰更替和交通运输功能改善本身,而是会波及和扩散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中华大地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朱荫贵《中国近代轮船航运业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北公司在1914至1921年发展迅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2022-11-2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1895年和1913年全国华资纱厂的纺机数量及投资总额的比较表(纱 锭:纺纱机上的滚筒)。


材料二   从1895年到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阶段,创办的工矿企业总计549 家,资本总额达120,369,000元,比甲午战前民族工业产生阶段的一百五十家增加三倍多, 资本总额约增长五倍。民族工业在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加深侵略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能得到 初步发展?答案不是一句话可以说清,如同历史的发展有合力的作用那样(恩格斯称之为 “很多意志”起作用)。

——《甲午战争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恩格斯所说的民族工业发展是“很多意志”起作用 的观点。
2022-10-0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三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月考(十一)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气候、棉花生产特性等自然因素影响,中国棉花主要产区集中于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江苏、陕西等省。民国时期,这些省份的棉花种植面积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如1914年,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为4124千亩.1937年增至12760千亩。近代中国棉花的消费对象主要是.上海、天津、汉口以及华北4省的华商纱厂、日本纱厂以及日本本土纱厂。这一时期新增的棉花种植区域主要分布在毗邻纱厂或近代交通线的地方,如山东棉花种植集中在黄河以北、小清河流域、津浦沿线一带。由此可见,棉花种植所引发的农村经济结构变动是区域性的。

——摘编自王建《市场导向下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材料二   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实业家开始注意中国农作物品种的改良问题。上海德大纱厂创办人曾呼吁改良中国棉种和扩大植棉面积,并亲自编写《植棉改良浅说》一书,散发给纺织界同仁及棉农,以传播植棉改良知识。1914年,他在筹办德大纱厂时,开办了穆氏植棉试验场,引进美国长纤维棉种。经过探索,优质棉种试种在第三年获得成功,产量比一般农家旧的棉种高出五六倍。不久,上海工商界名流联合发起并组织了中华植棉改良社。开辟了更大规模的植棉试验场,推广美国优质棉种。

——摘编自戴鞍钢《民族工业与近代中国农村》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民国时期中国棉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民国初年工商界的植棉改良行动进行评价。
9 . 【瓷器发展】

材料一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瓷器脱胎于陶器,它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先民在烧制白陶器和印纹硬陶器的经验中逐多探索出来的。经过长期的改进,在公元2世纪的汉代末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以后,瓷器由中国传播到其他国家,中国在世界上博得;“瓷之国”的称号。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两代是中国无高生产最鼎盛时期,瓷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高峰。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置要为生产瓷器的官窑,又对民富采取“官搭民烧”即“有命则供,无令则止”的手校,来为宫廷烧制瓷器。民窑也得到普遍发展,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的烧造中心。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处于社会动荡、百业表败之中,瓷业生产也一直在低谷中挣扎。同明清时期瓷器生产一样,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也是景德镇瓷器。综观民国景德镇的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由恢复到缓慢发展再到最后衰亡的过程,但明显缺少辉煌时期。清末民初因洋瓷的入侵,景德镇无器的国内市场日渐缩小,大量传统窑厂倒闭,产瓷数量大幅度减少.

——摘自《文物天地》2020.1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特点。
(2)结合清末民初社会状况,请你以民族生业安的身份为复兴最德镇瓷业提出合理化化方案。
10 . 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海军建设

材料一   据记载,南宋初年,名将韩世忠在黄天荡以水军将金军统帅围困达四十八天,岳飞在洞庭湖一带收编了超过一千条战船和数千名官兵……这些水军都有一定程度的私兵色彩。南宋朝廷设置了沿海制置使司,专门负责海防。该机构统率的水军有一万名以上的官兵和数百艘战船的规模。到南宋后期,水军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例如理宗在位时(12241264年)设置的殿前司浙江水军,驻于临安,有兵两千八百人,到度宗在位时(12641274年)增加到一万人。

——摘编自任野《宋朝水军的发展》

材料二   光绪十四年(1888年),《北洋海军章程》颁布。该章程基本上是参照英国海军拟定的,是中国当时最西方化的军队制度模板。海军制度分为军官和士兵两个系列。军官分为战官和艺官:战官是军事指挥员,分为管带、大副、二副、三副;艺官是指军舰上的技术军官,保留原来的军官职衔(如提督、总兵、副将等)。该章程特别规定,海军军官一律由海军学校毕业生担任,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有学历要求的军队制度章程。章程还规定士兵分三等并依次递升。虽然北洋海军制度看似非常完备,但从国外留学归来的海军将领也逐渐沾染上了旧军队的陋习,有章不遵,有令不行,军队的训练也日益流于形式。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时期水军建设存在的问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洋海军制度建设的特点并简评其影响。
2022-07-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中教育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