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苏联工、农业产品(部分)产量对比表

年份钢(万吨)煤炭(万吨)棉织物(亿平方米)谷物(万吨)
1928425.1355118.217330
19401831.716592.327.159564
增幅(%)330.08367.2549.0930.48

——据周荣坤等《苏联基本数字手册》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说:“当时不加快工业化进程是不行的。法西斯的威胁从1933年起就开始迅速增长。”“我国人民用他们在2030年代建立起来的力量粉碎了法西斯。如果没有工业化,我们就会在法西斯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境地。”

——陆南泉等《苏联真相》

材料四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
(2)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发展经济的方针,并概括这一方针的积极作用。
(3)据材料四,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基于经济现代化的视角,说说你对发展工农业生产的认识。
2020-11-25更新 | 336次组卷 | 26卷引用:江苏省2018年学业水平测试一轮复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单元过关与随堂检测: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材料三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决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1)据材料一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措施,并分析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并指出罗斯福调整农业政策的实质。
(3)据材料三与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是如何“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体制机制弊端”的?
(4)综合上述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谈谈你的认识。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是苏俄(联)1913—1925年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的情况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周一良、吴于廑《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下图所示为1950—1984年中国、苏联粮食产量的比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农业政策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和苏联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4 .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持续关注三农问题。近代以来,不同国家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早期(15世纪末至18世纪初)的圈地运动中,除了圈占大片土地作牧场外,还有一种形式的圈地是为了更有效地耕作而对小块土地的圈占……始于18世纪晚期的圈地运动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法律框架内,以议会通过圈地法令进行圈地的。(晚期圈地运动)变共耕的公地为大块相连的农场,以采用新的比较科学的耕作制度进行规模化经营。

——黄少安、谢冬水《“圈地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及其经济学解释》

材料二在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的一半,到1924~1925年度则达战前水平的87.3%。1925年的播种面积为1913年的99.3%。

——《苏维埃时期苏联历史文件与资料集》

材料三国会于1938年2月通过了一项新的《农业调整法》,此法规定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5种主要作物的生产者规定生产定额,并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给予补贴。为防止生产过剩,价格猛跌,政府还给予贷款,以便农民将准备出售的农产品暂时贮存,以待善价。

——刘绪贻《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推行圈地运动的目的。概括18世纪晚期以后圈地运动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圈地运动对英国工业化的积极作用。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20年苏俄农业总产值约只为战前一半”的主要原因。1924~1925年苏联农业发生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实施了什么政策?

(3)据材料三,归纳罗斯福新政时期农业政策调整的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业政策调整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不同国家农业政策调整提供的借鉴价值。

2017-03-10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江苏省连云港市学业水平第一次模拟考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集聚战争资源上取得的成功以及这一战时体制中体现的某些“共产主义”的做法使得列宁一度认为,“这条道路是正确的,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成就,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按照这一指导思想,1920年9月,俄共(布)中央给各省省委的信中强调:“下达给乡的征集额,就是余粮额,居民要用连环保的方式予以完成”;同时,俄共(布)中央还决定,严惩劳动中的逃跑现象,直至关进集中营。

—摘编自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和崩溃》

材料二在新经济政策中,我们向作为商人的农民作了让步,即向私人买卖的原则作了让步;正是从这一点产生了合作社的巨大意义。从实质上讲,在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下,使俄国居民充分广泛而深入地合作化,这是们所需要的一切。……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在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取得阶级胜利的条件下,文明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

—列宁《论合作社》

材料三斯大林在1928年《论工业化和粮食问题》的演说中说:“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要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付一些钱,这是第二。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暂时征收这种税。”斯大林通过这种办法,使农民一半的收入交给国家。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所涉及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措施。据材料一,苏俄继续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列宁对合作社的看法。结合所学知识,新经济政策是如何向农民“让步”的?

(3)据材料三,归纳苏联发展国家工业化的办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行的消极影响。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你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出的基本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废除余粮收集制,同时开始施行粮食税制度。列宁认为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政策,只能通过“用农民所需的工业品换粮食”,因此粮食税是从极度的贫困、经济的破坏和战争迫使我们所施行的特殊“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社会主义的产品交换进行过渡的一种形式。

——摘编自李京子《苏俄“新经济政策”研究》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了跨越式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解决了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对世界农业也做出了积极贡献,取得的辉煌成就举世瞩目。

——摘编自中国网《改革开放30年:农业与农村经济三十年辉煌成就》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列宁对粮食税制度的认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实行粮食税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归纳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3)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农业政策制定的认识。
2021-01-02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9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7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关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材料中涉及到新经济政策的两项举措。并归纳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斯大林如何从理论和实践上改变了新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分析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
2019-12-06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普通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摘自白居易《朱陈村》


(1)材料一反映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基本模式是什么?有何特点?

材料二   

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开始的时候只有三分之一的省干起来,第二年超过三分之二,第三年才差不多全部跟上,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哪次会议后实行的?归纳它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有计划地发展重工业,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1930年,斯大林又一次教导俄国农民,使他们明白共产主义制度是什么。他正式使俄国的农庄集体化,成立了农业合作社。

——人民网


(3)按照斯大林的规划,苏联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分别在工业与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或措施?
2019-04-2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区级联考】天津市西青区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模拟历史试卷
9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经取得了辉煌成就,也有失败的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   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囗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和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二战后苏联对经济体制进行了改革,改革失败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10 . 改革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列宁说:“特殊的‘战时共产主义’就是我们实际上从农民手里拿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当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考茨基之流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过错时,他们实际上起了资产阶级走狗的作用。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

——周尚文、叶书宗、王思德《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整个1930年代,大萧条和新政贯穿始终,是的,“1930年代”这个名词成了“救济”的同义词。实际上,这十年是绚丽多姿的十年也是通信革命勃兴、中产阶级生活为之改观的十年,也是广播和电影长足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光彩的十年。

——加里纳什等《美国人民:创建个国家和一种社会(下卷)》

材料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农民分散决策和自主进入市场创造了制度条件。由此引发出三种经济现象:一是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经营的专业户,如种植、养殖和非农产业的专业户;二是城乡市场的开拓,先是农贸市场的恢复和繁荣,既而出现农民长途贩运,异地经商,出现了各种专业市场;三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乡镇企业的强势进入对国有企业形成竞争态势,推动了国有企业的市场化改革。

——摘编自萧冬连《农民的选择成就了中国改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的理解。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0年代”美国社会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政”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021-01-02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18年6月普通高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