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2

材料二   斯大林模式对现代化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工业化的成就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工业的发展和社会科学文化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带动苏联社会经济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使苏联在斯大林逝世时基本实现了工业化,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此外,苏联增加了对科学事业的投资,创建了大批科学技术研究院、科研所,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创造了突出的科学技术成就,并且在全苏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体制,培养出各类专业人才,全面促进了全民教育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吴怡再《斯大林模式探析》

材料三   为了扭转农业的落后状况,赫鲁晓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来刺激农业的发展。1953年、1954年和1955年的农业投资在国家整个投资中所占比重分别为15.5%、19.6%和23.5%。1959年与1952年相比,农产品平均价格提高了两倍。1954~1956年,苏联开垦了近3600万公顷生荒地和熟荒地,1956年垦区收获了6300万吨粮食,占当年国家粮食产量的一半以上。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苏联自留地虽占全部耕地的3%,却生产了肉类产品的44%,牛奶的45%,蛋类的76%,蔬菜的42%。

——摘编自高成兴《战后苏联经济》等


(1)概括图1反映的历史发展状况,说明与图2这一历史事件的关联。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3)根据材料三,概括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3-07-2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八)历史试题
2 . 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

材料一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一是所有制的单一性……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包括了所有经济部门和领域,其他的所有制形式遭到否定……二是国家直接对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三是始终坚持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不惜牺牲轻工业和农业,以保证重工业发展的高速度。很明显,苏联的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使苏联经济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斯大林模式:苏联强大与衰落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实行的是什么政策?分析由“直接过渡”转向“利用资本主义”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弊端。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

材料二 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关于国家出产谷物的者份征粮办法》,…征收数量由粮食部根据收成情况规定,原则是富农多征,中衣少征,贫农不征…大工业战前就开始了,1920年11月29日,最高国民经济奏员会决定,将有机械动力,工人在5人以上的,或没有机械动力,工人超过10人的私营金业,全部收归国有。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教材

材料三 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动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

——《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苏俄的工农业政策。
(3)材料三说明苏联(俄)政策出现什么重大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此时苏联(俄)的工业化特点。
2022-08-10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遭到了严重的失败,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 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三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蒋介石信心大增,表示抗战到底,并建议各友邦成立军事同盟。美、英、中等国相继对日本宣战。同月,美、英两国首脑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商讨设立中国战区,包括中国、泰国、越南等,由蒋介石担任最高统帅。1942年1月1日,由中国与英、美、苏四国领衔的26个反法西斯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规定:签字国保证运用其军事和经济的全部资源,打击共同的敌人;相互合作,不得与任何敌人单独媾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同月,中国战区统帅部成立。中国以多年独立抗日所显示出的伟大力量,赢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说明“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是指什么?并对其做简要评价。材料二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其实质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设立中国战区的背景,并说明中国战区设立的意义。
2022-07-05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6月月考文科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列材料

政府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材料一   清朝奉行“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的政策,多次颁令实行矿禁,并用“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限制商业活动。对“客商资本稍多者”又行“劝借”,稍有不从,“轻则痛行笞责,重则连船拆毁,客商狼藉,号哭水次”,最终“多致“卖船弃业”。

材料二   内战的结束意味着不再需要……这种权宜政策,于是它被立即摒弃了。农民们拿起武器,反对无偿的征收。……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这一政策允许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对列宁来说,这种新的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我们必须退却,而要诚实地面对我们国家今天所遇到的形势。这个伟大的国家将坚持下去,并将获得新生和繁荣……这个国家需要行动,而且现在就行动起来。

——罗斯福就职演说(193334日)


请回答
(1)材料二中的“权宜政策”是指什么?“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为“后退一步”苏俄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三中罗斯福认为“必须退却”的原因是什么?他是如何“行动”的?这一行动开创了什么经济模式?
2022-07-03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十月革命后,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也不乏遗憾。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要把全部余粮交给工人国家。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

——摘编自《列宁全集》

材料二   (1945年后)苏联工业的发展已出现停滞现象……其部分原因是,苏联的劳动力和能源日益匮乏。另一同样重要的原因则是官僚主义的计划不切实际,过于重视重工业,不根据消费的喜好和市场需要调整产品结构。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列宁两次讲话所体现的经济政策,以及实行这两个经济政策的目的。
(2)据材料二,归纳1945年后苏联工业发展停滞的因素。
2022-06-3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1年底,列宁说:“粮食税减轻了全体农民的负担,这是用不着证明的。问题不在于拿农民多少粮食,而是在于实行粮食税以后,农民觉得心里更有数了,经营的兴趣也提高了,实行了粮食税,勤劳的农民在提高生产力方面是大有可为的。”

——《列宁全集》

材料二   实行国家资本主义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组织大生产,目的是加速生产力的发展,更有效地同小资产阶级作斗争。除了国家资本主义以外,还出现了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有利于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沟通城乡经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消费品的需求。

——摘编自周尚文等《新编苏联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实行粮食税的必要性及其实行所产生的社会作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新发展”的表现,分析说明这种发展是否改变了苏俄的社会主义性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以来,在世界经济曲折发展进程中,由于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各国走上了不同的经济发展道路,创造了不同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史研究专家闻一在他的著作《凯歌悲壮》里,把苏俄(联)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1927年是苏俄(联)历史上的“退却年代”,20世纪30年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剥夺年代”。

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到苏联访问之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材料二   他是一个精明的统治者,在驾驭政府与时代方面有无与伦比的胆略和才能,又由于他在内政方面的巨大建树和在与法西斯斗争中的不朽功绩,而被世人公认为同华盛顿、林肯相比肩的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是他,把美国人民从苦难和经济大萧条中拯救出来,扩大了中央政府的权力,首创干预经济生活的先例。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领导层看来,中国1977年全年的农业成就是不能满足本国需要的,其失误……在于农民缺乏努力工作和发挥积极性的动力。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材料一中的“退却年代”是指什么?你如何理解罗曼·罗兰所说苏联20世纪30年代“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
(2)材料二中的“他”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突出贡献是什么?并加以评价。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一种“组织方式”为开端,我国的经济体制做出了怎样的政策调整?取得了什么成就?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2021-12-27更新 | 2987次组卷 | 23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下关一中、昭通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世纪以来,苏俄、美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1年列宁又说:“目前已经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方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