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与代表性农业生产水平

朝代南北综合亩产土地生产效率增长指数(以汉为基数)主要产粮区亩产(汉小石/汉小亩)增长率(以汉为基数)劳动力年产原粮(斤)增长率(以汉为基数)
战国中晚期21692.82.3181.9331892
秦汉12641002.8210013578100
东晋南朝25797.162.7497.16
北朝257.697.522.7597.52
334126.63.571126.64524126
3091174.03142.914175116
3381284.03142.91
346131.94.21149.294027112
367139.014.52160.28226263

——摘编自朱珠《明清时期传统农业技术的非生态转向》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表中某一时段,围绕“农业生产效率与社会发展”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4-04-28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热身训练(三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多元视角下的汉代风俗成因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隋可能指蓏,意即瓜类植物的果实)蠃(一种寄生蜂)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指懒惰或贫弱的人)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

——摘编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材料三   风俗大致包括两个部分,其核心内容是人们在对待外部环境以及交往中所呈现的普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其外延部分则是构成这种行为方式和精神世界基础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自然环境和经济结构是风俗形成的基础。汉代的区域风俗差异都与各自的自然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人口因素是摇动风俗的一个杠杆。在人口密度较大地区,人口压力总是通过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统治集团也对风俗产生影响。汉统治者通常采用法律手段和道德教诲强制半强制地剪除与政治控制相矛盾的风俗;强制半强制地助长与政治控制相适应的风俗。

——摘编自彭卫、杨振红《转型与契合——解读秦汉风俗》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三的观点。
2023-02-21更新 | 351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5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南专用)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中国北方和南方的农业与农耕聚落都有了很大发展。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内部大小血缘集体之间以及个人之间,关系平等和睦。

——摘编自《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在郭家庄发掘的160号商代墓葬中,出土青铜礼器40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纹饰和族徽文字,还有28件青铜乐器和生产工具,220件青铜贡器和900多枚铜镬……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较高的武将。

——摘编自《新中国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吕氏春秋》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迟也。”所谓“公作”,就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集体耕作,“分地”则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这反映了没落的奴隶制与新发展起来的封建制之间的鲜明对比。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列举农业“有了很大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发展。
(2)根据材料二,从商代墓葬出土文物中可以归纳出当时的哪些历史信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耕作方式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一变化有何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这一时期社会形态的演进过程。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简介

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南宋楼《耕织图》,是我国现今有确切证据并有摹本留存下来的第一幅体系化耕织图。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这些图像往往因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与推广。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中国古人创作了《耕织图》等诸多与农事生产相关的图像。那这些图像又是为谁而作呢?创作出来之后它们又发挥了何种实际功效或影响力呢?

——摘编自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

观点

图与诗的结合提供农民仿效操作的范例,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科普著作。南宋楼《耕织图》就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农学著作”。

——摘编自臧军《楼〈耕织图》与耕织技术发展》

宋高宗既即位江南,乃下劝农之诏,郡国翕然,思有以灵承上意。四明楼,字寿玉,时为杭之於潜令,乃绘作《耕织图》。

——摘编自【明】宋濠《题织图卷后》等

楼钥将《耕织图》的创作完成与楼的“以课最闻”并述,应是以《耕织图》证其劝课农桑之绩。《耕织图》的创作,也确实为楼琦后来的一系列升迁打下了坚实基础,“初除行在审计司,后历广闫舶使,漕湖北、湖南、淮东,摄长沙,帅维扬,麾节十有余载,所至多著声绩,实基于此”。

——摘编自张万刚《楼琦(耕织图诗)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耕织图》创作的目的或功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楚国铁农具相当齐全。春秋中期,楚人创建了筑陂蓄水的水利工程,其排灌系统之完备为列国所罕见。《战国策·楚策》记苏秦游说楚成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这里的粟不是实指,而是粮食的代称。王逸在《楚辞·大招》“五谷六仞下”注曰;“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吴起变法时,向楚悼王明确提出移民恳殖,此举对开发周边地区,扩大耕地面积,带去先进的生产方法,起到了巨大作用。楚国岁达的农业,不仅造就了农家学派及其创立者——许行,而且催育了我国最早的农学著作——《神农》。

——摘编自陈绍辉《楚国的农业与水利》

材料二   19811月底至2月初,中共中央主席胡耀邦在北京主持召开了湖南工作座谈会,胡耀邦问省委领导人敢不敢包产到户,省委领导的思想受到很大震动。10月,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今后农村工作重点要放在完善,稳定农业生产责任制上,并号召全省推广华容与沅江等地实行统、专、包和“几统一”的包干到户经验。黄文初所在的浏阳市金刚镇就是在这一年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黄文初向记者回忆:“我们家8口人,分了3亩多地。分田到户,吃饭问题不愁了!”到年底,全省有95%的生产队实行了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农村改革形成高潮。

——摘编自《湖湘潮·百年颂》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楚国农业发达的表现和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80年代湖南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及原因。
2022-01-25更新 | 14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娄底市2022届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人很早就对劳动问题有所关注。春秋时期《诗经》里就有很多描述劳动的场景。尽管在古代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劳动者往往受到轻视,地位并不高。但也有重视劳动和劳动者的思想,如战国时墨家与南北朝的《颜氏家训》就反对轻视农业生产劳动,重视农业知识的学习,批评士大夫“未尝目观起一垡土,耕一株苗,不知几月当下,几月收”。古代统治者虽然轻视劳动和劳动者,但鉴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也有重视劳动者的一面,即所谓“以民为本”。其重点关注的是劳动者整体。

——摘编自田守雷《中国主流劳动价值观变迁研究》

材料二   我国从1949年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斗争,终于解除了剥削与被剥削的阶级,让社会劳动生产关系、生产力能够得到更加合理协调的发展,让我国的劳动力实现了以薪酬为工资的机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一直都在探索我国劳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劳动经济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经济生活的影响。

——摘编自买买提·阿不拉《劳动价值观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劳动和劳动者受到重视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者地位与劳动价值观的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
2022-03-16更新 | 158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时,民间出现“苏常(泛指苏南一带)熟,天下足”的谚语,也作“苏湖(湖,指湖州,在太湖流域)熟,天下足”。此谚语反映的是南宋时期该地农业生产发展较快,所产粮食甚多,除满足本地需要外,还运销广大地区。明代中期以后,洞庭湖南北和四川等地粮食生产发展较快,谷米沿水路集中于汉口、岳阳、长沙等城市。清康熙帝曾说:“谚云:湖广熟,天下足。江浙百姓全赖湖广米粟。”乾隆时期,又有“湖南熟,天下足”的谚语。这表明湖南在清代盛期已成为主要商品粮产地之一。

——摘编自何盛明《财经大辞典》

材料二   19365月,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此后,南北交通局面发生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湖南经粤汉铁路输往广州的物产大大增多,而不是像以往那样输往汉口再转运至各地或海外,湘粤之间的经济联系空前增强。除湘米运粤外,湖南所产之桐油、茶油、茶叶、矿砂等也开始经粤汉铁路直接运往广州出口,相比原先经上海走海路可缩短一大半路程,故节省的运费颇为可观。据记载,“湖南的矿产物多已改由铁路运至广州、香港,而关于改善各种采掘的机械,也由香港、广州输入”;铁路开通后,每月有10个车皮装运生猪、谷米等农副产品发往广州销售。

——摘编自张卫东《粤汉铁路与近代区域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南宋至明清时期,南方主要粮食产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粤汉铁路全线通车对当时湖南地区经济的影响。
2021-04-12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重点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3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农业作物种植情况简表

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
黍、粟、稷、稻、粱、菽(大:豆)等后世俗称“五谷”都己种植。黄河流域种植黍和粟,江淮以南地区主要种植水稻。(粟、水稻和大豆的最早种植地)北方地区小麦的推广和南方水稻品种不断优化;胡瓜(西瓜)胡萝卜、核桃、芝麻、石榴、葡萄等作物种植。形成南稻北麦种植格局;南方地区大规模种植茶树,西北地区种植棉花。占城(越南)的稻种植,经济作物茶叶、棉花种植区域不断扩大高产农作物甘薯、玉米、土豆和经济作物烟草、花生、茶叶、棉花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

——摘编整理自周跃《试谈中国古代农作物种类及其历史演变》


从表格中要取至少两项信息,围绕中国古代农业发展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分析说明,(明确写出论题,分析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它以劳动集约为主……(通过)提高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增产潜力,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措施是把充分用地和积极养地紧密相结合。即以合理的耕作、轮作、施肥和灌溉(有条件的地方)来改良土壤,提高地力,从而保证连种、复种、间作、套种相结合的高复种指数的用地体系的实现。

材料二   增加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办法是扩大耕地。为此,中国古代开展了“向山争地”“向水夺田”的斗争……战国时期,对丘陵、平地、低洼地三种类型的土地已有所利用。到汉代,种植业比较发达的中原地区,沼泽地已基本上垦辟治理为农田。汉以后,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迁移,加上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使南方地区农田的垦辟扩大也出现了新形势。                  

——材料一、二摘编自《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


(1)根据材料一,分析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营的特点。
(2)简述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分析此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耕织图”是中国古代表现农业生产的图画。已发现的汉代牛耕图皆位于北方州郡,南方地区尚未发现牛耕图像。这些农耕图像的题材内容从表现人力锄耕逐渐变为“徙民屯田,皆与犁牛”。嘉峪关魏晋墓室耙地图有两幅,一幅系“二牛一人式”,一幅展现了另一种播种方式:前面一妇女播撒种子,其后一男以耰(yōu)打碎土块以覆盖播撤下的种子。唐五代时期的牛耕图多数展现了“二牛一人式”的耕作方式,少数为“一牛一人式”,主要发现于陕西三原李寿墓及甘肃莫高窟等地,且数量较多。宋代是我国耕织图发展的重要时期,楼璹(shú)绘制的《耕织图》系统描绘了南方农业耕作生产的全过程,后世依照楼图临摹和翻刻者众多。清代耕织图的创作最初由帝王命宫廷画师临摹楼图作画,再由帝王亲自题写诗文,装裱成为完整的书画作品后择其优者刊刻印行,刻立石碑,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耕织图”文献,或深藏清宫、或赏赐王公、或立碑长存、或流布民间、或广传海外。

——摘编自张铭《历代<耕织图>中农业生产技术时空错位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历代耕织图呈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耕织图对研究古代百姓日常生活的史料价值。
2021-12-27更新 | 2929次组卷 | 20卷引用:历史(湖南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