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发达的古代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试以一家计之:高、曾之时,有屋十间,有田一顷,身一人,娶妇后不过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宽然有余矣。以一人生三计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妇即有八人,八人即不能无佣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吾知其居仅仅足,食亦仅仅足也。子又生孙,孙又娶妇,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然已不下二十余人。以二十余人而居屋十间,食田一顷,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以知其必不敷矣。······或者曰: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闲鏖(泛指居民)未尽居也。然亦不过增一倍而止矣,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又况有兼并之家,一人据百人之屋,一户占百户之田,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而死者之比比乎?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曰:君、相有法乎?曰:使野无闲田,民无剩力,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禁其浮靡,抑其兼并,遇有水旱疾疫,则开仓廪,悉府库以赈之,如是而已,是以君、相调剂之法也。

——摘自【清】洪亮吉《意言·治平篇》


围绕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就“人口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3-03-22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就明确论述:“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连。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他在《资本论》第1卷中又明确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主题,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鸿章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局势形容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1888年,康有为在《上清帝第一书》中指出:“近者洋人智学之兴,器艺之奇,地利之辟,日新月异:今海外略地已竞,合而伺我,真非常之变局也……臣谓变法,则治可立待也”;吕思勉先生认为:“自西力东侵,中国人遭遇旷古未有的变局……且将数千年来的君主专制政体,一举而加以颠覆。自五口通商,我国民感觉时局的严重,奋起而图改革,至此不过70年,而有如此的大成就,其成功,亦不可谓之不速了”。

——摘编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吕思勉《中国通史》等


围绕材料中“未有的变局”,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内部不同群体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不断向一体化迈进,维持着和平、统一的主流,保持着对中华文明较高的认同感。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的体现为主观构建的结果,是一种体制机制的成功。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要素,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摘编自张健、万钰莹《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体化机制分析》


依据材料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以下材料,从中提取两项有关汉、唐时期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材料一 西汉时期,水利事业也很发达。武帝时,关中开凿了许多渠道,形成一个水利灌溉网。……京畿以外,关东地区也兴修了一些。至于凿井灌溉,北方到处都有,甚至居延边地,也凿井开渠,进行屯垦。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灌溉工程数量简表

地区

长江以北

长江以南

时间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中唐以前

中唐以后

数量/处

98

29

23

938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2节俭观变化表

时代节俭观
古代墨子:“节俭则昌,淫佚则亡。”
荀了认为,德性高的“圣贤”可以而且应当奢华,需要反对的是那些地位不高、
德性不够的人超越等级或礼仪的消费,即“僭越”。
贾谊积极主张国家和个人都要多积蓄,反对奢侈浪费。
明嘉靖年间出现了崇奢黜俭,奢能致富的思想。
近代梁启超说东方国家的衰亡,根源就在于崇俭。
晚清时上海报刊公开讨论“俭与奢”,发表题为《论治世不必偏重节俭》的文章。
民国初年,上海有人发起成立“俭德会”,天津商务总会告诫商人必须“遵节俭,
尚素朴”。
20世纪

五六十年代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雷锋:“工作上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社会发展与节俭观”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论述。(明确写出论题,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