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石器时期直至汉代,长江流域一直地广人稀,即使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其农业发展仍然极为缓慢。直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由北向南的跨流域人口迁移以后,长江流域的农业开发才随之展开。在水利建设、农具改进和劳动力增多的多重促进下,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极为迅速,至唐代中期即超越北方,成为中国经济中心。

——摘编自刘馨秋《长江流域的人口迁移、农业开发及土地利用方式》

材料二   孙中山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一个振兴国家的实业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开发长江流域。他指出,“长江为全国中枢,关系极重”。《实业计划》里对长江中下游流域建设发展的整体规划,共分五部,即:(一)东方大港;(二)整治扬子江水路及河岸;(三)建设内河商埠;(四)改良扬子江现存水路及运河;(五)创建大士敏土厂。

——摘编自雷浩《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材料三   1959年我国编制完成《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提出以三峡水利枢纽为主体的长江流域系统规划。随着人们对流域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以及国民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1990年,我国补充、修订原规划后出台《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提出长江流域重点解决防洪、航运、灌溉、引水、水资源保护和综合利用等六方面的问题,并规划了三峡工程和南水北调等一批主要工程项目。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以上海浦东为龙头,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新飞跃的长江开发思路。

——摘编自吴传清《长江流域地区发展规划的演变与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中期后长江流域超越黄河流域成为经济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长江流域开发计划的特点,并说明该计划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90年代长江流域发展规划提出的历史背景。
2020-12-26更新 | 25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长的饮茶纪录,唐以前饮用者多为王公贵族,一般注重茶的药用价值。《茶经》记载唐朝以来“举凡王公朝士、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不饮茶”,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而且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饮茶。《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载:“南人好饮之,北方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寝,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棣,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泽甚多。”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饮茶习俗的演变》


材料二
茶叶在近代西方的流行开来有着特定的时代背景。几乎是在同一时期,非洲的咖啡、美洲的巧克力和亚洲的茶这三种“异国嗜好”不约而同传至欧洲。巧克力传入欧洲是1520年,咖啡1615年由阿拉伯中传威尼斯。这些“提神醒脑”的新饮料几乎同时在欧洲大行其道,从人群嗜好的角度透射出社会业已出现或正在酝酿着重大变化:人们比以前空闲了,上述种种均为生活必备品外的“消闲”饮品;群体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茶园、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推论再广一些,城镇更多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中世纪毫无生气少有交往的黑暗封闭时代已经或即将结束,市民阶层的力量更加强大,人们的情绪趋于激昂,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茶来加以温润发酵,社会也开始了躁动。„„有生产才会有消费,反之同样,有大宗消费才可能有大宗生产,而大宗消费必有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国古已有之的茶叶偏偏在18世纪后的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绝不偶然。

——摘编自郭卫东《中国外贸商品的历史性易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饮茶之风所呈现的发展趋势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世纪后茶叶在欧美获得广泛市场的原因及影响。
3 . 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海外贸易的拓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经济结构的变化D.消费市场的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如图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隋唐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下列关于隋唐大运河开通的历史背景中,叙述正确的是
A.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发展B.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
C.南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西方水利工程技术的传入
2020-01-0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图1和图2分别是秦汉、隋唐时期京城至南海边的交通干线示意图。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从京城至南海边新的交通干线形成的背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北起涿郡,南到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联系起来。由此可知,当时隋唐大运河开通的社会背景是
A.北方商品经济空前活跃
B.江南经济的开发
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对外贸易的繁荣
2019-01-04更新 | 471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第二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李吉甫《元和国计簿》统计,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江淮八道(图区域)成为唐中央财赋倚重的核心区域。

材料


唐朝地方建制与财政划分(810年)

——据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后期江淮八道成为中央财赋倚重核心区域的原因。
2023-04-09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五校教学联合体2023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至明代中国南北户数增减的演变情况

时代北方户数南方户数南北对比(南方占%)
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96511110.3
唐(天宝元年,742年)49325734.3
宋(元丰三年,1080年)45983064.4
明(隆庆六年,1572年)34465065.4

——摘编自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

材料二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汉至明代南方户数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态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汉末年由于社会动乱导致了北方人口的南迁,使长江中游的部分地区特别是北部的南阳荆襄地区,聚落形态向以坞壁城堡为代表的集居聚落演化。部分地区原有的南方土著居民也在此影响下逐渐建立了自己的集居村落。而大部分土著居优保持散居山野的状态。唐中后期以迄宋代,人口不断增加,社会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工商业的发展,促使原有的集居村落规模不断扩大,其突出表现就是市镇的形成、普遍及其规模不断扩大。

——摘编自鲁西奇《散村与集村:传统中国的乡村聚落形态及其演变》

材料二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有着不同的认识。有些城市先是商人聚集在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围,吸引消费者,形成集市:随后,一些手工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立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功能很强的“工商业中心”;然后再购买一张承认“自治”的“特许状”,这样城市就建立起来了。有些城市主要是通过封建主的法权力量“人为”建立起来的,即是城市先是人为地“设定”一个城市身份,再吸引工商业者和移民到来,成为城市核心。即先有城市之“名”,然后才有城市之“实”。

——摘编自谢丰斋(1214世纪英国小城镇兴起初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汉至宋代长江中游地区乡村聚落形态的发展过程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中世纪城市兴起的特点与影响。
2021-11-03更新 | 15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十校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10 . 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


宋代人才部分地区分布变化简表

关中区(二路)江北区(十路)四川区(四路)江南区(八路)
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人数百分比
宋初至澶谰之盟
(公元9601004
3735.2433038.93617.31406.28
澧渊之盟至绍兴和议
(公元10041140
4139.0539046.048139.1392341.39
绍兴和议至宋末
(公元11401279
2725.71127159043.48116752.33
总计1051008471002071002230100

——肖化忠《宋代人才的地域分布及其规律》

材料二   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攽、刘恕、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

——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

材料三   人才问题历来为政治家和思想家所重视,但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在中国古代出现了“论德而定次,是能而授官”“学行兼优”“治天下以人才为本,求材以教导为先导”“欲木之常茂者,必培其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观念,体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黄启昌《中国古代人才统计中的价值取向》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人才的价值取向。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