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以后,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也日渐普及。古代东西方家庭式劳作方式
A.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B.使得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C.说明各地经济水平相当D.利于各地建立集权政治
2022-12-1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耕作工具与耕作技术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如发明了畜力牵引的铁齿耙、使用绳索软套、发明短辕的蔚犁以及耕耙耱技术。对此,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A.生存压力倒逼技术革新B.国家统一趋势的加强
C.受江南先进技术的启发D.良好政治环境的推动
3 . 《后汉书》载:“建武年间,(任延)诏征为九真太守。……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址,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这段记载反映了当地(     
A.推广曲辕犁后增加了耕地面积B.开始注重精耕细作提高农业产量
C.封建剥削严重导致农民生活贫困D.农民意识的落后导致生活贫困
2021-08-31更新 | 111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4届山西晋城市第一中学高三5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我国农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精耕细作的传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这一时期南方出现的农具有
①耧车   ②曲辕犁   ③立井水车   ④高转筒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甲子语溪闵雨四首 其一》云:“塘中龙骨高数层,龟坼田中纵复横。青裙箬笠倚车卧,但有空车无水声。”该诗句中提及的生产工具是
A.B.
C.D.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春秋时期,土地耕作制度从休耕制开始向连种制过渡,出现两者并存的局面,到战国时期连种割占据主导地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井田制的瓦解
B.耕种技术的进步
C.劳动人口的增长
D.小农经济的形成
2019-06-01更新 | 534次组卷 | 16卷引用:【市级联考】山西省晋城市2019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A卷)历史试题
8 . 《陈旉农书》记载了宋代耘田和烤田相结合“旋干旋耘”的方法。具体办法是先于上处收蓄水,接着自下而上,边放水,边耘田,使田面晒得极干;然后再灌水,使干燥泥土很快酥碎,三五天稻株就会缓转过来。这反映出宋代
A.农业耕作技术发达
B.出现了最早的农书
C.水稻种植全国推广
D.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9 .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18-06-09更新 | 10765次组卷 | 98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调研历史试题
10 . 西汉《氾胜之书》记载了“强土弱之”、“弱土强之”的办法:过于坚硬的土壤(强土),可以在开春时犁过,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长起来,再翻一遍,下过小雨之后,又再犁过,使土里不见硬块为止。据古农书上说:“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这主要说明当时
A.铁犁牛耕技术得到推广
B.精耕细作生产有所发展
C.农业科学体系已经形成
D.小农生产的优越性明显
2018-03-18更新 | 367次组卷 | 32卷引用:山西省晋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五次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