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图为出土于东汉的画像砖(局部),整个画像砖描绘了多人从事狩猎、纺织、酿酒(包括汲水、运粮、烧煮、装坛发酵等环节)、饲养家畜的情景。此图可用来说明当时(       
A.手工作坊初具规模B.庄园里的生产情形
C.男耕女织分工协作D.生产商品化程度高
2 . 英国学者罗伯茨在《十九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中写道:“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征是
A.男耕女织B.精耕细作C.自给自足D.小农经济
2020-11-21更新 | 522次组卷 | 7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临汾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记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记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先进生产技术传入B.政府推行重农政策
C.南方自然条件优越D.大批水利工程兴建
4 . 西汉时期,今辽宁、甘肃、四川等省份以及更远的一些地方都有铲、锄、镰、铧等铁质农具,而且铁犁铧数量很多,但宽窄大小都不一。这一现象表明
A.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犁耕技术
B.政府政策推动了手工业发展
C.中原文明向偏远地区扩展
D.各地经济技术缺乏互动交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载。“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A.我国古代对牛等动物的崇拜
B.牛耕在西周时已经出现并推广
C.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重大影响
D.我国古代农耕文明高度发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019-06-08更新 | 14711次组卷 | 220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其力也。”这一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春秋时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
2019-01-30更新 | 367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1年山西省临汾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8 . 下表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人均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嘉庆十年(1805年)2090341966.38
嘉庆十六年(1812年)3256308974.56
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4023975602.18

A.土地兼并愈演愈烈
B.国家人口政策变化
C.耕地面积逐步减少
D.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9 .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018-06-09更新 | 10752次组卷 | 98卷引用: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明清两代,先进地区耕作方法向落后地区传播,稻麦间作和双季稻的种植,以及玉米、番薯等高产品种的引进和经济作物的显著发展,引起一定的地域性分工。当时农业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农业生产力的革新
B.传统经济结构改变
C.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D.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