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4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牟氏庄园,是大地主牟墨林及其后裔高营建的住宅,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典型的地主庄园,也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地主庄园。庄园内的每一项建筑都严格按照封建地主阶级的等级观念布局:大厅供奉祖先,老爷居住楼阁,妻妾子女居于平房,一干佣人居于群房。粮仓、磨房、碾房、粉房、油坊、棺寿房等多在群厢,形成了一个自我封闭,自给自足的小社会体系。1988年1月13日,修葺一新的牟氏庄园经国务院批准,憋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此,庄园全面对外开放,短短十几年间,观光旅游者已超过六百万人次。
材料二 战国时候,韩、赵、魏三国的垦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中原地区的荒地大大减少。秦国从孝公商鞅变法以来也很重视垦荒。到秦昭王晚年更用分给田宅、免除徭役等办法招徕三晋(韩、赵、魏)之民到秦开荒,使秦国的荒地迅速得到开垦。
——《中国经济简史》
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虽南包象、浦,西括邛、山,至于外奉贡赋,内充府实,止于荆、扬二州。
——(南朝梁)沈约:《宋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你可以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2) 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的什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3)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具体表现。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哪些趋势?
2016-11-18更新 | 7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百色祈福高中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耒、耜是主要农具,“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李悝说:“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一石半,为粟百五十石”。
(1)材料一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8至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顷,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计量单位)。
(2)归纳材料二中18至19世纪英国农业发展的状况。
材料三  我国粮食产量1959年3400亿斤,1961年2950亿斤(人均约440斤),1978年6000亿斤,1984年8000亿斤(人均约800斤)。
(3)指出材料三中反映的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生产的不同状况,并从经济体制角度说明其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古今中外促进农业发展的共性因素。
2016-11-18更新 | 2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山西忻州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卷
3 .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耕织图》为南宋作品,为历代帝王推崇和嘉许。下图为康熙命画家重新绘制的该作品的局部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和
主要耕作方式各是什么?
材料二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古代政府实行的什么经济政策?推行这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农村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末,我国政
府在农村实行的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
2016-11-18更新 | 69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天津市南开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4 . 阅读有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相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浙地区,在很早以前就是我国的粮仓……而到康、雍、乾时期,“本地(江浙地区)所产丰谷,不足供食用”……过去的“苏湖熟,天下足”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此时,江浙地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粮食不能自给。松江种稻之地只占1/3,每年都从外地运进大量粮食,特别是集中了大批非农业人口的工商业城镇,更是家无隔宿之粮,江浙市镇更是如此。
——戴逸《简明清史》
材料二 近代江南的企业家们以工商业收入投资土地,究其出身来说大都生于富裕之门,其父辈或祖辈占有田产者甚多。购买土地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利,除地租收益以外,近代江南的城居地主们还在购买的土地上开办工厂、创办企业。他们所开设的企业以轻工业为主,农业产品是这些企业主要的原材料来源。从城居地主中产生的近代企业家开始了将资本主义经营范围扩大到农业领域的尝试,著名民族实业家张謇首开先河。1901年秋正式集资建立通海垦牧公司,走上了废灶兴垦、发展近代农业的道路。
——黄敏 慈鸿飞《中国农史》
材料三 长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规模最大、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数据显示,长三角区域面积仅占全国1%,人口占全国6%,它所创造的GDP占到全国的20%左右,财政收入占全国近四分之一,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份额接近三分之一,利用外资占据全国半壁江山。
   ——方世南《新现代化:长三角发展战略的新定位和新目标》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时期江浙地区农业种植结构有何调整,并分析农业生产呈现的变化趋势?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长江中下游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有何新变化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3)分析材料三长三角地区成为当代中国经济发展最快、规模最大、活力最强的原因?
(4)上述三则材料说明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请你为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建议献策?
2016-11-18更新 | 82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宿迁市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模拟测试历史试卷三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锻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形式是什么? 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经济形式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3)根据材料二归纳这种经济形式下生产者的处境。
(4)针对这种经济形式,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试简要评述这一政策?
(5)根据材料,你获得有关明清时期近代文明萌发的怎样的历史信息?
2016-11-18更新 | 97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海南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6 . 在人类发展进程中,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对社会政治的发展起决定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农田水利约束》在熙宁二年(1069年)颁行。其主要内容有:(1)凡能提出有关土地耕种方法和某处有应兴建、恢复和扩建农田水利工程的人,核实后受奖,并交付州县负责实施。……(9)私人垦田及兴修水利,经费过多时,可向官府贷款,州县也可劝谕富家借贷。……(12)各县官吏兴修水利见成效者,按功劳大小升赏,临时委派人员亦比照奖励。
——周魁一《中国古代水利法规初探》
(1)概括材料一中《农田水利约束》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实施的效果。
材料二: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2)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试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材料三:民国初年江浙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3)材料三反映出这一时期江浙地区呈现怎样的经济面貌?这一经济面貌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将产生怎样的深远影响?
材料四:赫鲁晓夫在一次谈话中说:“……我们共产党员,每个人都应当像蜜蜂一样地去培植人民的信任。我们好像是布道的神甫,许诺说天上有个天国,可眼下却没有土豆。只有我们极能忍耐的俄国人民能够忍受,可是靠这种忍耐成不了大事。我们又不是神甫,我们是共产党人,我们应当在地面上给予这种幸福。我当过工人,那时候没有社会主义,可有土豆;如今社会主义建成了,土豆却没有了。”
(4)赫鲁晓夫认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哪些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材料五:针对经济全球化的问题,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经说:“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古巴领导人卡斯特罗则认为:“由于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经济全球化并没有使广大发展中国家从中受益,反而造成……富国愈富,穷国愈穷”。                                                                    
——《全球化陷阱》
(5)依据材料五概括克林顿与卡斯特罗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政府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6)依据上述材料,谈谈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16-11-18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四川省绵阳市高中高三第三次模拟历史卷(文综)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唐宋时期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注:铁搭:农具名。有4至6个略向里弯的铁齿,用于刨土。)——《太湖地区农业史》
材料二 明清时期,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土地利用又得到了深入的发展。与水争田和与山争地,仍然是明清时期土地利用的主要途径,……这一时期,土地利用的深入发展还与甘薯和玉米等新作物的引进有着密切的关系。甘薯和玉米等原产于美洲。自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后,传到了欧洲,以后经由不同的途径,先后传到了中国。
材料三   明清时期的农业垦殖多在人烟稀少,甚至人迹罕至的山区,或者围垦湖面以及滨江濒湖的洲滩、沮洳,或者在东部沿海地区,人们采用围垦荡地的办法以扩展耕地,即使在北方的农牧交汇地带,也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农业垦殖。到清朝后期,宣布移民实边、放垦蒙地,内蒙古草原南部的农垦规模更是空前扩大。……在鄂西山区,“承平日久,生齿渐繁,虽幽崖邃谷亦筑室其下,峻岭高冈亦耕作其上”,“然多狃于目前而忘远虑,当夏月骤雨,大水暴至,有阖庐漂荡者,有耕耘山上不及奔避,急流冲激而去者”。
——摘自《明清县志》有关论文
(1)依据材料一, 说明明清时期耕作方面变化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耕作方面变化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农业垦殖面积扩大的原因。
(4)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农业垦殖面积扩大带来的影响。
8 . 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32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案,降低了选民和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取消了一些衰败选区,给予新兴的工业城镇代表名额。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1831和1832年法国爆发了两次里昂工人起义,1839年英国爆发了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1840年英国政府发动了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求和。
1892年著名的爱国侨领张弼士先生为了实现“实业兴邦”的梦想,先后投资300万两白银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开创了中国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896年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1914年裕“双麒麟”商标注册成功,公司正式对外营业,1915年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可雅)白兰地、红玫瑰葡萄酒、琼药浆和雷司令白葡萄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1956年公私合营,毛泽东指示张裕公司,大力发展葡萄与葡萄酒生产,让人民多喝一点葡萄酒。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强化销售管理,张裕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年利税突破2亿大关。
(1)依据材料,概括申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历史发生的重大变化。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张裕葡萄酒公司发展变化的历程。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9 . 材料:敦煌地区年降水量仅37毫米,农业生产完全依赖于水利灌溉。据敦煌文书记载,西魏邓彦所订立的用水灌田施行细则,“古老相传,用为法制”,迨至隋唐,一直施行,与政府的政令具有同等效力。敦煌文书《水部式》载:“沙州用水浇田,令县官检校。”每乡设“渠头”负责水利事宜。对各级管理人员,还备有奖、惩条款。敦煌当时的人口只有6万有余,其渠道之完备、管水配水制度之严密,令人赞叹。唐朝敦煌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农事活动的场面。敦煌“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今宁夏吴忠),漕下黄河,入太原仓,备关中凶年。”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历史文化》
根据材料说明唐代敦煌水利事业发展的特点及形成此特点的原因与影响。
2016-06-14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10 .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各国已开始开凿地方性运河。秦统一后,在既有运河水道网的基础上,又开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隋朝尤其重视建设连通南北的运河主干网。唐朝继承了隋代的建设成果,继续发展运河交通网。北宋的运河系统,主要就是以开封的漕运四渠为主干向四周辐射的水运体系……。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黄淮分离,淮南运道受到较大影响。1874年漕船由海轮代替。1900年,漕运全罢,漕粮改折现金,海运河运全部废止。
我国运河主要是用来运输粮食,所以又叫“运粮河”。 宋人张方平曾说:“今日之势,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张方平:《乐全集》卷23《论京师储军事》,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商务印书馆)其他朝代何尝不是如此!大运河它在我国历史上,对于沟通南北、促进物资交流和文化交流,特别对于漕粮运输,起过十分重大的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并结合史实概括中国古代运河修建历程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史实解读漕运信息。
2015-11-11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黑龙江佳木斯一中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