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小农经济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所谓耕读,即半耕半读。汉到唐时期,我国山林文化逐步形成与发展,再加上佛道两家的影响,不少士人不同程度地吸取了佛道两家的出世观,这样便把古已有之的“退处则为乡党自好”、“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态度,赋予了一种新的超脱精神,走上了所谓隐逸或隐遁的道路,读书山林渐成风尚。宋代陆九渊在象山精舍率领弟子开山造田,聚粮筑室,相与讲习。还有一些士子把耕读结合作为实现自己改良社会理想的一种途径,如元代郑玉曾写过《耕读堂记》,很有代表性:“夫古之时,一夫受田百亩,无不耕之士,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无不学之人……皆尽耕田之力,皆有读书之功,则人情自厚,风俗自淳”。明代教育家吴与弼认为道德修养不勤奋不行,而勤奋的品格,只有通过劳动才能获得,否则,难以达到先哲的境界。半耕半读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耕读结合的现象始终贯穿于中国古代历史。

—摘编自胡青《耕读—中国古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材料二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西方迎来了工业革命与大机器生产的时代,西方劳动教育也出现了新的表现形态。英国、法国、德国等早期义务教育法、工厂法中有关于对人民大众的弟子必须一边学习,一边劳动的法律规定;而对资产阶级弟子而言,还包含强健身体、焕发心智等方面的规定。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主张儿童的劳动与学校、学习,技术相结合,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欧文非常重视劳动教育对学生品德、个性发展的影响,高度评价了劳动教育的育人意义。还有一部分学者则从谋生的手段、职业的要求、甚至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论述劳动教育的作用。这一时期,欧美国家的学校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劳动教育。

—摘编自徐辉《从生产性到育人性:西方劳动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材料三   1983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方面的素质要求。劳动素质教育进入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概念的精髓……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摘编自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重视耕读结合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西方劳动教育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重视劳动教育的认识。
2022-09-0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TOP二十名校2023届高三9月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了宋代,农业技术的进步、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以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为主要特征的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税赋制度的优化、佃农地位的提高,为城市经济的繁荣创造了条件,宋代统治者对商业的重视,使得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冲破了传统“市坊”格局的限制。

——《汉唐与两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若干启示》

材料二   宋朝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商业的发展,或许可以恰当地称之为中国的“商业革命”。

——费正清、赖肖尔《中国:传统与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两宋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农业的发展变化对两宋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022-03-2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市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困难(0.1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柑橘的原产地之一,5000年前就在长江流域种植。柑橘作为一种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水果,早期的消费形式之一是地方以土贡的形式送达中央以供食用。西汉设置专职官员“橘官”以保障皇室的柑橘供应。随着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宋、金皇室都将柑橘视为珍果,引领了社会柑橘消费的风尚。从江南到百越,从川陕到中原到处都有柑橘生产。明代,柑橘品种大量增加,并出现了第一个外来柑橘品种——波斯橘。葡萄牙人从我国华南将柑橘的品种之一甜橙引入欧洲,并于1565年传到美国佛罗里达州。

———摘编自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受到美国花旗广柑的倾销和地主高利贷的剥削,农民大多无力经营,大量砍伐柑橘果树,再加上果树病虫害日益猖獗,柑橘成片死亡。新中国成立前,全国柑橘产量下降到10万吨左右。新中国成立后,柑橘产地掀起了爱国增产的高潮,政府还提出了果树上山下滩的发展方向。1952年柑橘产量恢复到21.55万吨。1984年后,国家放开了对巧橘等作物的计划管理,各地相继发掘、培育、更换、推广良种,推动了我国柑橘产业的发展。除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外,我国每年均有一定量的巧橘鲜果及制品出口至国际市场。

——摘编自王川《中国柑橘生产与消费现状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种植利用柑橘的特点及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前后种植利用柑橘存在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述我国种植利用柑橘的历史启示。
2023-04-13更新 | 162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2023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勤俭观念在我国古代产生很早。从殷周时代开始,人们即认识到勤俭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安危,而且关系到国运的兴衰。商初大臣伊尹曾对刚继位的太甲提出建议:“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不仅把俭与温、良、恭、让一同列为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更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践行于日常生活之中。西汉立国之初,社会经济凋敝,物资极端缺乏,统治者致力于医治战争创伤,以“寡欲”“无为”的黄老思想治国,提倡俭朴的道德风尚。

——摘编自杨明辉《我国古代勤俭思想的发展》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社会经济状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这种大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崇奢思想”有其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有着它独特的积极影响。陆楫(1515--1542)被后世认为是明朝中叶崇奢观的集大成者,作为一个思想家,他认为节俭仅对个人和家庭有利,从社会考虑则有害,并且富人奢侈可以增加穷人的谋生手段,主张国家应制定崇奢的消费政策。——摘编自刘志丹《明朝中后期崇奢思想探析——以陆楫、郭子章为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传统的消费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说明这一变化的影响。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还提倡“分田而耕”。

——摘编自冯天输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两浙路的苏州太湖洞庭山,“皆以树桑扼甘柏为常产”“糊口之物,尽仰商贩”。在湖州的山乡,“以蚕桑为岁计……兼工机织”。绍兴二年(1132年)冬,“忽大寒,湖水遂冰,米船不到,山中小民多饿死”。

——摘编自李晓《宋代工商业经济与政府干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形成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农业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新现象出现的影响。
6 .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安身立命和治家的根本之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儒家尊“劳心”贱“劳力”,孔子认为:“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焉用稼?”认为讲求礼义才是君子之选。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但孔子的弟子曾子不得已而力耕于泰山之下,颜回也曾亲自参与耕作。汉代,人们开始把耕读相兼的教育思想加以强化。朱买臣“负薪读书”、倪宽“带经而锄”,都是代代相传的劝学励志典故。东汉经学家郑玄“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与学生一起力行耕读相兼的生活,有“以耕学为业”之语。

——摘编自邵彦敏《中国传统耕读教育浅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耕读文化发展的阶段特点,并概括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耕读文化的历史价值。
7 . 时间观念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业社会时期的时间观念最初是模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公鸡打鸣、以太阳月亮扮演着钟表的角色。从生活经验出发,在长期的劳作中,传统农业社会的先民在观察记录的基础上渐渐发现时间是有周期性的。不同农业文明制作了各种简易计时器以及制定了历法来指导家事。如日程。

——摘编自郭海燕(大众媒介对时间的呈现与影响》

材料二   自工业时代以来,时钟时间就被视作时间的代名词。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崇高地位以及计时技术本身在工业化生产中的作用,时钟时间在工业社会中获取了无与伦比的绝对权威。时钟技术的核心部分是表针的匀速运动,这使时间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在流逝”的形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树立了“准时、公平”的权威地位。历史必须沿着时钟时间才能继续下去,管理活动也必须严格限制在时钟时间之内。

——摘编自于飞《论时钟时间观念下管理的弊端》

材料三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类的时间价值观进一步改变。“时间就是金钱”变为“财富就是时间”,时间成为最宝贵的东西。由于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社会财富的增加,劳动者工作日进一步缩短。于是,劳动者拥有的自由时间增加了,可以更多地从事教育、科研、艺术、体育等活动,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充分体现。

——摘编自甘爱平《论近代与现代时间观念的演变》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农业社会时期时间观念形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时代时间观念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时间观念演变的认识。
2022-07-05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农业发展情况

朝代春秋战国秦汉
公元年代前770—前221前221—220
耕地面积/万hm21533.33813.3
粮食单产(kg/hm2712.5825
粮食总产/亿kg102.7295.7
口粮总量/亿kg111.4208.8
粮食需求/亿kg123.7232.0
人口/万人32006000
人均占粮/kg320.5492.9

——摘编自吴宾《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研究》

材料二   “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科技支撑。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种源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才能牢牢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改编自李浩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秦汉农业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政策支持和农业技术角度,概括现代中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举措。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图1: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图 图2:张謇的大生纱厂 图3:5G下的智能制造工厂

材料二   皖江地区拥有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魅力的生态资源。同时皖江也根据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以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为契机,立足已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规划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特色农产品加工等前景广阔、导向性和带动性均较强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把它们培育发展成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中部地区的区域性龙头产业。

——摘编自《安徽日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指出图中社会生产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说明引起生产变化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皖江地区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022-05-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芜湖市繁昌皖江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天工开物》记载,明代高粱、玉蜀黍、番薯等开始普及,“燕、泰、晋、豫、齐、鲁诸道,蒸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梁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粮食生产以外,也有为满足衣着生产的棉、麻、苧等,还有染料蓝靛、红花等以及其他手工业生产原料,蚕桑的栽育几遍天下。棉花种植,“江花出楚中”“北花出畿辅、山东”“浙花出余姚”“姚邑之北乡濒海……每至秋收,贾集如云,东通闵粤,西达吴楚,其息岁以百万计,邑民资是以生者,十之六七”。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农村社会经济: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

材料二   1920年《北四省灾区视察记》道:“因日本人近来在内地办的纱厂很多,而且棉花出口也很厉害,棉花的需要既多,人民争趋其利,广种棉花,几有每年连麦全不种的……粮食遂陷于空虚状态。”据部分地区1921-1925年农家调查材料表明,农民消费资料中,自给部分占65.9%,购买部分占34.1%,而在购买品中,如山西,“八口之家,无一人之身无洋货者”。1933年,湘、鄂、皖、豫、赣五省主席联电国民党中央,称:“外洋米、麦同时输入倾销……(国米)销愈疲,价值愈落,农民所需耕种各费罄谷之值,不能抵偿。”

——摘编自刘彦威《世界市场体系下的近代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出现的变化及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前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建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