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1 . 下图是战国和秦汉北部地区农牧界限分布图,该线以北是游牧区,以南是农耕区。农牧界线的变化反映了(     
A.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B.政府边疆政策的施行
C.两种文明之间的交融D.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
2023-02-0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中华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下面两张图分别呈现了汉代北方地区与唐朝江南地区的犁耕工具,后者相较于前者(     
A.推动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B.改变了家庭式劳作方式
C.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D.推动小农经济根本变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汉代画像石题材丰富,多为表现人们生活的画面,其中,牛耕图在农业生产活动画面中占有较大比例,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十三幅,其中包括两幅壁画(见下表)。这说明此时
出土省份牛耕图画像石出土地点
陕西米脂、绥德(2)西安、陕北
山东腾县(2)邹城
山西平陆
内蒙古和林格尔(2幅壁画)
江苏泗洪、睢宁
A.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趋于成熟
B.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逐渐推广
C.各地经济的发展程度基本持平
D.牛耕的推广促使经济重心南移
4 . 下列文字所描述的经济现象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神宗实录》                 
②“宗庙之(指牛)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陆游《杂赋》
④“匠人营国,方九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周礼.考工记》
A.④①②③B.④①③②C.④②③①D.②④③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邦本的国度,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帝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圳。岁代处,故曰代田。……用耦犁,二牛三人。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过试以离宫卒田其宫壖地,课得谷,皆多其旁田亩一斛以上。……至昭帝时,流民稍还,田野益辟,颇有畜积。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窃为四民之中,惟农最苦。农夫寒耕热耘,沾体涂足,戴星而作,戴星而息。蚕妇育蚕治茧,绩麻纺纬,缕缕而积之,寸寸而成之。其勤极矣。又水旱霜雹蝗,间为之灾。幸而收成,则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矣。农夫蚕妇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耳。 

——司马光《温国文正公文集》

材料三   农业经济效果、历史效应,不只取决于它生产的内环境,还要受制于它的外部环境的有利与否。对传统中国而言,后者更是致命性的障碍。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并归纳其产生的作用。这体现了传统农业怎样的特点?
(2)据材料二归纳,司马光认为“惟农最苦”的原因是什么?导致农民“不知舍此之外有何可生之路”的政策性因素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导致小农经济发展艰难的“内环境”与“外环境”分别指什么?你如何认识材料三的观点?
6 . 据《中国古代农具》记载,在汉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一般农户遗址上发现了铁器,种类有铧、锄、锸、铲、镰、锹等,基本满足了农业生产各个主要环节的需要。这说明汉代
A.钢铁冶炼技术世界领先B.铁犁牛耕在全国得以推广
C.灌钢法加速铁农具普及D.精耕细作的农耕技术进步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考古报告,从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数十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发现了一批铁器实物。如图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的战国时期文物——鼻子套圆环的青铜牛尊和铁锄范。据此推测
A.战国时期牛耕和铁器较普遍B.井田制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C.争霸战争推动了工具的改革D.各国纷纷变法确立新的制度
9 . 下图是发掘于河南南阳的汉代画像砖,此类汉代画像砖已在河南地区有较多发现。据此可得出的历史结论是汉代
A.农耕中已经普遍使用畜力
B.出现可控制耕土深浅的犁
C.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厚
D.农业集体耕作制度出现新形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