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 道试题
1 . 乾隆时期,安徽省南部(可视作皖江流域地区)粮食外输量年均达100万石,乾隆四十年,仅崇明商人每年在安庆买米就多达30万担。这说明当时
A.传统抑商政策有所放松
B.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C.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徽南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
2018-09-22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月考历史试题2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真题 名校
2 . 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018-06-10更新 | 7059次组卷 | 93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欧洲的商人行会出现于9世纪,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12、13世纪时,意大利和英国的行会已相当发达。……从13世纪后期开始,手工业者的人数和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分离,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商人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包买商逐渐支配了农村家庭手工业,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权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

—摘编自代轩宇《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材料二中国行会有中国的特色,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行会日趋没落

—摘编自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材料三商会是中国近代以商人为主体的最为普遍的资产阶级社团,……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1905年,中国第一个由商人自己组织的商会——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各业商董大会,声援“抵制美货运动”。1907年,上海商务总会提出了筹办华商联合会和中国华商银行的动议。在1909年的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中,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行会与中国传统行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商会与传统行会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在福建馆藏的康熙四十三年至乾隆十二年的33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23件,约占70%,货币借贷10件,约占30%。在乾隆十七年至道光三十年的131件借贷文书中,谷物借贷仅24件,约占18%,货币借贷107件,约占82%。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A.货币地租已取代实物地租
B.商品经济获得了发展
C.商业发展改变了经济结构
D.农民的负担不断加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6 . 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广东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B.经济重心已逐渐南移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
7 . 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孕育并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居民的生活已经颇为自由、放纵,过着享乐的日子。

——(日)加藤繁《中国经济史考证》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1)指出材料一中“当时(宋代)都市制度上的种种限制已经除掉”的具体史实,这说明城市功能发生了什么变化?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商人作为宋代社会兴起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通过科举、联姻、捐纳等方式成功地实现了向上的社会流动,甚至一度出现了“士多出于商”的现象。这反映了两宋时期
A.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根本变化
B.呈现开放性平民化的特征
C.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D.人才的选拔更加公平公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清嘉庆道光年间,士商相混的现象非常普遍。在当时的历史文献中,“绅商”或“儒商”这样的词语使用频率很高。绅商这个群体,拥有相当的经济实力,又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成为很多大中城市乃至部分乡镇最有权势的“在野”阶层,这一现象:
A.说明传统的“四民”观念已经解体
B.是当时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积累和历史转型的结果
C.说明封建国家大大放松了对商业的控制
D.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表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史载,苏州吴江县在明成化时只有四镇三市,嘉靖时有四镇十市,清康熙年间又增至七镇十市。这一变化源于
A.对外贸易的繁荣B.政府对商业高度重视
C.商品经济的发展D.小农经济发展的推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