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3次组卷 | 34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第四完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人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描写了大相国寺的繁华:“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大三门上皆是飞禽猫犬之类,珍禽奇善,无所不有。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庭中设彩模露屋义铺,卖䈬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腊脯之类。近佛殿,孟家道院王道人蜜煎、赵文秀笔及潘谷墨占定。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生色销金花样幞头、帽子、特髻、冠子、绦线之类。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散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后廊皆日者货术、传神之类。”可见大相国寺庙会的空前盛况,到这里来做买卖的不但有大小商贾、普通市民,还有小手工业者、官吏以及寺观的道士和尼姑等。庙会期间,大相国寺人山人海。

——摘编自宁欣等《中国通史大师课》

材料二   明中后期,南直隶的徽州、苏州、松江和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常有赖江西、湖广米粮的输入。万历时陈继儒说“向吴中不熟,全恃湖广、江西”。明末吴应箕也说,江南半仰给于江、楚、庐、安(泛指两湖、江西一带)之粟(泛指粮食)。金声的《金忠节公文集》常提到休宁(今属安徽黄山,明代属徽州)缺米而江西遏籴(禁止购买粮食)的尴尬情形。

——摘编自范金明《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朝都会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后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米粮贸易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022-03-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鹤庆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021-03-26更新 | 2091次组卷 | 85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除宋元以来的旧城市有所恢复和发展外,还出现了一些新城市。15世纪全国著名的大中城市即达30多个……明中叶后,还兴起了一大批工商业城市。……明代的大中城市较多,城市人口增长较快。如扬州在明初一度仅剩下18户,但到明末城市人口则达80万余。……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普遍扩大。

——节选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城市完全处于封建皇权控制之下,1908年,清政府制定并颁布《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发展迅速;而中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日趋衰落。

——摘编自何一民《中国城市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城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城镇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