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 道试题
1 . 据《三辅黄图》记载:“(汉代)长安市有九,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致九州之人在突门,夹横桥大道,市楼皆重屋,又曰旗亭楼。”汉代“市井”图砖显示,汉代集市四周有围墙,东、西、南三方设门,每门三开。这反映出汉代(     
A.城市集市较为开放B.注重城市集市规划
C.重农抑商政策废弛D.市场经营管理规范
2023-03-03更新 | 1150次组卷 | 1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2 . 宋《梦粱录》中记载:“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夜交三四鼓,游人始稀;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该记载反映了当时
A.已经开始出现夜市新形式B.商业发展突破了时空上的界限
C.都城汴京繁荣的商业景象D.政府完全放弃了对商业的监管
2021-01-13更新 | 1029次组卷 | 15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元代的政书《经世大典》记载境内驿站1496 处,藏区大驿站28处,小站7~8处。故“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述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梯航毕达,海宇会同,元之天下视前代所以为极盛也”。这表明元代驿站
A.打破了闭关锁国局面B.强化了政府经济职能
C.冲击了政府抑商政策D.助推了社会经济发展
4 . 有文献记载:胜业坊中有人“以小车推蒸饼卖之”。该文献记载的商业状况普遍出现的时间最早可能为(     )
A.汉朝B.唐朝C.宋D.清朝
2020-06-20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宋朝诗人写道“城郭之人日夜经营,流通财货,以售百物,以养乡村”、“昨夜三更穿市过,只闻米贱油盐贵”、“夜行山步鼓冬冬,晓市优场炬火红”。这些记载主要反映了当时
A.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
B.工商业市镇兴起
C.政府市场政策的转型
D.草市高度成熟
2019-07-18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2019-06-07更新 | 3588次组卷 | 70卷引用: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东京) ,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范文澜《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哪些变化?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业发展呈现了哪些新特点?
2018-04-23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三中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历史 期中试卷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代许多商人以财买婿,通过与官僚、宗室、士人联姻进而跻上层社会。其中最为显赫者当属茶商马季良,因为娶了刘皇后兄长之女,获封光禄寺丞,这反映了宋代
A.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动
B.商人群体逐步控制国家的政治生活
C.统治阶级已经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
D.商人的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主流观念
2018-05-13更新 | 2219次组卷 | 59卷引用:甘肃省武威市古浪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的原产地在中国长江上游地区。早在公元前1世纪王褒《僮约》中便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广雅》记载了荆巴间采茶制茶的过程,并早就认识到茶醒酒、提神的功能。唐代时茶的栽培大大扩展,其中以蜀中的蒙顶茶最为有名,茶业也从中国流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宋代时,福建茶的地位上升,蜀茶的地位相对下降。宋在江淮地位设置六个榷场、十三个山场管理茶务。元代产茶区较大,但总体上以江浙行省茶品最好。明清以来南方地区的茶业更加发达,今天安徽黄山毛峰、浙江狮峰龙井、江苏碧螺春等茶在当时都已享有盛名。

——摘编自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为打破中国垄断国际茶叶市场的局面,英国积极支持其殖民地印度试种茶叶,使印度茶叶种植事业得以迅速发展。同时英国还通过对中国茶叶多征税等方式,造成了华茶在英国市场的不平等竞争。19世纪70年代中期,印度茶叶生产实现机械化,而中国依然是手工制造,产量小,品质难以统一。印度茶叶通过铁路、轮船廉价运至目的地,中国茶叶主要靠人力挑运,然后再通过河流辗转运至通商口岸。印度茶业经营方式完全采取现代公司制,茶叶的生产和销售紧跟市场需求,而中国茶叶的生产和出口销售是脱节的,出口任由外国洋行长期把持。中国茶叶对英出口则随着印度等国茶叶出口的不断增加而持续下降,以至到1893年,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被称为“充数之物”。

——摘编自林齐模《近代中国茶叶国际贸易的衰减——以对英国出口为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印两国茶叶发展的历史背景,并分析中国茶叶在英国市场走向衰落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10 . 《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16-11-18更新 | 2418次组卷 | 19卷引用:2014届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