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臧文仲,因在国内“废六关”(毁掉阻碍商品流通的关卡)而被斥为”不仁”之人;孔子的学生子贡也因从事货殖活力而被指责为不安本分。该现象
A.是产品经济日益活跃的反映B.反映了私商成为商人主体的现实
C.反映了政府抑商的政策导向D.背离了春秋时期的主流价值取向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南宋有学者记述:“午至鄂渚,泊鹦鹉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数万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栉,酒垆楼栏尤壮丽,外郡未见其比。盖川广荆、襄、淮、浙贸迁之会,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其盛壮如此”这反映了“南市”在当时(     )。
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间上的限制②已成为独立的商业都会
③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④贸易通宵达旦,往来不绝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2020-07-11更新 | 4629次组卷 | 55卷引用:五年(2019-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
3 . 下图为不同时期的部分货币,据图可知,其形制变化的共同原因是

A.铸铁技术的进步B.商品交易的需要
C.审美观念的不同D.国家统一的推动
2020-07-09更新 | 14236次组卷 | 152卷引用:五年(2019-2023)高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明清时期,徽州商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摆脱传统的商业资本与土地资本相结合的道路,不少富商因经商盈利而移居他乡,并投资于冶铁、浆染以及陶瓷等业。徽商以殖盐为第一生业,而盐又是封建国家的专卖商品。因此,从明代中叶起,他们已成为豪富特权商人,与封建官府勾结密切,为取得官僚政治的庇护,徽州商人也日趋缙绅化。这表明
A.徽商是新经济势力的代表B.社会经济结构已出现根本性变化
C.清时期社会转型缺乏动力D.商人缙绅化成为变革社会的主流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蒙古帝国时期,成吉思汗让商人自由经商,“为地方行旅谋安,于诸大道中置卫士”,配给驿站一定数量的人和兽,以及食物、饮料等必需品,窝阔台通过征服高丽与西征,打通了东北亚到中亚的丝绸之路……“原来金山一带‘深谷长坂,车不可行’……窝阔台率军西行时‘始辟其路’”。1251年蒙哥设置别失八里行省,执掌西域的军政事务。

——摘编自孙秀君《论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对陆上丝绸之路的贡献》

材料二 “1219年春,成吉思汗统领大军出发亲征花刺子模,此外,还有金国、西夏新归附的契丹军、汉军、河西军以及大批能工巧匠。”“成吉恩汗从不花刺进军撒麻耳干……那些被认为有用的人(如技术工匠)被带往蒙古。”《丝绸古道上的文化》载:“马可·波罗及其他一些欧洲人,都曾作为传教士或者外交使节去过蒙古地区或中国,如果没有蒙古的和平环境,他们的旅行就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绘画和波斯的绘画彼此相识并交流,马可·波罗得知了释迦牟尼这个名字,北京有了天主教的总主教。

——摘编自马婷《蒙古西征与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为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采取的措施。试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蒙古帝国时期推动中西文化交流的方式及文化交流的表现。
2020-05-17更新 | 875次组卷 | 17卷引用:第11课古代战争与地域文化的演变-202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思维导图+重难点突破(选择性必修三)
6 . 据《隋书·食货志》载:朝廷在京师及卫州、洛州、陕州、华州等建仓置粮,广招运丁,并在各县建义仓。文帝又令各州寻便利之地,凿水通渠,官民船舶可快速通达。由此可见
A.隋朝粮食储运体系较完善B.隋文帝有重节俭的传统
C.统治者对农民的残酷剥削D.江南地区产粮超过北方
7 . 宋代对餐饮业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对民间脯肉市场进行了刑法规范;对茶、盐等食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对非禁榷品的质量标准也作了规定。这些政策
A.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B.限制官营手工业发展
C.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D.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020-04-06更新 | 590次组卷 | 31卷引用:开放型试题题型05观点论证题-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命题分析及备考指导与演练
9 . 明清时期中国最发达的江南地区在谷物加工、服装制作、制烛等行业的生产规模上与其城镇人口绝对数量增加的步态大体一致;榨油、酿酒、印刷等行业的成长速度较快,纺织业发展更为迅速,技术领先于世界。这体现出
A.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迅速B.小农经济开始走向瓦解
C.工商业市镇的繁荣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2019-12-27更新 | 1312次组卷 | 86卷引用:史料史实史观史论对点精讲第二单元史观与史论第三节史论脱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