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江淮十校2021届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2 . 商品检验制度

材料一   唐代“市舶使籍其名物,纳舶脚,禁珍异”,其中“禁珍异”带有明显的货物检验特征。宋代市舶司正式被赋予进出口商检职能,通过“征榷”等手段对货物进行管制,依据货物不同品质确定不同的抽取税率。元代颁布的《市舶则法》规定,舶商必须“依例招保舶牙人保明,牙人招集人伴数名”,下船收买货物开具的公验上写明“本船财某人、纳首某人、货物斤重”等货物与船舶鉴定的内容。明朝时商检职能逐渐交由市舶牙行担任,牙行在朝贡贸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清代十三行明确规定,“货价既经协议妥贴以后,货物应力求道地,有以劣货欺瞒夷商者罚”。

——摘编自徐鉴《中国早期商检机构的萌芽》

材料二   1929年以前,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检验流程多为外国人把持,在借鉴英法等国的商检立法下,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将各类检验机构接办或收回,在全国重要通商口岸设立商品检验局,统一进行行政管理。抗战爆发前,南京国民政府集结工商业人士,先后召开三次商品检验会议,对全国商品检验实施程序案、各项商品检验标准等进行具体商讨。1930年出台的《商品检验暂行条例》明确了商品检验任务包括:检验国产商品及输入商品之有搀伪积弊者;检验国产商品及输入商品之有毒害危险可能者;检验国产商品及输入商品之需要鉴定等级者。

——摘编自陈晋文《近代商品检验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商品检验机制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海关商品检验制度确立的背景,并简析其作用。
2023-06-12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商丘市2022-2023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
2022-05-15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社会治理模式的演变。

材料一   汉代循吏基于“以教为治”的儒家思想和“以吏为师”的历史传统,通过道德教化、发展教育、整顿风俗的方式将儒家“礼治”和“德治”理想付诸合理且有效的实践。在循吏的信念中,教化作为“治道”途径,被视为重要的社会治理手段。他们除了注重通过学校进行知识传播和意识形态教育外,也关注在人伦日用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向下渗透儒家的社会理想和国家的政治意志。这种治理模式以其弥散性和渗透性,收获了寓教于治、以教化政、以教导政的良好效果。

——摘编自李雅雯《汉代循吏“以教为治”的社会治理模式》

材料二   宋代人口流动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宋代有着强烈的保富意识,重视富裕起来的商人阶层。宋儒提出“四民皆本”的思想。宋代政府改变唐代限制贸易的做法,鼓励商业发展,打破唐代“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的禁令,使商人获得了从政的权利。政府还制定法律,对勒索商人的官吏进行惩罚。如果“留滞(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宋代对商业和商人的态度造就了中国古代商人的黄金时期。

——摘编自李华桑等《宋代社会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循吏治理模式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社会治理上的新变化及其目的。
2022-04-04更新 | 16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靓、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倒。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2)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记载,东汉建武年间已经出现夜市。当时,夜市数量屈指可数,呈点状分布于西北、西南边境等地区。交易类型为商贸性夜市,有集市贸易和关市贸易,或以物易物,或货币交易。交易主体主要为本地居民、各地商人及匈奴等周边少数民族部落。

——摘编自倪根金《汉代夜市考补》

材料二   1984年,广州设立了全国第一个灯光夜市——西湖路灯光夜市,主要由个体户提供各类商品、服务。当时有人说:“今天欧美或日本的时装界推出什么新款时装,两天后香港的时装界就会生产出了一模一样的成品,一个星期后,广州的灯光夜市上就可以见到这些衣服的影子了。”此后,全国各大城市掀起了开办灯光夜市的热潮,如南京三牌楼夜市、上海彭浦夜市、厦门定安夜市等。

——摘编自王政淇等《中国为什么要发展夜间经济?》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夜市的特点,分析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20世纪80年代城市夜市热潮兴起的意义。
2022-02-25更新 | 370次组卷 | 7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中国古代自画像称为“自写真”。宋元时期的自画像多将人物融入山水背景或群像中。明清时期,部分士人挣脱“无我”枷锁,自画像中人物也从背景中独立出来,画家借助像赞、题记表达自我。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绘画风格不断变化B.专制统治加强C.士人追求个性自由D.商品经济发展
2021-11-12更新 | 209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B卷)
8 . 2015年年底,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将正式成立,体现出中国尝试在外交战略中发挥资本在国际金融中的力量。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是商业繁盛,尤其是棉布、粮食、食盐等日常生活用品远距离贩销的结果。明朝中叶以后出现的商帮和江南市镇群落,正是在白银成为通货和计价标准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当时,欧洲人的东来,刺激和吸引东南沿海的商人到南海诸国自由贸易,与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商人的贸易,均用银钱易货。据研究,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中国通过“丝一银"贸易获得了占世界产量1/41/3的白银,总数达到2亿两。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有力地促进了市场繁荣,加速经济的白银化。人

——摘编自《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当时,罗斯福命令停止黄金出口,后来放弃金本位制,美元贬值30%左右,增强了英国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二战期间,罗斯福设想的“世界蓝图”之一,就是战后建立一个以美国为核心的世界经济体系。1944年,美、英、苏、中等44国通过《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的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固定汇率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贸易出口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2教师用书》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年均9%的增长速度,成为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到21世纪初,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行市场配置,国家定价商品不足5%,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建立起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国的进出口总值占世界8.73%,居第三’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对外投资2012年同比增长17.6%,创下了878亿美元的新高。而且,经过3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中国在基础设施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同时在公路、桥梁、隧道、铁路等方面的工程建造能力在世界上也已经是首屈一指。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产业期望更快地走向国际。

——摘编自人教版教材、教师用书《历史·必修2》、人民网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期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的金融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立国际货币制度的作用。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倡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历史条件。
2021-08-31更新 | 399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2015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世纪以后,英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财富稳步增长,一些商人拥有了对外贷款等金融活动的资本,但放贷取利的行为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斥之为“高利贷”,备受教会谴责,英国国王也不断重申取缔高利贷的法令。然而高利贷活动屡禁不止,后来在宗教改革的冲击下,权威当局逐渐承认了利息的合法性。此后,放贷取利的行为一直为英国政府所认可。宗教改革后,大批修道院被解散,农业生产者从基督教会获得贷款渠道也被切断。生计艰难的小农为了生存不得不求助于私人放债者。16世纪以来,莫格兰境内涌现出相当一批银行从业者,他们通过一系列信贷活动,在英国财政和金融领域里相继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17世纪晚期,英国公共财政支出的扩张远远超出了私人银行家所能承受的范围,整个财政制度出现了被压垮的迹象。为了缓解财政窘境,169481日,英格兰银行正式宣告成立,它的问世标志着英国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

——摘编自孙海鹏《近代早期英国银行业的兴起》

材料二   1518世纪,中国资本市场中的钱庄、银号、帐局等新兴金融机构比之早期的典当铺以及钱铺、放帐铺发生了变异,除存款、放款、钱币兑换之外,更有过账业务及钱票发行等新业务,汇兑也大量为商人服务。因银行业机构的进展,更大份额的金融业务摆脱了地主、商人、官僚之家家产的形式,开始由正式的社会化金融机构进行,尤其是相当多的一部分票据化形式的商业信用通过早期的社会银行业机构进行。这一时期,作为主要业务的各种形式的信用放款、抵押放款得到了发展,更为引人注目的是存款作为重要业务形式也得到了发展,并在社会上普遍运用;存款的发展使商铺、金融机构扩大了资本规模;其次通过存款各种商铺及典当、钱庄、放帐铺等扩充了信用圈子,对18世纪以后钱票的出现起了相当的催化作用。

——摘编自刘秋根《1518世纪中国资金市场发育水平蠡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银行业兴起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18世纪中国资本市场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些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8813日,在吕宋岛的马尼拉,河北岸的信奉基督教的华人居住区,晨钟都相继敲响。来自中国沿海港口的平底帆船,现在已经开始抵达这里。

1688年的世界上,正是这些帆船构成了把各地区联系起来的纽带。西班牙的大型帆船(alleon)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经济上看,马尼拉是17世纪下述两大重要经济活动的交汇点:一个是西属美洲银矿出产的白银大量流入,另一个是华人们的门类齐全的制造业的商业企业。无论是哪一年,都会有一两艘西班牙大帆船,从阿卡普尔科穿越太平洋,把“新世界”出产的白银运到马尼拉,以购买中国丝绸、中国和印度的棉织品,以及“新世界”需求量甚大的其他精美消费品。

于是,“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浮出了水面。

——摘编自约翰·威尔斯《1688年的全球史》

材料二   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货币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在近代工业化成功以前,中国工业的发展,就其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竞争力来说,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

——摘编自全汉升《略论新航路发现后的海上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尼拉成为东西方经济交汇点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马尼拉大帆船”的故事是一部“世界史”。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工业“显然曾经有过一页光荣的历史”这句话的认识。
2021-05-28更新 | 27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2021届高三三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