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 . 宋人梅尧臣在其诗中描述过这样一种现象,“山园茶盛四五月,江南窃贩如豺狼,顽凶少壮冒岭险,夜行作队如刀枪。浮浪书生亦贪利,史箭经箱为盗囊,津头更卒虽捕获,官司直惜儒衣裳。却来城中谈孔品,言语便欲非尧.”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
A.宋代的走私活动十分猖獗B.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威胁
C.宋朝的商品经济相当活跃D.宋朝的营商环境相对宽松
2020-11-03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八市百强名校领军联考2021届高三上学期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理解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 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 (19世纪晚期)“洋布、洋纱、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治者多无事投票闲。此其大者。尚有小者,不胜枚举。所以然者,外国用机器,故工致而价廉,且亦成功:中国用人工,故工笨而价贵,且成功亦难。华人生计,皆为所夺矣。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并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人为应对此问题所作的努力。
2020-09-15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边城暮雨雁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磧(qì,沙漠),应驮白练到安西。”唐朝诗人张籍的这首诗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隋唐时期海上贸易的发达
B.丝绸之路开通后,丝和丝织品大量西运
C.长安城来自各地的商人来往不断,商业繁荣
D.唐宋时期“陶瓷之路”的发展兴盛
2020-07-19更新 | 288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开封市杞县高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4 . 汉乐府诗云:“孤儿命当苦,兄嫂令我行贾。南到九江,东到齐与鲁。”该诗表明汉代
A.商人活动范围较广B.经商成为社会共识
C.政府推行抑商政策D.南方成为商业中心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捃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


(3)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6 . 下列关于古代商业说法错误的是
A.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离别”的诗句,反映了古代商人为追逐利润而往来奔波的生活方式
B.陆游《杂赋》诗写道:“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诗中的草市是指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C.唐人姚合《庄居野行》诗描述了由于当时政府的重商政策,使民间出现经商热的状况:“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D.杜荀鹤的诗句“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诗句中所描绘的夜市的出现,反映了商业的发展
2019-11-0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初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北宋学者沈括通过研读唐诗注意到,唐朝人写过不少“富贵诗”,描写当时的“奉养器 服之盛”,即奢华生活。在沈括看来,这些描写“乃贫眼所惊耳……此所谓'不曾近富 儿家'”,意思就是没见过世面,不值一提。沈括的话折射出北宋
A.社会普遍崇尚奢靡享乐B.门第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C.诗词创作水准超过前代D.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清代文人曾做过一首字号诗顺裕兴隆瑞永昌,元亨万利复丰祥。泰和茂盛同乾德,廉吉公仁协鼎光。聚益中通全信义,久恒大美庆安康。新春正合生成广,润发洪源厚福长。这首诗的主要适配对象应为
A.文人雅士B.王公贵族C.富商市民D.小农百姓
9 . 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
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
10 . 唐代元稹《估客乐》诗载:“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据此可以判断出当时
A.商帮活动范围广泛
B.市场不受地点限制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D.民族经济往来频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