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材料一: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涌现出大量的工商业市镇。江南市镇的发达,当然不是在明清时代突然出现的,从宋代开始,正式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产品的交换与流通日益频繁,江南农村的草市及定期市逐渐演化为商业性的聚落。一些传统的城镇,随着商业化的影响,军事及行政功能渐趋退化,商业功能则日渐浮现。

——《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城市化进程,可以通过人口流动的数字得到说明。农村人口和农业人口不间断地流向城市和工业。1751-1780年的 30年间,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总数为75000人…… 1821-1830年间为267000人。截至19世纪中叶, 英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已经彻底改观。据统计,到1851年时,英国总人口为1800万,其中农村人口占 48%,而城市人口占52%。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工商业市镇形成的两个途径.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处于汉唐和明清之间。汉唐立国的基础是小农经济,自然经济气息浓厚,而宋代虽然仍以农业立国,但已经生长出诸多的工商业文明因子。日本学者波斯又信在概括宋代文明时就说:“与其说是‘纯农业文明’,不如说是‘都市化文明’含有更多的固有特征,这是延伸到19世纪中国社会的最大特色。”如果这个势头能够保持二三个世纪不被打断的话,必将为其后工厂《机器》工业化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宋代启动的早期工业化进程 未能结成正果。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明清以前的中国,也就是14世纪以前的中国,生产力是走在世界前头。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明清两代出现了不少新东西,由生产力、生产关系到意识形态等都有诸多新东西、新因素。可是这些新的因素,新的力量得不到正常的成长,尤其生产进展的速度很慢,明代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较之元代以前虽有所提高,然并没有明显 的飞跃与突破.

——摘编自傅衣凌《论明清社会的发展与迟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沉迷知识,概括波斯义信称宋代是“都市化文明”的表现。
(2)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两代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因素”及其得不到正常成长的原因。
(3)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的地位。
2021-04-26更新 | 13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人教版)-专项01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结构和特点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全国越来越需要南方的供给。宋代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已用于航海。宋朝在沿海海港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这样海外丝绸贸易出现进一步繁荣。当时的海港因此而繁荣起来,以扬州、泉州和广州为最,这也促使珠江三角洲和福建地区大力发展蚕丝生产。

——摘编自刘治娟著《丝绸的历史: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彩带》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海路丝绸贸易兴盛的原因。
4 . 事物的变化,历史的延续,是人们观察、分析问题的重要尺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者四民(士农工商)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大概)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计较细微)之风日益甚,然则睦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何也?则以天下之势偏重在商,凡豪杰有智略之人多出焉。其业则商贾也,其人则豪杰也。为豪杰则洞悉天下之物情,故能为人所不为,不忍人所忍,是故为士者转益纤啬,为商者转敦古谊。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沈垚《落帆楼文集》


根据材料一所论“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结合所学,以汉、唐为例,概括指出宋代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并提炼总结作者的主要观点。
2020-12-02更新 | 76次组卷 | 3卷引用:五年(2016—2020)浙江高考选考历史真题分项汇编-专题08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5 . 农耕时代的中国小农和工商业者的命运,与封建王朝的政策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等,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江浙是以棉、丝加工之类的支柱产业为基础的全国市场的中心,明后期和清前期,江浙布、丝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企业数量多,规模较大,产品衣被天下,导致棉花、棉布、生丝、丝织品成为在全国范围内流通的大宗商品……江浙是多数大宗商品(茶叶除外)贸易的中心,辐射向全国……以江浙为中心的全国统一市场在19世纪初已构成。

——罗肇前《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兼论明清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材料三 中国古代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江浙地区出现的经济新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新现象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2020-06-09更新 | 192次组卷 | 22卷引用:2018年9月8日《每日一题》一轮复习- 周末培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明清社会

材料一   明清时期,商品流通空前繁荣,市场范围已突破区域性限制,全国性的统一市场逐渐形成。商人的活动已走向集团化,形成众多商帮,其经营活动具有全国性和专业化特点。白银成为主币,金融业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许多集市发展成为市镇,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明清社会在许多领域出现了变革性因素。从政治上来看,为防范经济因素对社会的分化,以至威胁中央集权统治,明朝以后,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强化,从社会关系上看,城市市民的抗税斗争及职业分化、城乡分化日益明显。从思想领域来看,这一时期思想界出现的泰州学派,代表了民众追求个性自由和追求经济利益的价值取向,丘泼所提出在经济活动方面“听民自为”,在国家政策上倡导“保富”以及开放对外贸易等经济思想,更是商品经济迫切需要打破传统禁锢,自由发展的要求。

——摘编自林文勋《中国传统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新变化与影响。

材料二   明末小说《初刻拍案惊奇: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故事梗概:

商人文若虚在国内做生意曾造挫折,眼看就要到破产的境地了。后来朋友到海外经商时顺便邀请他同往,开船前他用一两银子买了一篓太湖特产“洞庭红”橘子准备在路上享用。没料到了海外“吉零国”,这一篓橘子竟卖出了一千多两银子。他在返程的路上又偶然捡到了一只大龟壳,到达福建后被一个波斯商人用5万两银子买去,文若虚用赚来的钱在沿海地区购买田宅重置家业,娶妻生子,家道殷富不绝


(2)结合明清史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社会实际情况或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2020-06-07更新 | 347次组卷 | 7卷引用: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02古代中国的经济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漕运始于先秦,最初规模有限,主要为军事行动服务。先秦时期,各诸侯国纷纷开挖运河,如吴国开凿的堰渎、胥浦和邗沟,魏国开凿的鸿沟,齐国开凿的淄济运河等。唐宋以后中央集权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善,北宋的汁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明清时期的北京都是重要的人口聚居区。经济重心南移后,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出现分离的趋势,为保证京师的供给,需要源源不断从南方调运粮食,这项任务逐渐成为漕运最重要的职能。

——摘编自陈忠海《古代漕运与“河海之争”》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漕运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与明代漕运的主要区别,并分析明代漕运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11-07更新 | 212次组卷 | 4卷引用:备战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全国通用版)-专题09重心渐南移,经济共腾飞
8 . 宗族,是同一姓氏世代相传的家族,宋代宗族发展受到社会冲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地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品官地主。宋代的门第观念,已经趋于淡薄,“家不尚谱牒,身不重乡贯”。品官地主除享有规定的特权外,还逾越规定乘机兼并土地。大部分品官地主在死后,其财产很少保持到三代以上。

——据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宗族受到冲击的原因。
(2)概括指出范仲淹义庄所定规则体现出的理念,并说明其建立义庄的目的。
9 . 阅读材料

材料一   乾隆年间“(人口)较之康熙年间计增十余倍。承平日久,生齿日繁,盖藏自不能如前充裕”。仅江苏镇江木渎镇“烧锅(造酒)者已二千余家,合计日耗米万石”。为此,就隆帝“令地方官严行查禁,勿使靡费米粮”。官员规谏乾隆禁酒之事取民之生计而禁锢之”。“实不可以轻举”,乾隆认为“自有酌量”,不愿也不需交群臣商议。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尽毁曲酒工具、民间自用一概禁绝等作法,引起民怨。乾隆对于要求放宽禁令者,一概不准,也不赞成过激行为,官员左右为难。整个乾隆时代“通邑大都车载烧酒贩卖者正不可以数计”,禁酒政策效果微弱。

——吴慧《中国商业通史》

材料二   1829年,英国禁酒运动开始。中产阶级希望通过禁酒将他们推崇的“自律”“自助”等价值观灌输给工人阶级,他们宣扬工作是成功的关键,饮酒滋生懒惰等恶习。中产阶级建立柴酒厅,开放俱乐都,方便工人社交。工人阶级中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些价值观。1832年——1853年,运动进入绝对禁酒阶段。工人阶级开始建立自己的禁酒组织,接过禁酒运动的领导权。这些组织宣扬“自力更生是一种崇高的品德”,很多工人在宣传的影响下开始努力攀爬英国社会的阶梯。这一时期,作为“全民酒”的啤酒人均消费量急剧减少。酗酒被英国人普遍视为不可接受的恶习,直至今天仍是社会的主流观念。

——摘编自许志强《19世纪英国禁酒运动与工人文化转向》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乾隆推出禁酒政策的历史背景,并概括其“效果微弱”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与乾隆时期的禁酒相比,概括英国1828—1833年禁酒运动的特点,并分析英国禁酒运动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明中后期,徽州“贾人几遍天下”,“不知贸迁”而贫困者受到鄙视。福建各地出产的绸、纱绢、铁、纸张、糖及荔枝,柑橘,”下吴越如流水”。景德镇的陶瓷、湖州的丝绵、漳州的纱绢、松江的棉布、杭州所产金箔及胭脂,行销日本,以至于有“大抵日本所须,皆产自中国”之说。明后期付元初在《论开洋禁书》中说:“西洋”(今泰国、柬埔寨等地)的苏木、胡椒、犀角、象牙,“皆中国所需要”;占有吕宋(今菲律宾)的葡萄牙、西班牙人,“好中国绫缎杂缯”,潮州丝在原产地一斤值白银一两,运送其地则“得价二倍”。直至十九世纪初,中国手工品在东南亚与东亚地区都保持其影响力。

—摘编自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等

材料二:泰西风俗,以工商立国,大较恃工为体,恃商为用,则工实尚居商之先;士研其理,工致其功,则工又必兼士之事……夫泰西百工开物成务,所以可富可强,可大可久者,以朝野上下敬之慕之,扶之翼之,有以激厉之之故也……中国果欲发愤自强,则振百工以前民用,其要端矣。欲劝百工,必先破去午年以来科举之学之畦畛,朝野上下,皆渐化其贱工贵士之心。

—薛福成《振百工说》

材料三: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020-09-02更新 | 1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主观题专项突破十年分类-专题03作用、影响、意义类主观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