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980年)全国人口只有三千五百四十万。此后的一百余年,人口迅速增长,到12世纪初进入峰值阶段,当时在北宋、辽、西夏、大理范围内,总人口达到一亿四千万。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传统农业在这一时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中部和南部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相应增加。如果说,各类耕地的开垦,例如淤田、山田、圩田等的出现,是一种外延式的发展;那么,南方地区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便是更为重要的内涵式发展。作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水稻,在这一时期不仅种植区域扩大,而且耕作技术与经营方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朝的长安是一个棋盘状的封团结构,纵横相交的街道形成许多由围墙封闭起来的居民区—一“坊”,商业区也封闭在“坊”的区域内,这就是“东市”和“西市”。这种封闭性结构在宋朝的开封被打破了,为都市增添了繁华的商业气息与市井色彩。开封城的街道互相连通成街巷网络,把商业区与居民区交织在一起。在许多交通便利的街巷中,行市、酒楼、茶坊、食店、瓦子(娱乐场所)等连成一片,形成摩肩接踵、昼夜喧阗的商业长廊。街道两旁随处可见各类商店的招牌幌子:“王家罗锦匹帛铺”“刘三叔精装字画”“孙羊店”之类丝绸店、裱画店、饮食店,以及亵华的招商旅馆等。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六百四十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一百六十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交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此外还有三干家称为“脚店”的小酒楼。名闻遐迩的东京相国寺庙会集市,各地来的商品琳琅满目。凡此种种,无不显示商业气息的浓厚,表明这一时期的商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学知识,概括北宋商业发展的特点。
2 . 对家乡和国家的认同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河海交汇之区,在金代是荒旷斥卤的滨海荒地,为海防之需在此设寨戍守,名曰直沽寨……迨至元代,由于直沽临近大都,又据河海交汇之咽喉要道,因而,元王朝统治者在此建立掌管漕粮转输的官府衙署,并遣重兵戍守防卫,设仓储粮。明代永乐以后,政治军事中心北移,而经济中心仍在南方,为尽快连接这两个中心,明王朝统治者大规模发展漕运。漕粮转输皆以天津为入京要道。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直沽设卫,并派官在此监督筑城。明代中叶以后,天津地区由单纯的官运粮米及物资中转站发展成为各地商品及货物集散的北方商业中心城市。

——林纯业《明代漕运与天津商业城市的兴起》

材料二   天津于1860年被迫开埠通商,使天津从传统的封建性城市逐步演变为不断滋生新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半殖民地城市。天津不仅成为沟通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口岸和中国近代工业重要的发源地,而且也改变了它作为首都附属城市的被动地位。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外国租界的设立,西方现代文明的巨大优势也直观地展现在天津人面前。不能忘记的是,天津在百年间的迅速崛起也伴随着巨大的民族牺牲。西方人利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国门,绝不是为了传播福音。

——来新夏《天津历史与文化》

(1)依据材料一,指出天津的城市职能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变化及原因。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侵略给天津带来的双重影响。
2023-03-28更新 | 97次组卷 | 3卷引用:【好题汇编】期末复习-纲要上(期末真题精选主观题50题) -天津专用
2023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中叶以来,江南经济进入高度成长时期,这一地区的经济中心——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苏州的繁华带来了奢侈消费的风尚,使它成为当时的时尚之都,邻近的地区纷起仿效,奢侈消费风尚逐渐弥漫于苏松杭嘉湖诸府所属各县各市镇,并通过频繁往返于各地的商人为媒介,很快向各地散播。在奢侈性消费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王公贵族和上层士绅。他们集特权和财富于一身,成为晚明奢侈商业的最大受益者,并在权力的庇护下,抢占商机,与此同时,商人通过与士大夫相结交攀附,逐渐跻身士绅之列。这一潮流催生出晚明乃至整个帝制晚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那就是绅商,这个阶层将权力与财富相结合,成为明清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士大夫热衷于奢侈商业活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可谓利弊兼有,而绅商形成的另一途径,即由商入仕,则可帮助我们解读何以中国商人难以形成自己独立的阶级意识。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等

材料二   18世纪以来,英国消费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变化预示着现代社会给人类所带来的物质进步和精神愉悦。各种奢侈品如茶、咖啡饮品、食糖、郁金香、衣帽、珠宝、银质盘碟、精致家具以及其他新潮商品充斥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等领域。一种感官和精神上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也被前所未有的刺激起来,弥漫着整个英国社会。17世纪末到19世纪初,奢侈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观念不断由贵族阶层下移到富有的中产阶级及社会下层。由于奢侈品多是与人们追求优雅、精致以及愉悦生活方式分不开的,所以奢侈消费追求直接刺激了奢侈行业的发展。18世纪英国奢侈品制造业有丝绸行业、陶瓷工业,甚至到制鞋业、帽子业以及马车制造业等。18世纪英国最有名的两个金属制品中心是伯明翰和谢菲尔德,伯明翰以五金制品和小玩意闻名欧洲,谢菲尔德以刀叉制品闻名,其中伯明翰制造的各种工业品在欧洲和美洲市场深深烙上了“英国制造”的特性。

——摘编自曹瑞臣《论海外奢侈品消费对近代英国社会的推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以来奢侈消费风尚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与近代英国奢侈风尚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并分析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奢侈消费风尚的认识。
2023-01-05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3年高考历史模拟卷(云南,安徽,黑龙江,山西,吉林五省通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史料分析

材料一   (宋代)福州是地处闽江下游的沿海城市,又是福建路治所在地,所以闽江上中游流域之手工业品、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而下,汇集至福州市,投入市场进行销售,有的转销至福建路各县,有的则贩卖到国内各路,还有巨额商品则船运舶载,远涉重洋,输送到海外各国出卖,与世界各国互易有无。从福州出口输出的商品东至日本,东北至高丽,东南海道可达东南亚、南洋群岛以及阿拉伯各国,例如荔枝干就是畅销国内外的商品。“荔枝制成干果以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汴京);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故商人贩益远,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材料二   宋代福州城市规模宏伟,是有其雄厚的经济背景。它以全省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及开展对外贸易为前提。宋代,福建农业比以往有着明显的发展,不论从农田面积扩大或水利兴修、耕作技术进步各方面都有所表征。值得注意的是梯田和围垦田的开拓。福建具有山海优势,早在宋代,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农耕技术的进步,开山造田和围滩种植的成绩就已卓著。所谓“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虽土浅水束,山岚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滋,不无少获”。


(1)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州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福州经济发展的原因。
2022-1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复习笔记06宋元时期-2022-2023学年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超清脉络期末复习必备笔记(统编版)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靓、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倒。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2)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6 . 选做题(请任选1题作答)
(1)【比一比】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王安石”两幅图片。



请回答:
两个人的改革一成一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2)【论一论】

“重文轻武”是宋朝基本国策,即所谓:“重文教,轻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还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导致了宋朝积弱局面的形成。


请回答: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要求:写明观点,观点合理,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3)【说一说】

有学者在论述“唐宋大变革”时,列出如下表格:

贵族政治时代(唐以前)君主独裁政治时代(唐宋)
天子贵族之一员所有阶层之上
大臣贵族从事行政的官僚阶层
民众贵族全体的奴隶贵族没落,民众地位上升

——摘编自(日)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请回答: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围绕“唐宋大变革”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2-08-20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高中历史大单元作业(纲要上)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画家描绘了多个社会问题,孤立地看,是一个个互不关联的偶发事件或可供欣赏的噱头,联系起来看,则是一桩桩有着内在深刻联系的失政之象,特别是画家超出了绘画表现事务的常规,描绘了一系列交通险情如惊马闹市、船桥欲撞等,这绝不是为了赏心悦目,描绘这些,既不是画家创作的突发性,也不是开封生活的偶然性,而是北宋末年日益衰微的朝廷政治必然导致的一系列社会弊病。一个受儒家思想熏陶、善于针砭现实的画家,是不会熟视无睹的。

——余晖《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材料二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现实主义风俗画卷,仿摹者众多。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图》版本是在乾隆元年(1736年)由清宫画院五位画家合作画成。清院本对复杂的生活作了集中、生动的概括,以简练的笔法动静结合,再现了当时汴京的风貌,增加了明清时代特殊风俗和情节。同时,由于西洋画风的影响,街道房舍,均以透视原理作画,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此卷用色鲜丽明亮,用笔圆熟细致,是院画中极精之作。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期“盛世”、隐忧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院本《清明上河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022-07-27更新 | 293次组卷 | 5卷引用:专题03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亮点练】-【过高考】2023年高考历史大一轮单元复习课件与检测(全国通用)
8 . “万里茶道”是18世纪以来亚欧大陆上重要的商贸通道(如下图),也是中俄重要的文化传播、交流互鉴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崇祯十一年(1638年),俄国使臣将中国茶叶带回并献给沙皇,自此在俄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一股饮茶之风。1689年,中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条约规定“一切行旅有准往来文票者,许贸易无禁”,中俄双方边境贸易交流得到进一步发展。18世纪上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茶叶逐渐成为中国输俄的关键商品。晋商依靠自身区位优势和经商传统,垄断中俄茶叶贸易,史载:“内地商民至恰克图贸易者,强半皆山西人。”19世纪中期,茶叶占中俄贸易的比重一度高达94.9%,而此后中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俄商获得在中国内地参与中俄茶叶贸易的权利,晋商主导中俄茶叶贸易的地位逐渐被俄商取代。

——摘编自张舒《清代万里茶道述论》

材料   二万里茶道湖南段建筑遗产的类型包括古茶行、古茶厂、茶亭、茶园,码头、风雨桥、古驿道及古街等八大类,共计90余项。

万里茶道湖南段建筑遗产分布比例表

按区域划分数量/项比例%
长沙22.2%
岳阳2527.5%
益阳3942.8%
株洲33.3%
娄底2224.2%
合计91100%

——据曹冬《基于空间组构的万里茶道湖南段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研究》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开辟万里茶道的有利条件并分析其意义。
(2)史料是历史研究的依据。分别说明上述两则材料对研究万里茶道的史料价值。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五代是草市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段,这一时期的草市上除农户出售自用有余以调配余缺之外,城市市场出现的珍玩宝器等奢侈品亦充斥其间。草市的数量和种类与前代相较也有增加。一些草市则分布在茶山附近,形成所谓茶市。与茶市类似者还有“鱼市、药市、桔市、莱市”等类。唐代中期以后,体现浓郁巴蜀地方特色的小市、酒市、江市、柳市、药市、蚕市、茶市等大量涌现。以特殊商品为交易对象的专业化草市也较为普遍。伴随这些专门化草市的繁荣,其经营范围突破了单一产品的限制,交易范围不断扩大。隋唐时期草市发展的特点之一为江南草市发展迅速,北方草市兴起滞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商品交换频繁,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城市内部泾渭分明的坊市界线被突破。商业活动范围由市伸展至坊,坊内店铺不断增加,营业不再受时间限制,夜市出现并迅速扩张。城市内部坊市店铺林立,发展为商业中心。

——摘编自冯兵《草市:隋唐五代乡村市镇化的历史典型》

材料二   1850年以前的三个世纪中,江南工业在江南市镇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19世纪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区,工业的地位已与农业不相上下,甚至已经超过农业。据统计,16791833年的155年,中国生丝的出口量逐年增加,到90年代初,中国生丝出口量突破10万担,主要来自江南的市镇。江南市镇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其工艺的精良,使得欧洲国家的手工棉纺织业相形见绌。从松江府上海县乌泥泾镇起步的棉花种植与棉纺织业,导致松江府及其周边地区的早期工业化,使农业经济与农家经营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并为农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而纺纱织布业带动了市镇的染布业、踹布业的发展。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带来的优质生丝、丝绸、棉布,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而且出口海外,后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把中国商品卷入规模更大的全球化贸易之中。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市镇上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踹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五代草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的市镇与隋唐五代相比有哪些新变化,并指出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江南市镇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朝时期白银的货币化

材料一   明初,赋税征收以米麦等实物为主,钱钞的数额及比重并不大。明英宗即位后,弛用银之禁,折收“金花银”。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全国性的赋役改革中,推行“一条鞭法”,将丁役、土贡等各项均归并于田赋之中,“计亩征银”。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与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社会对货币的需求量大为增加,这客观上要求贵金属充当货币。这无疑确立了白银的重要地位,使白银成为社会不可或缺的支付手段。而且随着宝钞跌价,白银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摘编自孙良玉《试论明代的白银货币化》

材料二   16世纪,海洋成为时代的主题。全球化从海上拉开帷幕,一个整体世界从海上连接了起来。白银是促使全球贸易诞生的重要因素。布罗代尔曾说:“贵金属涉及全球,使我们登上交换的最高层。”中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也是最大的白银需求国之一,直接影响了白银作为国际通用结算方式用于世界贸易。这种国际交换关系,一端联系的是中国商品,另端联系的是白银,中国市场网络的延伸,将世界各处的白银吸纳进来。与此同时,中国商品走向世界,市场扩大到全球范围,形成了全球性市场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的总体视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白银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代白银货币化对中外贸易的影响。
2022-05-07更新 | 219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6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危机-备战2023年山东历史新高考【3年真题+1年模考】精练【学科网名师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