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政府实行重农抑商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D.地方豪强地主控制了郡县
2019-06-07更新 | 3590次组卷 | 70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开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为出土于四川省的东汉《酿酒》画像砖。对于此画像,有一种解读为:右侧为一酒肆,一妇人在酿酒缸旁右手持量器做取酒状,其右一妇人协助。酒肆外一人作观看状,为沽酒者。左侧一人手推独轮车,一人肩荷二壶,朝店外走去。据此可推知东汉蜀地
A.商品经济较为繁荣B.重农抑商政策被放弃
C.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D.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唐天宝年间一年铸钱约32万贯,到宋神宗时期已多达500万贯,北宋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表明宋朝(       
A.商品经济发展B.市民阶层壮大C.海外贸易繁荣D.中央集权加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时期,随着东南地区经济的发展、造船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罗盘针的使用,我国瓷器、丝绸等商品畅销南洋等地,对外贸易迅速发展,海上贸易十分繁荣,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海商群体。雍熙四年(987年),宋太宗发布诏令“遣内侍八人,赍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博买香药、犀牙、真珠、龙脑”。两宋政府在主要通商口岸设置了“怀远驿”“来远驿”等机构以接待外国客商。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爪哇)、占城、勃泥(加里曼丹)、麻逸、三佛斋(苏门答腊)诸蕃并通货易”。

——摘编自金亮新《宋朝经济立法探析》

材料二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大量的洋货源源不断地输入厦门。在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厦门外贸市场首先是以英、美为首的西方势力占据优势地位。甲午战争后,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系宣告最终解体。随着日本强占台湾地区及世界经济体系结构的不断变动,中国东南沿海以香港、台湾等地区为中转基地,与东南亚各国和地区以及日本等国和地区进行贸易,初步形成了跨国界的地域经济圈。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关注厦门的开发并不断汇款回国,使厦门与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不断发展。

——摘编自 刘梅英《从厦门近代外贸市场的嬗变看地域经济圈的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对外贸易迅速发展的原因及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以来厦门外贸市场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变化的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侧文本框是同学们在探究学习时总结出的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经济现象。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A.唐朝的农业B.宋朝的商业C.元朝的外贸D.明朝的经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明代一位名叫顾清的官员,在《松江府志》中描述了当时松江地区民风向奢的23种常见变化,并对这些民间消费行为都进行了十分严厉的批评和否定。这一现象说明
A.重农抑商政策进一步强化
B.奢侈行为危及社会发展
C.商品经济冲击了消费观念
D.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制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6世纪隋朝重新统一中国,到16世纪西方人开始由海上侵入中国,这1000年是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空前稳定的时期。然而,似乎有悖常理的是。这种稳定既是好事,又是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比较起世界上其他任何社会。中国社会在这1000年中向更多的人提供了更多的物质利益和心理安全感。说它是坏事,是因为中国是如此成功和舒适,以致它虽未完全停滞不前,但却相应地保持不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稳定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据史载,唐代后期皖南山地的祁门一带,“千里之内,业于茶者七、八”。四川九陇人张守珪,有茶园在仙君山,“每岁召采茶人力百余人,男女佣工者杂处园中”,这说明当时
A.茶叶种植成为主要的农事活动
B.茶叶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的产区
C.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巨大改变
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