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萘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学十六讲》

材料二   老农锄水子收禾,老妇攀机女掷梭。苗绢已成空对喜,纳官还主外无多。

——(南宋)华岳《田家其三》

材料三   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了主导地位。……从手工场主、包买商中转化出类似西方资本主义劳动组合中的早期“资本家”。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材料四   史学家戴逸指出:“18世纪的康乾盛世,貌似太平辉煌,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可当时中国没有人认识这一历史真相。”


(1)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不能照抄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当时手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
(3)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4)“18世纪的康乾盛世……实则正在滑向衰世凄凉”,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并从经济史的角度简单说明理由。
2020-10-12更新 | 137次组卷 | 18卷引用: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届高三(承智班)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汉口市面:“汉镇士民,不事田业,惟贸易是视,商船四集,货物纷华,风景颇称繁庶。”崇祯四年(1631年)一目击者过水口溯汉江而上,所见“郡城之东为汉口…两岸居民不啻若九牛一毛(指两岸居民多),而万舰千艘,有如级者,如革履者,如箕斗者;萸尾络绎,被岸几里许……时余舟逆流排挤而上,尽费撑持”。

——摘编自范植清《明清时期武汉港的商业和水上运输》

材料二 张之洞督鄂期间,先后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从1890年到1909年,先后创办了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湖北制麻局、湖北纺纱官局、武昌制革厂、白沙洲造纸厂、湖北毡呢厂、湖北官砖厂、湖北针钉厂等近代企业,总资本约1130万银两,占同期全国新建官办与官商合办企业的24%,为全国之冠。据统计,至1911年,武汉有大型的官办民办企业28家,资本额达124万元,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位。

——编自廖建夏《武汉近代经济地位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汉口经济发展的特色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武汉工业发展的特点。
2020-09-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廊坊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的变迁影响了城市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杭城大街,买卖昼夜不绝,五鼓钟鸣,卖早市者又开店矣。……如糖蜜糕、灌藕、缎背心、逍遥巾、四时玩具。……画山水扇。……其余桥道仿巷,亦有夜市扑卖果子糖等物……至三更不绝。这批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市民阶层,他们经济富足,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又有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推动了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等

材料二 田地拒绝他们工作,他们就到工场去找工作……大批出生于乡村的人们终于在伯明翰、利物浦等城市选定了住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固然为工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超越发展阶段的城市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各种社会问题凸显出来。

——摘编自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规模》等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和中国资本主义的某些发展,中国的封闭状态被打破,被纳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圈,开埠通商城市获得优先发展,布局、性质都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开始向近代城市转化。部分城市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等大城市。还有一些新型城市的兴起,同铁路的修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摘编自王辉《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化及其动因的比较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2020-08-20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长安为西京,洛阳为东京(都)。到北宋时期则以洛阳为西京,以都城汴梁为东京。宋周邦彦在《汴都赋》中说:“舳舻相衔,千里不绝,越舲吴艚,官艘贾舶,闵讴楚语,风帆雨楫,联翩方载,钲鼓镗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序中说东京商业:“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东京人口“比汉、唐京邑民庶,十倍其人矣”,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

——摘自2016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示例》

材料二   


“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船长)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广州蕃坊,海外诸国人聚居,置蕃长一人,管勾蕃坊公事,专切招邀蕃商入贡,用蕃官为之,巾袍履笏如华人。”

——(宋)朱彧《萍洲可谈》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唐朝长安和北宋东京在城市发展上的主要不同。
(2)综合材料二中的相关信息,概括宋代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6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方政权对海外诸国的贸易呈逐渐上升趋势,“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商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扬、明、广、泉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广州“江中有婆罗门、波斯、昆仑(泛指东南亚)等舶,不计其数,并载香药、珍宝,积载如山”。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广州、明州、泉州是重要海港,政府设“市舶司”、“市舶务”专管进出港手续,严禁走私贸易,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60个以上,如北非的勿斯里,……有效弥补了财政的不足,刺激了国内商业和商品生产的发展。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明时,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朝贡“往往是强势的中央政权向周边民族和国家宣示自己的国力,带有赏赐和炫擢的意味,经济上受益与否则无关紧要。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明朝中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多,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素,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创松,一遇淫霖,土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中国汉代至宋代对外贸易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朝贡制度长期存在的原因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述明清时期美洲作物传入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镇数量大幅增加,城市人口膨胀,城市中工商业从业者增多,地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层出不穷,导致传统的政治性城市向经济性商业城市转化。与此同时,城市格局因古典坊市制的崩溃而有重大改观,临街设店的近代型城市风貌已初见端倪。更值得重视的是,宋代已经出现了少量的生产性工商业城市,如浙东金华可以认为是纺织城镇;徐州附近的利国监可以视作冶金城镇,还有常聚十余万矿冶工匠的江西铅山场、广东岑水场亦属矿冶城镇;四川井研县亦有数万井盐工匠,可谓盐业城镇。

——摘编自葛金芳《经济变革与宋代工商业文明的加速成长》

材料二   在宋代,农产品粮食和原先主要是作为家庭手工业产品的绢帛大量走向市场,转化为商品,并且成为市场上的主要商品。家庭手工业继续发展,而与农业脱离的手工业也有了显著发展。因而为纺织手工业提供原料的棉花、麻和蚕桑等,亦相应地发展起来。为供应市场的需要和城市发展的需要,甘蔗、果树、蔬菜等也跟着发展起来。

——摘编自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农业发展的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8 . 中国古代商业在不断突破限制与束缚的过程中曲折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商业,受到种种限制和束缚。这些限制和束缚,有的是受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特点所制约,有的则来自封建国家的干预。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二   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虽秦、晋、燕、周大贾,不远数千里而求罗绮绸币者,必走淅之东也。赋税由实物改为交银,概行于天下。商税俱三十税一,不得多收。今天下之人不商其身,而商其志者,比比而然。

——摘编自范金民《明代地域商帮兴起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十大商帮文化特征比较

商帮名称所在地域文化特征商帮名称所在地域文化特征
山西商帮山西义利结合,学而优则贾洞庭商帮苏州审时度势,更新观念
徽州商帮徽州贾而好儒,务实精明广东商帮广东内涵丰富,敢为天下先
陕西商帮陕西行道较多,追逐厚利江右商帮江西草根起家,讲完贾德
山东商帮山东重义守诺,恪守信用龙游商帮浙江手段高明,海纳百川
福建商帮福建内外勾结,盗亦有道宁波商帮宁波善于超越,后来居上

——摘编自宋婷《商帮文化的优良传统及现实意义研究》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束缚古代商业发展两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并概括宋代在市场有所突破的主要表现。
(2)据材料二,概括明代商帮兴起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商帮文化的特征对现代企业建设的现实意义。
9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2个省区。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这些市镇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汉代农业、手工业生产各有什么特点?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明清时期在手工业和商业方面还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清代嘉庆《松江府志》载:“乡村纺织,尤尚精敏,农暇之时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清代乾隆《真如里志》卷一载:“标布,紫白二色,比户织作,昼夜不辍,暮成匹布,晨易钱米,以资日用。”嘉庆《南翔镇志》卷十二,引明末人张鸿磐“请照旧永折疏”曰:嘉定县“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

——摘编自萧国亮《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农村家庭棉纺织生产》

材料二 21世纪以来,作为中国时尚纺织产业的领军者,经过创新转型,上海纺织集团拥有了多个“第一”“唯一”“领先”:车用纺织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亚洲第一;上海时装周引领全国同行,影响力亚洲第一、全球第五;绳带等特种军工航天航空全国唯一;芳砜纶纤维耐高温性能世界唯一;里奥竹绿色纤维技术全国唯一;国际棉花、纺织原料及纺织品交易平台国内唯一;时尚创意园区建设全国第一;纺织品服装贸易全国领先。

——摘编自严伟勇《上海纺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华丽转身》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上海地区家庭棉纺织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当代上海纺织业发展的原因。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