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300多万户,人口1000多万
北宋中叶北方诸韦户数突破567万,人口突破2800万,南方六路676万户,3380万口
北宋束年2000多万户,人口1亿多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宋代除了当时最著名的都城汁京,成都、建康、镇江及扬州等众多城市因商品经济的发达而成为名噪一时的著名商业城市。据统计,唐代10万户的城市仅11个,北宋则多达40个。宋代城市坊市的格局已经打破,不再像唐代那样商业区和居民区严格分开,城市经营时间也大大放开。除了大城市外,宋代各地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草市和镇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子”成为商品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形式。宋代海外贸易空前繁盛,不仅超越前朝而且也为后世所不及。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任崇岳主编《中国社会通史宋元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人口状况。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并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析其繁荣原因。
2 . 经济活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在传统与近代中新陈代谢,艰难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在明清时期受到哪些经济政策的阻扰,使其未能步入近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2022-02-28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最大的商业中心,而且也是亚洲和世界的商业中心之一。宋代时,政府实行恤商政策,商人们甚至可以自由地选择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交易的场所大大增加。唐朝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辐射全国的交通网络,还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建立了国际性的水陆交通通道,从而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交通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内市场的联通,也大大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从而使对外贸易的税收成为南宋政府的重要的财源。商业资本的扩大和商品交换的频繁,从而使货币铸造量猛增,于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时期应运而生。

——摘编自《商品经济与唐宋之际社会变革》

材料二   最繁华的江南地区形成了五大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州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苏、松、嘉、杭、湖五府还有若干新城镇兴起,如苏州的盛泽镇、震泽镇,杭州的唐栖镇,都是丝织品及其原料的著名产地。正统元年(1436年),鉴于社会上“钱贱而不便大用”“民间交易,惟用金银,钞滞不行”的客观事实,明英宗下令“弛用银之禁”,于是“朝野率皆用银”。

——摘编自滕新才《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二重性质诱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有什么新发展。
4 . 经济活动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回顾历史,中国经济在传统与近代中新陈代谢,艰难前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1887年,他(严信厚)在宁波北门外湾头,创设了通久源机器轧花厂。初创时,资本五万两,从日本购入蒸汽发动机、锅炉和四十台新式轧花机,雇佣工人三、四百人,并聘用日本工程师和技师。……到1897年,据九月二十一日《中外日报》,该厂“开设有年,生意亦畅,现因新添纺织机器,所有前次所用女工,不敷工作,因此招募女工,……闻近日女工向该厂报名者颇多”,这表明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

——赵世培等编《浙江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7年“该厂发展较为顺利,以后续有扩大”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期起,徽州商人在江南经营棉布业极为突出。正德、嘉靖时,徽商程楷兄弟,东贾吴,北贾鲁,“乃吴、鲁人皆乐与少君兄弟游”。嘉靖时,歙县程氏、潘汀州和潘仕等皆曾在苏州经营布业。嘉靖、隆庆时人潘次君者,在江淮业盐,南京业典当,浙江业粮食,而在吴地经营棉布。又如吴良儒,即在吴淞江一带,“以泉布起”,经商的同时,时时奉母起居,“捆载相及,月计者月至,岁计者岁输”,以尽孝道。

——范金民《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材料二   明清两朝全国录取进士51681人,其中明代为24866人,清代为26815人。江南共考取进士7877人,占全国15.24%,其中明代为3864人,占全国的15.54%,清代为4013人,占全国14.95%。总体而言,明清两代每7个进士,就有1个多出自江南。江南进士不但数量多,而且名次前,最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自顺治十五年到康熙三十三年的14个状元,清一色是江南人。连中三元者,清代全国仅2人,苏州有其一(即钱棨),“三元坊高竖学宫道左”,天下荣之。人称“国朝文运之盛,江苏为最,他省皆不及也”。不仅如此,江南还出现了父子鼎甲、兄弟鼎甲、祖孙状元、叔侄状元等自古稀见的科第盛况。

——范金民《江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注:材料中的江南地区相当于现在的江苏省范围内的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京五个市,浙江省的杭州、嘉兴、湖州三市,还有上海市,也就是江浙的8个省辖市加上海这1个直辖市的范围,面积大约为40000平方公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中反映的明清经济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明清江南科举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安府(杭州)是南宋的都城,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商业中心。在宋金战争中,北方人大量南迁,其中不少士民和商贾都集中到杭州,使杭州的人口大增。杭州市场上的各种商品,都来自其他地区,客贩往来,“旁午于道,曾无虚日”。杭州城内,自大街到坊巷,大小店铺连门皆是,“即无虚空之屋”。大街上的买卖昼夜不绝,而且“万物所聚”,交易量很大,珠子市的买卖“动以万数”,尤其兴隆。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到广泛传播。烟草、花生等新的经济作物也大致同时引进,进一步丰富了农产品结构。经济作物棉、麻、桑等品种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经营地主的出现是明后期农业领域的新现象,他们对农业进行农场式的管理,亲自参与生产过程。明朝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中出现了使用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工场式生产的经营手段。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杭州商业繁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经济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并简析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宋朝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宋代政府在对农业与商品经济关系的处理上出现了许多与历朝的不同之处。唐朝的“坊市制度”在宋代被取消,此举极大地促进了城市经济发展。重农抑商情况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国家有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商业的发展只能对统治者有利,而不会影响其统治地位。宋代仍然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首位并注意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奖励垦荒,因此,至天圣年间(1023~1033年)农业得到很大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手工业的兴旺,造船的发达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这时指南针已普遍用于航海。造纸、雕版印刷、火药均已出现。此外,纺织、制瓷、矿冾等各部门都有显著发展,各业作坊规模之大,超越前代。

——摘编自邓晓影《宋代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的提高》

材料二:到了晚明时期,由于玉米和番薯等新的粮食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粮食生产有了突破性的发展。由于经济效益可观,种棉和养蚕更是蔚然成风。各地商品的种类比以往更丰富,而这又进一步促使工商业专业市镇的大量兴起。如松江,是明代最著名的棉纺织业中心,有众多手工业专业市镇和商品集散地,其中朱泾镇“四乡盛产棉花,乡人精于纺织,所产标布质地精细”。随着经营范围的扩大、资本的增多、竞争的激烈,开始产生了一批商业集团,也就是所谓的中国商帮。其中最著名的是徽商,不仅人数多,而且资本雄厚,经营多种行业。在明清之前,人们都以习儒或做官为一生的奋斗目标。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新“四民观”和“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许多文人学士也开始加入到从商队伍中,“弃儒就贾”成为当时的风气。但是商业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刺激了社会的世俗化,社会的商业化使人心趋于机械、变诈,人们唯利是图。

——摘编自陈君齐洋锟《晚明的商业发展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晚明商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
2021-12-25更新 | 443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第四十七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的士族阶层格外重视家庭教育,以使本家族在朝代更替、战乱不息的年代里繁衍不衰。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勉学第八》中云:“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目须早教勿失机也。”儿童及早进行教育的好处显而易见,早教主要在家庭中进行,由父母承担教育的职责。父母要把爱护子女和教育子女结合起来,既要循循善诱,又要严加督促。门阈士族多以儒家学说严格教育子女并兼传道家之言。出于立身扬名的需要,士族人家还对子女进行艺能教育,主要是据其家传传统,各有所重,文学、书法、音乐均是其教学内 容。颜之说:“失风化者,自上而行下者也,自先而行后者也。”家中长辈要有意识地为子女创造一个较好的学习环境,因为身教重于言传。情景教学、因势利导等教学手法以情境激发才思,也深受士族家族推崇。

—— 摘编自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教育》

材料二  在明清帝王倡导家教“化民成俗”的要求下,在商业和文化并重的地区,徽商“贾而好儒”的习俗氛围,使得一般民众对于子弟的教育颇为重视。为人立世,当以品行为先,正如绩溪商人章策所言:“立品为先,词章为末,务崇实学,勿鹜虚名。”子弟入学前,徽商自觉承担教育子弟的责任,使其具备基本的识字诵读能力,入学后,则与教师密切配合,支持学校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他们还会从培养子弟为商贾所必备的意志顽强、敢于冒险、简朴节约等 素质入手突出训练其长于书算、善于贾道等能力。徽商对子弟自立的要求格外重视,教育子弟自小就要树立靠个人力量谋求生路的志向,不能自立之人,就会破败家业,让先人蒙羞。

—— 摘编自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家庭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指出与魏晋时期相比,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不同产生的原因。
2021-12-18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B卷)
9 . 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两则材料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战国时期的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 65 件,其中农具占 58 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春秋时期铁器有很大发展。战国时期已普遍普遍使用铁器,当时的农民和手工业者都有多种铁工具,无论种地、做工,还是妇女纺织缝衣,都离不开铁工具。铁农具有犁、铧、铲、镰、锄等。

——历史学家张岂之

材料二: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

——摘编自钱穆《理学与艺术》


(1)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根据材料一,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来说明“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这一论断。
2021-11-16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关,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一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新变化。简要分析新变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