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推行宝钞,禁用金银交易。后由于政府滥发宝钞,民间开始自发使用白银,官方赋役也逐渐改为白银上缴,白银逐渐成为流通领域中的主要货币。到16世纪中叶,明政府停发宝钞,并正式确立了白银的官方合法地位。但明朝银矿稀缺,国内开采的白银不足以应付政府开支。面对银荒危机,从16世纪中后期开始,明政府开放海禁。通过对外贸易,相当大部分美洲白银流入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以白银为主要货币,从而促使白银成为世界货币。围绕白银,形成了一个世界贸易网络。

——摘编自万明《明代白银货币化: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新视野》等

材料二   1816年英国在世界上首先实行金本位制,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英镑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货币。英国在19世纪的国际货币关系中占有统治地位。二战后,国际货币体系再一次发生变迁。

——摘编自李晓耕《权力之巅:国际货币体系的政治缘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货币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9世纪世界货币体系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有何积极作用。
2023-02-24更新 | 315次组卷 | 62卷引用: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9届高三考前演练(四)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期封建皇室和各级官府在宫殿、官署、陵墓等建筑上耗费的大量木材,主要依靠役卒、刑徒采伐天然森林获得,其余则向民间采购。官府的木材需要带动了木材贸易的活跃,商人和部分官员积极参与贩卖木材,谋取暴利。受采伐与运输技术的限制,木材多为就近取材,以本地的名贵木材为主。人口稠密的长安、洛阳地区的重要木材供应地,就是关中西部的陇右地区,这带动了关中地区的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成为木材的集散地。然而,由于秦汉时期在林业生产上存在的重采伐、轻种植的倾向,这对黄河流域的森林资源造成了一定的破坏,这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木材贸易的发展。

——摘编自罗启龙《秦汉林业若干问题研究》等

材料二明代木材贸易吸引了资本雄厚的徽州商人的参与,徽商取代官府成为木材贸易的主导方。为扩大利润,徽州木材商人买下山场,雇工造林、管理、砍伐,实现了植树和贩材的有机结合。明中期以后,木材市场进一步扩大,对不同类型、不同品质的木材需求日多,尤其是平民生活需要的家具与燃料用的木材。所以不少徽州木材商人深入川、湘、云、贵、赣、闽等地采购,然后沿长江水道及海路转运到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这带动了武汉、芜湖、南京、镇江、上海、杭州等木材贸易枢纽城市的繁荣。

——摘编自梁明武《明清时期木材商品经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秦汉与明代木材贸易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明代木材贸易繁荣的原因。
2023-02-11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等3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3 .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请回答:
这段材料描述了什么场景?反映了什么?
2022-11-17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武冈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流动无疑包括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两部分。明朝人江盈科对纵向流动总结了一条变化规律,其向上的流动规律:贫穷之家→温饱之家→文墨之家→瞽缨之家→富贵之家;其向下的流动规律:富贵之家→歌舞之家→鬻贷之家→贫穷之家……明代社会的横向流动,首先体现在人口的分化和等级制度的解体上。自明代中期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分化……传统“四民”中的农,由于“不乐其生”的原因,开始寻求两条新的出路:富者趋末经商,贫者货产僦(租赁)庸。其次,人口的横向流动,广泛的移民层的存在,则是明代社会横向流动的另一标志。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

材料二   18世纪中后期是中国人口增长较快的历史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初,山东、河北人流向东北,河北、山西、山东人流向内蒙古南部,陕西人流向大西北,湖广人流向四川。流动人口的职业,资料显示,占据第一位的是佣工,第二位是自家耕作的农民,第三位是小商贩,第四位是手艺人,此外还有挑夫、教书先生、奴婢、流丐、僧侣,以及配遣犯,多系下层社会人士。

——摘编自冯尔康(18世纪末19世纪初中国的流动人口》等

材料三   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城镇在对农民封闭20多年后,终于使他们向城市迁移、就业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在全国居首位。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等地区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都市圈。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流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社会流动与国家发展”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5 . 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民间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比如宋代有四大书院之称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他们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书院课程内容完全是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官府的赐田和赐币以及民间捐输,也有部分来自书院自营收入。随着书院影响力的扩大,政府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的官学化色彩愈加严重,书院走出的学生主要还是参加科举,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与科举合为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特点分析》等

材料二   宋初,实行茶叶专卖制度。种茶的百姓为园户,官府向园户提供种植本钱,园户则将所培制之茶除输租外全数交由政府收购,其性质相当于解放初期实行的“统购”。政府榷货机构根据收购茶叶的数量向商贾出售茶券(亦称茶引),商贾凭茶券到茶场提货(称为交引)。由于政府向园户以较低的价格收购,又以较高的价格批发给商贾,政府获取了丰厚利润。至嘉佑中,由于主管官吏的官商作风,对园户的茶叶压级压价收购,影响了园户种茶的积极性,产量和质量逐年下降,导致产销脱节。加之管理不善,成本上升,使整个官卖制度经济效益下降。为了克服和改变这一状况,遂将全国茶的专卖改行通商法:茶商园户交易,则按质论价,也可讨价还价。这样既提高了园户生产积极性,又减少了官府收购及调拨的环节,使茶叶交易趋于优质优价的经济原则,也减少了交易程序。《宋史》记载,行禁椎(即官卖法)时平均每年从茶利得到的财政收入109.41万贯,改行通商法后平均每年得117.75万贯,可见改通商法财政收入有了增加。

——摘编自屠振林《我国古代茶叶专卖政策和茶税征收办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的特点,并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茶叶销售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改革的原因。
2022-07-08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雅礼教育集团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7和 18世纪,政府和企业主携手设计新的有利于全球性商业扩张的机构——银行、信贷公司、合股公司和货币制度,引发了后来人们逐渐所说的商业革命……法国殖民贸易在1716年价值2500万里弗,1789年上升为2.63亿里弗。在英国,大致在同一时期,对外贸易价值由1000万英镑上升为4000万英镑,后一数字是法国的两倍以上。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著《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在西方世界,商业革命引爆了市民阶层数量的暴涨,为此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乃至资产阶级革命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在东方世界,我们只看到了商业和城市规模的表象性促进,而文明内向的性格仿佛岿然不动。宋元后到了明朝,中华帝国愈发的内向,走向了极端保守。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业领域有哪些革命性的变化?
(2)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材料二中“文明内向的性格仿佛岿然不动”的观点加以阐述。
2022-07-05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东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初以铜钱、纸钞为法定货币,白银在禁止流通之列。但纸钞因政府未能控制投放量而渐至名存实亡,铜钱则因币材缺乏,铸币量难以满足流通的需要。明朝中期中国精美的丝瓷等商品通过几条航线大批输往海外,世界各地的白银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一个以白银为中心的全球贸易网络逐步形成,大量流入中国的白银弥补了国内银矿不足的缺陷。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即规定赋税折银征收,说明民间使用白银已较普遍。清朝用银之势也已不可遏制。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二   1550年后,由入股组成的企业在英国和尼德兰普遍确立起来。1553年,英国成立了第一个股份公司——莫斯科公司。16世纪,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首先在尼德兰出现。在相对较弱的封建王权与人文精神的苏醒的背景下,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业革命与西方商业革命的不同。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阶段对外贸易的主要表现

第一次经济紫荣时期对外贸易以陆路为主,海路处于萌芽时期,陆上丝绸之路横穿欧亚大陆,成为对外开放的主要通道。西汉对外开放以后,中国的冶铁、凿井等技术被传到西方。

第二次经济繁荣时期唐宋时期,朝贡贸易具有强烈的经济色彩。宋朝统治者一直把海外贸易看作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古代以丝绸之路为主的陆路对外商道逐渐让位于东南海道。

第三次经济繁荣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绝唱,清康熙以后,只有广州一地准许接待外商,陆上丝绸之路不再畅通。明朝遵行厚往薄来的原则往往赏赐数量惊人,清政府继续坚持这种理念。

——根据沈光耀《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史》整理

材料二   英国商人开拓海外市场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15世纪末世界贸易路线的变迁让英国的商港猛增,西欧各国商人在此云集,这些商港贸易主要掌握在冒险商人公司手中。16世纪50年代,在英国政府战争和外交手段的积极支持下,英国商人相继开拓出俄国、北美等市场,形成了一个世界市场网络。大名鼎鼎的东印度公司使英国从印度获得的资金在1亿英到10亿英镑之间。英国人逐渐习惯吃殖民地的糖、吸殖民地的烟、用殖民地的原材料和木材,并从奴隶贸易及转口贸易中获利甚巨。到17世纪末,一个以英国为中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开始出现。

——摘编自李新宽《英国重商主义经济体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15-17世纪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对外贸易的共同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某历史兴趣小组围绕“宋朝经济”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并使用了以下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宋战争年表

年份

战役

1127—1142年

宋金之争

1161年

金海陵王南下

1163年4月—1164年末

南宋孝宗隆兴北伐

1206—1208年

南宋宁宗开禧北伐

1232—1234年

宋蒙联合灭金

1235—1241年

第一次宋元战争

1253—1259年

第二次宋元战争

1268—1279年

第三次宋元战争


(1)提取材料一相关信息,说明南宋经济发展的表现。
(2)材料二这类史料对研究的问题有帮助吗?说明你的理由。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