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朝福员“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当时,在中国市场上有非洲出产的珍珠、象牙、厚负等,有越南的藤杖,有伊斯兰瓷器。窝阔台即位之初,他拿出国库的资本交给斡脱(官商),让他们放手经营。《元典》中有“忤脱户,见奉圣旨、诸王令旨,随路做买卖之人,钦依先帝圣旨,见住处与民一体当差”的记载。元沿宋制,设市舶提举司为海外贸易管理机构。1278年,忽必烈下旨:“诸藩国诚能来朝,联将宠礼之。”对外贸易无论水陆均“往来互市,各从所欲”。还把商业税率从30税1,降至60税1,甚至“置而不税”,对从事海外贸易的“舶商、梢水”及其家小,给予“免除杂役”的优待,使元朝对外贸易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

——摘编自梁凌霄等《试论元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197812月,中美发表建交公报,西方市场的大门正式向中国敞开。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明确指出了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我国的外贸政策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次年,中央批准广东和福建两省在对外经贸活动中采取特殊政策,并在上海、北京、天津设立地方外贸公司,对外贸新政策在试点区域逐渐推开。一方面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鼓励和扶持出口型产业,开始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和鼓励吸收外资的政策。一方面通过关税、进口许可证、外汇管制等措施实施进口限制。在这一阶段,国家放开部分贸易经营权,增强了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宏观经济的能力。

——摘编自余报《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的回顾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每外贸易兴盛的主要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发展的背景及特点。
2021-04-23更新 | 118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八校协作体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宋代商业经济空前繁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技术的稳步发展提高了传统工业的产量。同样,水稻早熟品种的引进,使作物在过去只能一季一熟的地方达到一季两熟,从而促进了农业。……生产率提高使人口的相应增长成为可能,而人口增长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发生商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二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发展中出现的近代经济因素。
(3)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些因素没有使中国步入近代社会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粱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又以黄蜡铸为凫雁、鸳鸯、龟、鱼之类,彩画金缕,谓之“水上浮”。又以小板上傅土,旋种粟令生苗,置小茅屋花木,作田舍家小人物,皆村落之态,谓之“谷板”。又以瓜雕刻成花样,谓之“花瓜”……皆于街心彩募帐设出络货卖……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圈正,谓之“得巧”。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二 七夕,(汴京)潘楼前买卖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车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车马不通行,相次壅遇,不复得出,至夜方散。

——【宋】罗烨《醉翁谈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汴京七夕节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汴京七夕节特点的成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中后期,出现了文人经商风潮,对文人学士而言,通过文字谋利,是他们比较容易参与的商业行为,于是一批士人书商出现了。大量文人在自己熟悉的图书领域寻求生计,进一步加速了书籍商业化的程。此时出书品类繁多,数量庞大,鸿篇巨制频现,无论经史,还是日用类书、通俗小说,都以惊人速度发展。南京、苏州、杭州等地皆为重镇,常熟、湖州等地也在书籍出版领域拥有无法替代的特殊地位。借助江南地区优良的水路交通条件,整个区域联结成成熟而活跃的书籍刻印出版和消费市场,并与福建、江西、两湖、江北、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地区等地域形成全国性的书籍交流网络。

——摘编自章宏伟《明中后期江南出版业的勃兴》等

材料二   甲午战后,维新志士以报纸、期刊、图书为宣传工具,输入西学,启蒙新知,一时间,出现了国人争相办报的热潮。1900-1911年,中国通过日文、英文、法文共译各种西洋书籍至少1599种,超过此前90年中国译书的总和。庚子以后,清政府改革教育,变更学制,特别是废科举兴学堂,带来了庞大的教科书市场。一些民营出版机构抓住机遇,编写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新教科书,如商务印书馆陆续出齐了成套的《最新教科书》,因销路十分广泛,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出版机构。1902年,梁启超提倡“小说界革命”,揭开了小说出版史的新篇章,其表征是小说出版的蔚为壮观,1903-1911年的9年间就出版、翻译小说2377种。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使之成为了清末三足鼎立的出版主体之一。

——摘编自吴永贵《论清末民营出版业的崛起及其意义》等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中国图书出版业整体出现加速繁荣的态势。到2013年,中国的传统出版业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网络出版物的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印刷业总产值居世界第三,在世界出版业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在当代中国,出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能够起到凝聚民心、鼓舞士气、振作精神、形成合力的作用。

——摘编自周蔚华《重新理解当代中国出版业》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中后期江南出版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营出版业崛起的背景及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时期出版业发展繁荣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交换物品的场所被称作“市”,通常设在人们经常集聚的地方。商朝就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的范围遍及商朝统治区域以及周边的地区。这时,商业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贵族手里。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的格局才被打破。秦汉时期,货币、车轨、度量衡的统一,促进了全国的商品流通。从隋唐到两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城市商业进一步繁荣,出现了纸币。元明清时期,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出现,地域性商帮形成。

——摘编自章超主编《看得见的中国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与清政府签订开埠通商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沿海城市上海、天津、广州等成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起资本主义工商业。近代化性质的工商业城市陆续出现、发展、壮大,其就业机会和空间,吸引了大量乡村人口进城,开启了近代中国城市化的进程。

——摘编自《历史-经济与社会生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商代、秦汉、两宋和明清时期在商业发展中分别出现了哪些新事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出现的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并延续至清代。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清代不仅通过设置东北三将军、伊犁将军等在陆路屯重兵于边疆,在海疆亦设立全面的防御体系,定期巡边,清廷还对边疆各族采取盟旗、伯克和土司等管理制度,“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强调其地方行政由本民族人士负责,并长期严禁其他民族人口流入边疆。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管理为中心的大城市,比起国内贸易的突飞猛进,对外贸易增长更为明显,对外贸易量远远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明朝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有了很多的进步。商业资本也十分活跃,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商人和商人集团,在当时较著名的由徽商、江右商、闽商、粤商等,全国各地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许多商贸中心和新兴城镇。明中叶以后,“朝野率皆用银”,白银得到广泛使用。

——摘编自齐涛主编《中SI通史教程?古代卷》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汉代和清代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和清代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明朝时期商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021-01-04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三峡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两宋时期的社会与经济出现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变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宋代沿袭了晚唐以来的土地政策,对合法的私人土地买卖不加干预,土地买卖愈益盛行,“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地主阶级的升降沉浮波动频繁。租佃制历五代而到北宋跃居主导地位,无地少地的农民承担地主土地的耕作,要按照契约的规定,保证缴纳所规定的地租,否则官府便要干预。佃农不仅拥有迁移的自由,还可以受他人的雇佣而非地主的私属。各种分成制的产品地租代替了劳役,佃农有了更多的时间和主动性去安排生产,从而使生产得到发展。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宋朝在高度发达的农业经济基础上,已经生长出诸多工商业文明因子。随着商业发展,宋代商人的地位上升,朝廷允许商贾中的“奇才异行”者应举。商人凭借强大的经济势力交游权贵、为婚姻铺路,“不顾门户,直求资财”成为较普遍的社会现象。宋代时常发生榜下择婿,富商及高官争相择新科进士为婿,新科进士也愿意成为商人女婿。

——摘编自张其凡主编《中国大通史》(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归纳宋代国家对社会控制相对松弛的表现,并简析其社会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宋代社会观念的变动。
8 . 明清时期商帮的崛起,为中国的历史画卷平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徽州地处皖南崇山峻岭之中,没有成片的耕地,粮食产量普遍较低,粮食供应的矛盾长期存在,人们寻求“以商代耕”的出路。徽州虽“粮不足”,可物产丰富。万山丛中盛产竹木、茶叶、陶土。手工业更具特色,纸、笔、墨、砚、漆器闻名全国。不少人最初就是以贩运土特产品起步发家的。大山挡住了徽州人的道路,但这里的水路可称便捷:“上接闽广,下接苏杭”。便捷的水陆,大大刺激了徽州人经商的积极性。——摘自徽商网《徽商历史》

材料二   徽商以左儒右贾的特色而区别于其他商帮,对联“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是其写照。徽商讲究商业道德,提倡以诚待人,以信接物,义利兼顾。徽商以勤奋和吃苦耐劳而著称。徽商贾而好儒,与封建官僚混为一体,或相互依托。徽商以其独特的生存理念在众多商帮中异军突起。——摘自电视片《徽州》解说词

材料三   清代前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也更加繁荣,各地中小市镇的发展更为突出,清代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富商,如山西的票号、两淮的盐商、广东的行商和各地的粮商、布商等。……资本主义萌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鸦片战争之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在中国占着主要地位。


(1)根据材料一说明徽商诞生的原因。你从中受到哪启发?
(2)根据材料二,概括徽商的成功经验。
(3)结合三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商帮兴起和发展的影响。
2020-12-11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永州市双牌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临安)最是大街一两处面食店及市西坊西食面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缘金吾(负责宵禁的官员)不禁,公私营干,夜食于此故也。……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

——吴自牧《梦粱录》

材料二   粮食生产的专业化趋势,在明代一些地方一跃变为商品粮食出口区。方圆几千里的各种名优特产,辐辏荟萃于山陬一隅,这确实很能反映明后期商品的繁茂景象。其他如铁器、瓷品、纸张、食糖……也在由生产它们的原产地源源不断地贩运到全国各地,进入大小城市中的千店万铺,供当地市民消费。

——摘编自杜车别《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

材料三   1759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每年贩运湖丝并绸锻等货,自二十余万斤至三十二三万斤不等。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至少之年亦买价至三十余万两之多。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摘编自李侍尧《奏请将本年洋商已买丝货准其出口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两代商业发展方面的特征。
(2)提取材料三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人要“贩运来粤”才能“转售外夷”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商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搜集的三则材料


——摘编自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1981

材料二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

材料三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使宋太祖为了避免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设官分职,达到了相互维系、相互牵制的功能,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该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进行该课题研究时应优先选择哪则材料?分别就材料中的三则史料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2020-11-23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深圳市光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