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3 道试题
1 . 对外贸易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统一南方后,于公元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这是沿袭唐制设置的第一个市舶司。以后又在杭州、明州置市舶司,与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元丰市舶法》的颁布更加有利于海外贸易的发展,中外商人往来频繁,商品交易量大增,市舶收入也随之增加。

——摘编自霍贺《浅析宋代的对外贸易》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茶叶内销、外销数量表

1836-1838年均茶叶销售1894年茶叶销售
数量(万担)百分比(%)数量(万担)百分比(%)
内销165.2976.78171.4844.32
外销5023.22215.4455.68
产量215.29100386.92100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上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成因以及对中国经济结构的影响。

材料三   1978年,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为206亿美元,位于世界第29位。199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已经达到1154.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15位。2006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4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迅速下降,机电产品等在出口商品中比重大大上升,我国从最初的初级产品出口国转变为工业产品出口国。

——摘自萧国亮、隋福民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
2019-06-10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茶陵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明清之际,松江府一带,“所出布匹,日以万计”。松江一带棉布生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变化,而且远销湖广、江西、两广、陕西、山西、北京及北方边疆地区。北方省份所产棉花,除缴纳租税之外,几乎全部运至南方销售。……当白银成为合法通货之后,对于这种远距离的商货贸易也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2019-06-07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工商业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暴露了工商业政策中存在的问题。至武帝时,引起了许多矛盾。“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被时人誉为“素封”的富商大贾,不仅经济生活侈靡,甚至真正的封君亦要“低首仰给”。更为严重的是商贾“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兼并土地,称霸一方,越出了封建政权的规范。同时,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将汉初六、七十年来的一点积蓄,消耗殆尽。因此,经济改革,势所必行。其中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实行盐铁官营,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募人煮盐,产品由官府统一收购发卖……“笼天下盐铁之利,以排富商大贾”。

——摘编自刘凌:《西汉初期的工商业政策及汉武帝的经济改革》

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既有的盐业官运官销体制,开支大,弊病多。刘晏就任盐铁使后,对此前的盐法进行系统改革,其核心是改官运官销为商运商销,在榷(专卖)盐法中引入商人与商业机制,即如《资治通鉴》中记载:“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在这一体制下,政府和盐商同是榷盐的受益者,二者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刘晏榷盐法是切合当时客观实际的,对后代的禁榷制度及商业政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此我国古代商业政策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马林涛:《刘晏榷盐法与中国古代商业政策之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时期进行“经济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朝刘晏榷盐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统治者调整工商业政策的认识。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卖。”……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撞出海与外国互市。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这一新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
2019-06-0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到清代的历史进程中有过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出现以通商口岸为核心的近代化商业群落。

——摘编自陈锋、张建民主编《中国经济史纲要》

材料二 (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马世力《世界史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第一次、第二次商业革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业革命的原因。
(3)结合上述材料,比较宋代商业革命和欧洲商业革命的异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65年,西班牙人乌尔达内塔,开辟马尼拉帆船航线,从美洲到亚洲实现直航。自菲律宾甲米地港启航,利用东南季风,向北航至北纬38°——40°,再利用西风向东航行,至北美洲阿卡普科港,然后大帆船驶向秘鲁卡亚俄港口,史称“太平洋丝绸之路”。1565年,西班牙占领菲律宾后,在太平洋建立循环贸易体系。中国船把丝绸、瓷器、工艺品运到马尼拉,西班牙船把中国货转运到阿卡普科,然后,西班牙大帆船再把美洲白银运到马尼拉,换取中国的商品,如此循环。

——据刘文龙《马尼拉帆船贸易——太平洋丝绸之路》等

材料二   “陆上丝绸之路”以张骞通西域为开端,是西汉王朝官方开辟的一条“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贸活动是它的“副产品”。同时期大规模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人们通过海洋与东南亚、南亚、西亚、东非等地进行“大型”与“官民”兼具的外交与商贸活动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同为国家行动,是以“和合文化”为特色的外交活动。古代中国通过“丝绸之路”传播文明,通过“下嫁”“和亲”等方式与周边政权和平共处,建立友谊。

——摘编自刘庆柱《关于“海丝”与“陆丝”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洋丝绸之路出现的背景及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中国丝绸之路与太平洋丝绸之路的不同特点。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当代学术界认为宋朝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有农业革命、信息革命、金融革命、商业革命、能源革命。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史实指出宋代在“金融革命、商业革命”方面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著名作家沃尔特·李普曼在1932年曾评论说:“或许,在人类知识的现阶段,我们尚未具备理解这样一种大规模新型危机的条件”,“它也许是一次人类理解能力的危机”。垄断巨头梅隆哀吧:“我不相信我们有什么秘诀或灵符能补救我们所受的灾害。”1933年1月,前美国总统柯立芝在临终前哀叫:“我看不到任何让位于希望的东西,看不到任何有希望的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给世界所造成的影响。

材料三   早在战事(引者按:指二战)结束之前,美国就开始在英国的支持下发起一项大胆的计划,力求恢复1914年前的贸易自由流动和通货稳定。1914年前的金本位制提供了一套固定的汇率,所有国家的货币都可以兑换成黄金或者当时黄金的等价物英镑。……为建立一个正式的世界性贸易组织以对国际商业进行监管的努力并不顺利,但是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后来却被证明是成功的。

——改编自【美】R·R·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3)材料三中美国的“大胆的计划”及“另一项替代性的战略”在二战后初期分别指的是什么?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为什么要制定这一“大胆的计划”?并分析英国为什么支持美国的计划?

材料四   ……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丝绸之路,留给世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遗产。沟通历史与未来,连接中国与世界,习近平主席准确把握新时期国际秩序深刻调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趋势,高屋建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关国家积极响应。

——摘自《观察者网(上海)》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现实可行性。
2019-05-20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登封第一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期末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丝绸贸易使中国在长安到西域的丝路沿线上,出现了一批商业性城市。汉代对外开放,使中国人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也使世界了解中国、接纳中国。由于丝绸之路的形成,从太平洋到大西洋的世界经济纽带出现了,整个世界因此由分散逐渐走向一体。

——周尚兵、王洪军《走向世界:汉代开放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英国从19世纪30年代即帕麦斯顿担任外交大臣开始,就在全球推行扩张政策,并采用强权外交确保这一政策取得成效。强权外交是强权政治在对外政策上的具体体现。……总之,帕麦斯顿外交政策的落脚点在英国外交政策的两个传统目标上,也就是通过适当的欧洲均势以保障英国的领土安全,利用强大的帝国和海军的力量以保护英国的利益。于是,他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在继承英国传统均势外交政策的基础上,自创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强权外交政策。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以英国的利益为中心。

——摘编自王颖《试论帕麦斯顿的外交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对外开放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帕麦斯顿时代英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并分析其经济优势。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朝代粮食亩产水平
(市斤)
人均粮食占有量
(市斤)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春秋战国91(全国)614.82.394%
秦汉117(全国)1048.355.7294%
魏晋南北朝122(北方)
215(南方)
1167.73.8590%
隋唐124(北方)
328(南方)
1450.926.4290%

——卜风贤《传统农业时代的灾荒风险和粮食安全》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至隋唐农业发展的趋势。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6座,沿袭“官搭民烧”,到乾隆以后更加衰败。而民窑的规模和产量都远胜官窑,工艺水平也大为提高,产品畅销海内外。


(2)材料二反映出手工业生产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苏州“东北半城皆居织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工受值。”

材料四   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唯在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清·雍正帝

清乾隆年间规定:“凡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具发边卫充军。”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3)材料三表明,苏州丝织业出现新的经济因素,指的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其成长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

材料五   在乾隆时,山西商人“百十万家资者,不一而足”。山西商人贩运福建武夷茶,或安徽茶,或湖广茶,经水陆之途运销至北京、归化城、张家口、蒙古草原和西北的甘肃兰州、新疆伊犁等地,路程数千里,资本用量大,周转慢,需要大量货款。晋商商号遍布全国各地,而各地商号的盈利,均须解回山西总号,统一结账分红,同时总号与分号之间,也要发生资金调拨。由于乾嘉以来社会极不安宁,为了解决运现银问题,以汇兑形式出现的山西票号就产生了。


(4)根据材料五,概括晋商创立票号的原因。
2019-04-13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期,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的国都作为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摘编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指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摘编自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宋代城市功能由单一的维护封建统治的堡垒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南方以自然经济区域为范围,以经济发展为驱动力,推动交通、人文方面的发展,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功能城市,走上了经济型城市的发展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材料四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五   明代徽州商人余文义“……少贫困,操奇赢,辛勤以振其家。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义屋以居之无庐者,义塾以教族之知学者。又市隙地数十亩为义冢,以安乡人之不克葬者,所费不啻万缗,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围水口,以利行人,年逾八十而行义不衰。”清代商人胡荣命“……贾五十余年,临财不苟取,遇善举辄捐货为之,名重吴城。晚罢归,人以重价赁其肆名,荣命不可,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欲藉吾名,彼先不诚,终必累吾名也’”。

——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发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四,概括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根据材料五,概括指出明清商人的优良品质。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