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在此时期,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和城市化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宋仁宗时,商店与作坊临街而立,坊市合体,新式城市出现。单就从反映流通领域商品价值量的货币总供给来看,北宋中期以后,平均每年的铸币量就要超过唐朝几十年铸币量的总和,可以想象出当时以交换为目的输入到流通领域的商品数量是何等的惊人。宋代时的中国和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地区的50多个国家通商。

——摘编自赖宝成《论宋代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

材料二 城市的繁荣、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唐宋以后,社会经济新因素不断成长;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向近代化萌动,这些都是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出现的。中国传统社会最终没有走向资本主义,也是因为商品经济在种种束缚中不能充分发展,无法完成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型。

——摘编自章开沅主编《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出现“向近代化萌动”的理解。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经济发展对社会产生诸多影响。

商鞅
《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提取与此材料相关的两个主题并用史实分别加以说明。(要求提取论点明确,运用史实恰当,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
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续表

20世纪初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
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或三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2021-06-11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阳新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简表:

                         
由杂乱形状演变为规范形状       秦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由地方铸币演变为中央铸币汉武帝时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由以重量表示演变为通宝钱唐高祖时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
由金属铸币向纸币交子演变       四川成都地区诞生了纸币交子

材料二: 四川军阀混战的时代(从民国初期到20世纪30年代),各军阀为筹措军政费用,自办银行、自行铸造钱币,在全省或各自防区内通行。根据1935年四川省财政厅的调查,四川共发行地方货币的种类多达34种。1935年9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以蒋介石的名义发布《收销四川地钞及收兑四川杂币办法》,规定:自9月15日起,所有四川境内一切公私交易,均以代表国币之中央本钞为本位,地钞停止使用;凡持有地钞之军民人等,准以地钞八折兑换中央本币。在蒋介石和四川政府的强硬压制下,截至1935年12月31日共计回收地钞3772.6万元,在成渝两地公开销毁,随即四川币制归于统一。

——(据贾大泉《四川通史》整理)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秦、宋两代货币演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收销四川地钞”的特点,分析其意义。
2021-06-0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蒲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明中叶开始,位于江南三角洲低地地区的小农从事养蚕和制丝业,位于微高地地区的小农则从事棉花种植和棉织业。他们通过为该地区城市繁荣的纺织业(丝织业、棉织业)供给原料和中间产品,得以贴补家计中的不足部分。随着人口的骤增和无数中小城市的形成,江南三角洲地区开始出现严重的粮食短缺现象,不得不从外部输入稻米。从此江南将粮仓地位让给了新开发的湖广地区,自己则继续发展为商业和手工业(尤其是纺织业)的中心。

——摘编自吴金成《从社会变迁视角对明中期史的再认识》

材料二   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的粮食问题日益突出。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英国掀起了开凿运河和修建铁路的高潮,到19世纪中期曼彻斯特成为著名的运河、铁路枢纽。1839年反谷物法同盟在曼彻斯特建泣,同盟人员进行了大量宣传鼓动工作,创办刊物,要求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在全英进行反谷物法的演讲、游行示威。1846年皮尔政府废除《谷物法》后,英国从国外市场大量进口小麦。当粮食歉收、谷物价格上涨发生骚乱时,政府便会发出命令严禁囤积居奇,采取措施规范谷物交易。粮食问题的基本解决,不仅推动了英国城市化,而且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

——摘编自贾情《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城市粮食供应问题研究》

材料三   2020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为期一个多月的珍惜粮食、反对浪费专题调研,旨在加快建立法治化长效机制,为全社会确立餐饮消费、日常食物消费的基本行为准则。2021429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摘编自央视新闻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中叶江南三角洲地区粮食出现严重短缺的原因,并简析该地区产业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为解决粮食供应问题采取的措施。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的主要贸易港有交州、广州、泉州、扬州四大港,而宋代港口则广泛分布于北起京东路,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区域;……唐代的海外贸易已达波斯湾沿岸,主要贸易区域在巴格达经印度、马六甲至广州航线以北地区,宋代的贸易范围……开始向阿拉伯海西岸及更广范围航行,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两宋时期,进出口商品的种类都有了很大增长,进口商品主要是一些原材料,如香料、矿石、马匹等,而出口商品大多数是制成品,如丝绸、瓷器、书画等,这表明中国在当时的海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

——选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明清统治者也自称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统驭华夏,构建起以中国为中心、以中国四邻国家为藩屏的封贡体系。明太祖告诫:“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无敌兴兵贪一时战功,致伤人命,切记不可!”乾隆帝坚决拒绝苏禄国以户口、人丁编入中国图籍的恳求。明清皇帝对藩属国进贡的礼品从不计较,还体谅该国情形,逐步减少贡品数量和进贡的次数,厚往薄来。藩属国内部事务由各国自主处理,中国不加干涉。藩属国受外来侵略,中国政府有义务保护其安全。中国还出面调停藩属国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避免战争,使和睦相处。封贡体系各国之间,经济、技术和人员广泛交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因封贡使团来往交流及学者互访并留学肄业等,中国传统文化广泛传播到藩属各国,各国优秀文化也传到中国,共同构筑了中华文化圈。各国对海难船货互助互救,乾隆时,政府建立了动用公款抚恤沿海各国难船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海上互救的力度。

——摘编自张顺洪、高翔等《明清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宋代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主要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统治者建立封贡体系的原因,概括明清封贡体系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代是江南市镇发展繁荣的时期。苏州常熟县的潢泾镇(即明代太仓的赵市)宋元时是大镇,明初因遭兵火闾里为嘘,但到明成化年间又恢复成市。进入清朝以后,在它的周围又涌现出一批小市镇。如镇西南七里有乾隆末年成市的归家庄,镇东南九里有乾隆中兴起的时思庵镇,镇西北十里有陆河镇,西北十二里有横塘市。

市镇发展较快的松江、嘉定、太仓一带,是棉花的产地,棉纺织业发达又靠近沿海,利于海上贸易,是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吴江的河里、平望,湖州的南浔,都是著名的水乡市镇。这些市镇有的以经营手工业为主,有的以某些行业著称,有的是农副产品的交易市场或产地等。随着市镇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达,明中叶以后,在经济作物和水陆交通发达的地区,先后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工商业市镇。如苏州的盛泽、平望、唯亭,嘉定的南翔、诸翟,湖州的南浔、乌镇等地。这些市镇人烟稠密,街道繁盛,市场繁荣,手工业、商业都很发达,且为各地商贾所集,进行大宗交易。

——何荣昌《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1851年,英国城市人口已占人口全国总人口的52%.年轻人纷纷外出求职,自由择偶组成小家庭的现象剧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原因及其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请结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中外历史纲要上》

(1)据材料一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商业的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新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发展经济,商业活动越来越发达。当时的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且以后者为主。两宋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责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当时,与宋王朝有海上贸易的达50个国以上,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海外贸易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原因,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10 . 京杭大运河

材料一   明清大运河—北京到天津段


材料二   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北京通州到天津段称为北运河,天津到山东临清段称为南运河。北运河和南运河在天津交汇,经海河入渤海。元朝在天津设海津镇,是军事重镇和漕粮转运中心。1404年,明朝在直沽设卫,史称“天津卫”。1725年,清朝将天津卫改为直隶省的天津直隶州。1734年,升为天津府。

材料三   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当时经济的“生命线”,承担着数百万石的粮食及其它物资的运输重任。明清时期,一大批运河城市发展起来。运河沿岸的城市中均建有府学、州学、县学、文庙、贡院、书院、藏书阁。运河城市的人口结构中,商人和手工业者人数占多数。1842年,英军夺取了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了清朝的漕运。道光帝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漕运恢复。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从此漕粮主要改经海路运输。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4年,漕运总督被撤废。1911年,津浦铁路(天津到南京浦口)全线通车,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新中国成立后,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大运河部分河段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2002年,京杭大运河成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通道。2006年,京杭大运河成为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京杭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述天津兴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解读明清以来京杭大运河的兴衰。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