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商业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 道试题
1 . 有学者认为明清社会以经济变动为核心出现了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迹象。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丝,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停足之隙。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材料二   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纷纷建造会馆,这些会馆结合家乡建筑特色,结构考究形式精美,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建筑文化。各地商帮还直接从事各种民俗活动,每年正月举办的灯会习俗以徽商承办的灯会最有气派,而民俗活动又是促销的绝佳时机。

——《徽商研究》

材料三   明清时期,中国出现了走向社会转型的许多特征。16世纪开始,以租佃权商品化和货币化为前提的新租佃制推行,导致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主要手工业部门出现了手工工场或包买商。……社会政治方面,政府改革运动、民间党社运动和市民运动都在明后期蓬勃兴起,构成社会政治新气象。与此同时,明中后期兴起了突破传统观念束缚的思想大解放,如16世纪阳明心学思潮与反传统思潮兴起,17世纪实学思潮与早期启蒙思潮兴起。但是,这场开启于晚明的社会转型运动,直到1840年也未完成向近代工业社会的转型。

——余同元《明清社会近代转型及转型障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帮的显著特征。据材料二,简述商帮活动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并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走向近代社会转型的主要表现,分析“未完成”转型的经济、政治根源。
2020-03-23更新 | 33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下学期阶段性检测(二)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转型时期,生成于这一历史背景下的宋文化,必然包含若干“近代”的因素,平民文化就是带有“近代”色彩的文化现象。宋诗尚理,已成为千古定论,南宋词人刘克庄曾提及“近世理学兴而诗律坏”。纵观两宋,中原文化迅速地南移,南部地区文化发达,同时引发了北部游牧民族的深层汉化。与宋代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以往为世家所垄断的文化开始向社会下层移动,社会下层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出现“吴越闽蜀,家能著书,人知扶册”和“人人尊孔孟,家家诵诗书”等记载。

材料二   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双重因素的驱动下,门阀政治彻底终结,政权的开放程度提高。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冲击,土地自由买卖频繁,税制改革使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步松弛。两宋时期多民族政权并立,在长期的碰撞交融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从而使宋代文化明显地带有文化“杂交”的色彩。宋朝统治者对外来文化基本上采取兼收并蓄、广纳博采的政策,不少外域文化的因子进入汉文化系统中,高丽的白磋纸和松烟墨在宋朝享有很高的声誉,日本的折扇和倭刀也深得宋朝文士们的好评。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姚兆余(宋代文化的生成背景及其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的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化生成的背景。
3 . 阅读材料,答问题

材料   下表是明代徽州地区土地交易契约中所使用的交易媒介统计表 单位:%

年代

宝钞

白银

谷物和绢布

1368—1398(明太祖)

78

12

10

1398—1402(明惠帝)

31.8

50

18.2

1402—1424(明成祖)

82.5

1

16.5

1424—1425(明仁宗)

66.7

0

33.3

1425~1435(明宣宗)

22.5

2.5

75

1435—1449(明英宗正统年间)

0

64.8

35.2

1450—1456(明代宗)

0

90

10

1457—1764(明英宗天顺年间)

0

93.9

6.1

1464—1487(明宪宗)

0

100

0

——据王天有高寿仙《明史:一个多重性格的时代》


概括指出表中所反映的交易媒介变迁的总体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解释。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商贾并辏,精饮馔,鲜衣服,丽栋宇,婚丧嫁娶,下至燕集,务以华缛相高。”“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海内僻远皆效尤之。”“扬(州)俗尚侈,蠹自商始。”湖丝集散地南浔镇“拥资则富屋宅,买爵则盛舆服,钲鼓呜笳用为长乐,差有僭逾之风焉。”濮绸产地濮院镇和吴江的迎神赛会“穷极人间乏巧,靡费数千金。”湖州“自有诸大宦豪,一变而侈靡无算,中人家仿之,甚至立破(破产),历历可数”。

——摘编自陈江《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晚明陆楫认为,先富而后奢,先贫而后俭。彼有所损,则此有所益。其地奢,则其民必易为生。康熙以“江苏习尚华奢,避末者多,力田者寡”上谕江宁巡抚汤斌:“尔当使之去奢返朴,事事务本。”汤斌令胥吏等人“不许著花缎貂帽缎靴”,“寻常宴会不过五簋”,“酒船妓乐高果看席及丧殡戏乐,概行禁止”,导致百姓怨望。一向主张“黜奢贱末,专力于本”的雍正也提出批评:“苏州等处酒船戏子匠工之类,亦能养赡多人;此辈有游手好闲者,亦有无产无业就此觅食者;倘禁之骤急,恐不能别寻生理。”乾隆年间顾公燮认为:“有千万人之奢华,即有千万人之生理。若变千万人之奢华而返于淳,必将使千万人之生理亦几于绝。”

——摘编自高玉凌《十八世纪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政策》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江南奢侈风气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指导语①答题关键:时间—晚明;地点—江南;核心—奢侈风气。②方法技巧:概括“特点”力求参考材料中的标点,据不同层次提炼。③知识依托:材料一信息和所学知识。

(2)概括材料二中对待奢侈风气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指导语①明确:所涉及奢侈风气的看法:一是陆楫和顾公燮;二是康熙、雍正、汤斌。②技巧:理解了一方的态度即可推知另一方的态度。③“评价”要求: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指出“态度”是什么,接着阐释说明其影响是什么。

2019-12-13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备战2020年高考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恰在此时,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欧洲各国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涉及所有工农业商品、持续约一个世纪之久的恶性通货膨胀。在这场通货膨胀中,西班牙、葡萄牙的物价从16世纪30年代到17世纪普遍上涨3倍左右,英国、法国、德国物价从16世纪中期开始上涨两倍左右。这大大削弱了欧洲各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是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商品的市场竞争力。

——摘编自陈昆《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为何大量流入中国》

材料二   白银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流通。“用银始于闽、粤,而闽、粤银多从番舶而来”。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万历时给事中郝经说:“今海内行钱,惟此地一隅。自大江以南,强半用银。则钱之所行无几耳”。白银的广泛流通,大大增强了交换手段,对商业的繁荣无疑会有巨大的推动。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世界白银流入中国的特点,并说明其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2019-09-05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0年百校联盟高三七月尖子生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海上丝路萌芽于先秦,正式开辟于秦汉,徐闻(今广东徐闻)合浦(今广西合)港成为始发港,远航印度洋,引发了以佛教、作物新品种为中心的第一次文化大交流。唐五代为其兴盛时期,广州为世界性大港,中外商贾云集。宋元时期海上丝路进一步发展,广州、泉州取得主港地位,并与阿拉伯世界建立起密切的商贸关系;还产生了海神妈祖崇拜,占城稻种由丝路传入中国,因而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

——摘编自司徒淌纪、许桂灵《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13世纪末历泉州时,盛赞那是ー个“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国际化大都市。唐宋以来,作为“天下货仓”的泉州制桐港,与东亚的高丽、日本,南亚的南洋诸国,以及波斯、阿拉伯半岛及东非地区,都有商船贸易往来。泉州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海外输送茶、丝绸,中国工艺技术,通过民间互动传播儒家、道家思想。海上丝绸之路深刻地影响着沿线国家和地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许多国家崇尚中国器之风盛行,日本和英国先后形成茶道文化和下午茶文化。

——摘编自林华东《利益驱动,文明交汇——海上丝路的文化阐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宋代,同中国保持海外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超过以往。宋政府派出使臣往南洋诸国去“勾招进奉”,博买物货;对招徕舶船众多的商人,中央批准给予补官褒奖。东南沿海泉州、广州等港口“风樯鳞集”,外商来到中国,“许其居止”于“蕃坊”,并允许外商与中国女子通婚,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同时对那些未缴纳入口商税的外商“科罪有差”,对私下“敢与蕃客贸易者”,则“重置其法”。

——《中学历史教案参考资料》

材料二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禁滨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只允保留有限的朝贡贸易。明成祖继续“海禁”政策。永乐年间,为实施“礼治”外交,郑和七下西洋,此时,东南沿海地区民间海外贸易有所发展,但统治者尚未解除“私通蕃国”的禁令。“海禁”使得走私贸易兴盛。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取消“海禁”。清初,基于沿海抗清活动,政府颁发“禁海令”和“迁海令”。伴随着西方殖民势力东来,18世纪中期,乾隆皇帝制定《防范外夷规条》,闭关政策正式形成

——摘编自尚畅《从禁海到闭关锁国——试论明清两代海外贸易制度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海外贸易政策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与宋代海外贸易政策相比,明清海外贸易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影响。
2019-07-03更新 | 3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高考(通用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练习卷: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8 . 材料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诸多商帮中,不仅有“山西帮”的晋商,也有“安徽帮”的徽商,他们经商的共同特点是注重与官府的关系,依仗特许权从事垄断性经营,成就发财之梦想,而后起之秀的“宁波帮”则摒弃了前两者结托官府、单靠商业的缺陷,引进西方工商理念走上了开拓创新的实业之路,从而迅速崛起并闻名于世。


根据材料简要概括“宁波帮”与“晋商”、“徽商”在经营理念上的差异之处。
2019-08-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三明一中人民版高中历史一轮复习 培优补差材料题 练习
9 . 货币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的综合反映。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片战国各国货币


交子                                 开元通宝                       银元

材料二:元鼎四年(前115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秦汉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重量,如“半两”、“五铢”,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统一铸造“开元通宝”,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文字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明初,白银普遍流通,一两白银值铜钱1000文。

材料三:新中国的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开始发行。共发行7种面额,分别是10元、5元、2元、1元、5角、2角、1角。图案分别是1元券女拖拉机手,2角券武汉长江大桥、2元券背面石油矿井、5元券背面露天采矿等。

材料四:1999年10月1日始,分次发行第五套人民币,有八种面额,分别是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

材料五:2002年1月1日对3亿欧洲人来说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欧元货币正式进入欧元区12国流通市场,标志着欧元时代拉开帷幕。拥有近3亿人口的欧元区将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9.4%和世界贸易的18.6%。与此相比,美国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19.6%和世界贸易的16.6%;日本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7.7%和世界贸易的8.2%。欧元将成为除美元外新的全球主导货币。


(1)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演变。
(2)人民币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分别指出材料三、四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及社会经济状况。
(3)据材料五,欧盟为什么实行统一的货币?其统一对欧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秦朝和欧盟的货币统一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2019-07-25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为明学校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七 经济全球化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货币演变概括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中国古代货币演变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