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7-16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


材料二   18—19世纪中期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年代17501801185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21.027.551.0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材料三   考察建国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总的看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1949——1957年,是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二)1958——1965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三)1966——1978年,是城市化停止发展时期;(四)1978年至今,是城市化的稳定快速发展时期。

——国家统计局《新中国50年系列分析报告之三》

材料四   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请回答:
(1)从经济的角度,结合材料一图片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第(一)(四)阶段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英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
2019-07-09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陕煤建司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江南市镇到南宋时掀起一个发展热潮,数量大幅度增加并形成颇为密集的区域分布网络。更值得注意的是市镇市场发展水平的提高,草市将农家生产和消费活动与市场联系起来,镇将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和跨地区市场连接起来,使之成为区域市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般小农家庭根据市场需求种植某种经济作物以维持生计,如镇江府有专门种植果蔬的农户,平江府城郊有许多专事菊花种植和盆景制作的“花户”,手工业领域则有专门从事纺织业的“机户”和“染户”等。

——摘编自陈国灿《南宋江南市镇与农村城镇化现象》

材料二 市镇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发生联系的媒介,附近农村中的农副产品和原料运到市镇上出售,市镇中手工业产品推销到附近农村中去,市镇成为商品生产的组织者。市镇的兴起与发展,反映了乡村逐步都市化的进程,因而市镇作为城乡间的中介和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历史意义。商品生产的规模扩大,分工协作更加细密,形成了拥有自由雇佣劳动者的作坊或工场。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人们逐渐改变了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社会风尚从城市到乡村,从北方到南方,都发生了变化,而变化则大都从经济发达的地区向边远广大乡村扩散。

——摘编自方如金《明清市镇经济的特点与影响——以江浙地区为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江南市镇发展的新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下图。

材料二 见下图。

材料三 宋代时,一个以拥有土地为特征的地主阶级——特别是中小地主阶层发展壮大起来,这些人经济地位高,物质生活优裕,对文化的要求高……由于土地制度的变化,宋元时期的文化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提高了。

宋元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从《东京梦华录》中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城市繁荣的梗概。它使宋元社会的许多方面增加了新因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说明宋元科技在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
(2)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什么绘画风格?
(3)依据《清明上河图》和材料三,概述宋元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状况。
(4)依据材料三分析宋元文化繁荣的原因。据此,你得出什么认识?
2020-10-06更新 | 162次组卷 | 5卷引用:陕西省汉中市部分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对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域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

材料二   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初("国初”指北宋初年),官府罕至,舟车盼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北宋)王巩固《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应是1840年鸦片战争后才产生的。……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城市开始向近代资本主义城市方向发展。1921年中国第一个市政厅——广州市政厅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化的开始。但是,中国城市化非常缓慢。(到1949年)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只有10.6%。

——马春辉《中国城市化问题论纲》

材料五   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发生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古代商业城市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
(5)材料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分析其主要社会原因。
2020-02-0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长岭中学2012-201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