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洛阳城城墙“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采用《周易》中具有吉祥意义的九、六之数;宗庙,社稷分别建在南宫的左右两侧,城内的金市在南宫北面,这与《周礼》“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的布局相吻合。洛阳城以南宫正宫门—平城门—城外寰丘为主轴线,“平城门,正阳之门,与宫连,郊祀法驾所由从出,门之最尊者也”。东汉洛阳礼制建筑中的南郊、五郊中的南郊、明堂、辟雍、太学、灵台等均建在洛阳城南,于是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祭祀礼制建筑区。

——摘编自黄建军《中国古都选址与规划布局的本土思想研究》

材料二 罗马城的城墙几乎都不规则,这与罗马“七丘之城”地势不平坦有关。古罗马广场位于罗马城的中心,广场上建有裁判所、庙宇、斗兽场、市场、市政厅等公共建筑物。城内许多房屋上都有一处专门用来写商业广告的信息壁。罗马人继承了雅典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喜欢在公共场所高谈阔论、评论时政。公共浴场对于罗马人来说不仅是洗澡的地方,更是一个发挥着社交中心作用的地方。5世纪初,罗马公共浴场已达856个。大量普通群众以及无产者把许多精力花在洗浴上。罗马人在建筑物的地面、墙壁、拱门、壁龛和天花板上均用绘画、镶嵌和浮雕艺术装饰。罗马各朝皇帝也竞相营建大型建筑,奥古斯都以空前的壮举修建了一大批豪华建筑。

——摘编自周义保等《奥古斯都时代罗马城城市特征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东汉洛阳城市规划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古罗马城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中西方城市的主要功能。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开封是之前从未有过的新型都城,它展现了前所未有的都市布局和生活方式。街道布局不规则,门朝大街而开的各种形状的房子被街巷连接起来;靠近城门的繁华郊区熙熙攘攘,到处是仓库、酒馆、商铺和娱乐场所。御街两旁分布着各式店铺;州桥的西南是著名的张家油饼铺,上新桥的南边是每日杀猪千头的屠宰场,许多购物的地方都有不少专售衣服、装饰品、珠宝的作坊和店铺,州桥以南地方的夜市因猪肉、野味及其他美味佳肴而闻名。京城常年无休,娱乐场所被称为“瓦子”,其服务范围广,价格高低不一。

——摘编自卜正民《哈佛中国史:宋的转型》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有两次高峰。万历年间江南地区市镇数量约为226个,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增加到410个,约万户以上的大镇有15个,市镇数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增长的趋势。这其中以盛泽、濮院和南浔人口最多,这三个超级大市镇都是专门的蚕桑市镇。此外还有双林镇和菱湖镇、震泽镇等,都是以丝织产业而闻名的小镇。……随着蚕桑业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与蚕桑生产相关的行业中。于是,震泽镇及近镇各村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有力者雇人织挽,贫者皆自织。

——摘编自范虹珏、胡浩《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特色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发展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021-07-16更新 | 205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国古代都城往往是王朝政治、经济的中心。唐朝长安、北宋东京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面积有84平方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这比东罗马首都拜占庭大了差不多7倍,是明清时期北京城的1.4倍,今天西安城墙范围内的7.5倍。

——西安博物院馆藏陈列解说词

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长安城市繁荣的具体表现。

材料二

长安城东市、西市示意图

(2)阅读材料二,归纳东、西两市商业发展的主要情况。

材料三

北宋东京平面图

(3)观察材料三,分析北宋东京城市布局功能的显著特点。

材料四

北宋东京示意图图

材料五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东京梦华录》卷三

(4)综合材料四、五,罗列北宋东京城市商业突破性发展的时代表现。

2017-07-03更新 | 37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黄陵中学高新部2016-2017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而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材料二   “其余坊巷市井,买卖关扑,酒楼歌馆,直至四鼓方静,而五鼓朝马将动,其有趁卖早市者,复起开张。无论四时皆然。”(关扑:赌博游戏四鼓:古代一更一鼓,四鼓是四更后半夜两点左右)

——(宋)耐得翁《都城纪胜》

“梦里曾作南柯守,少时元是东陵侯。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材料三   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市”的发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发展反映了宋代政府对商业的政策有何调整?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政策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2017-05-04更新 | 251次组卷 | 17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尚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梦粱录卷十三》记载:南宋临安,每当夜幕降临,从清河坊至众安桥大街以及两侧坊巷的所有商店开始活跃起来,十里长街,灯烛辉煌,人流如潮,有些饮食店“通宵买卖,交晓不绝”。各种流动小贩,无论是夜市集中的地段还是小街里巷,到处都有。“至三更不绝,冬月虽大雨雪,亦有夜市盘类……市镇到南宋时普遍呈现出兴盛的景象。在南宋江南那些繁荣的市镇中,已初步形成像州县城市那样的市区,如吉州的永和镇“辟坊巷六街三市”,平江府的平望镇“邸肆间列”。

——摘编自陈国灿《略论南宋时期江南市镇的社会形态》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别是中叶以后……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大小商人的数目迅速增长,江南、东南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市场上的商品种类为数繁多,几乎任何东西都可能出现在市场之上。

——摘编自朱绍侯、龚留柱《中国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明初)市场管理立法初具规模,包括对商品价格的估定、度量衡的规范、牙商(中间人)的管理、不正当经商行为的处置都有专门的法律条文。洪武二十年(1397年)中禁人民无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宋代城市发展的特点。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商品经济有哪些新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的商业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ニ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カ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材料二 英国西北部工商业城市的兴起,吸引了大量人口,形成了新的人口中心。1801-1831年,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机械化生产使工人的一部分体力,消耗和技能的运用被机器所代替,使工人的劳动失去了独立的性质,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同时也使得资本家可以利用女工和童工来排挤成年男工,从而压低工资。使用机器进行生产又成为资本家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和延长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它甚至突破了起码的道德标准和人的生理承受限度。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上半期城市发展过程中英国社会发生的变化。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商业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关陇西北商业经济区,以洛阳、汴州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经济区和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经济区。长安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城内有市、有坊,市、坊分开。由于国际贸易的发达,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和“市舶司”,设各国商馆,接待各国商人。南方的扬州,是江南物产的集散地,成都是和扬州一样齐名的大都市。在唐代商业发展中,都市里出现了储蓄和支付钱币的柜坊,与柜坊同时出现的还有“飞钱”,是我国最早的汇兑制度。

——摘编自童贤彬《唐代商业发展特点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到宋代,由于商业的发展,坊市制度开始突破,出现了坊市混杂的局面,商人只要纳税,可以随处开设铺店,因而出现了一些新的商业街道和场所,这些商业场所往往与居民区杂混交错。

——摘编自龚书铎主编《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织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商业经济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宋代城市出现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选建在宽阔的关中平原上,一共有12座城门,一门三道,中间的门道专供天子使用,行人左出右入,城内的道路规整,布局与形制按照《周礼·考工记》进行设计营造。汉长安城的礼制建筑位于南郊,有宗庙、辟雍和社稷遗址等。统治中心位于中、南部,市场、民间手工作坊和闾里集中在城北。东市、西市具有重要的商业功能,由于城门管理严格,主要服务于达官贵族。汉长安城布局上所表现出的崇方思想、择中观念、规整的城门配置制度、棋盘式道路网,以及“前朝后市”和“左祖右社”的布局等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过程中有着典型意义,对后代都城的营建影响深远。

——摘编自徐卫民《汉长安与古罗马城政治功能比较研究》

材料二古罗马城的建设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国时代、帝国时代三个阶段。共和国时期,为了防止外敌入侵,罗马人不仅将罗马城进一步扩大,修建了周长10公里,厚近4米、高7米多的城墙,并建造了坚固的城门、塔楼、碉堡等工程。公元前1世纪,罗马城已经拥有100万的人口,无论从地理上还是从政治上,都是罗马帝国的中心。罗马城内工商业发展迅速,金融、行会、高利贷业也有很大发展。当时手工业作坊密布于城市街区,手工行业达数十种。从帝国建立到公元180年左右,为歌颂权力、炫耀财富、表彰功绩,建造了一大批凯旋门、纪功柱和以皇帝命名的广场、神庙,此外剧场、圆形剧场与浴场等亦趋于规模宏大与豪华富丽。罗马帝国的皇帝好大喜功,建造了越来越宏伟的建筑,也导致罗马帝国逐渐走上了衰败之路。

——摘编自(英)迈克尔·格兰特《罗马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长安城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汉代长安城相比古罗马城的不同之处,并说明中西方两大古都共同的历史魅力。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汴梁城因为坊市制的失效,商业的力量必然引导着人们竞相开设商铺、侵占街道,各种“违章建筑”层出不穷。980年八作使(官名)段仁诲修天驷监筑了一道垣墙,侵占景阳门街,宋太宗大怒,“令毁之,仁诲决杖”。1090年给事中范祖禹上书:虽然“百姓多侵街盖屋,毁之不敢有怨”,但“有司毁拆屋舍太过,居民不无失所”,要求皇帝下旨,“无令过当拆屋”。

——摘编自吴钩《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材料二   上海宜乐里是典型的老式弄堂,毗邻租界,房主是买办郑伯昭,委托英国商人白兰德挂牌出租。1924年,因屡次增租遭到房客反对,以重建高档房屋为由,要求房客迁出。一些房客提起诉讼,并申请了政府的公告,要求在诉讼结束前,房主不得擅自强拆或胁迫房客搬离。白兰德公然撕毁中国官方告示,并声称是伪造。二人见中国官方并未深究此案,便带领租界工部局巡捕武装强行拆除。

——摘编自杨美《保“家”与卫“国”:1920年代上海宜乐里案研究》

材料三   195410月北京市委在《北京市第一期城市建设计划要点》中,明确了“对城区实行重点改建的方针”。19552月市房地产管理局制定《关于国家建设征用城区土地工作须知》,对城区建设用地拆迁安置做出了具体规定。只要涉及拆迁工作,市政府都要召开协调会,设置专职工作机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多种形式的安置方法,极大地满足了拆迁户的要求,保证了首都旧城改建工程的顺利进行。

——摘编自陈光《20世纪50年代北京旧城改建中的拆迁与安置工作》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汴梁和近代上海宜乐里拆迁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建国初期北京市政府拆迁的特点及其意义。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战国商业城市分布图

材料二   唐朝前期县以下及不满3000户的小县,不设市官管理的正规的市,只有定期市集,到唐后期由于农村商业发展,3000户以下的“要路”而“交易繁”的地方也允许设立正规之市,即使不设的地方,草市和以墟市、亥市等为名的市集也比以前更为发达。

——吴慧《中国古代商业》

材料三   余尝宦游四方,得习闻商贾盈缩。京师……四方财货骈集于五都之市……以故畜聚为天下饶。……南北舟车并集于天津,下直沽、渔阳,犹海运之故道也。河间、保定,商贾多其途,实来往通衢。

——侯家驹《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指山战国时期帝业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政府对商业发展的政策及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城市商业发展的有利条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城市经济发展的看法。
2020-11-02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1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