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战国秦汉、唐宋这两个商业高潮期。《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也写道“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反映出传统“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认知的破除。中国古代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下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逐渐从封闭格局走向了开放格局,其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此外,南方商业性城市及大小经济型市镇、各类草市的发展也尤为明显。“钱帛兼行”虽然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但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铸五铢钱,既满足了第一个商业高潮的现实需要,也推动了第二次商业高潮的持续发展。至第二次高潮期,不仅出现了飞钱这种最早的汇兑业,还出现了柜坊这种最早的金融贮存、保管业和金融信贷业,甚至货币的形式也出现进一步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唐宋这两次商业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突破的表现。
2 . 在农业社会,农村市场既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产物,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依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农村市场的兴起和发展,不是偶然的……小农的生产条件对社会依赖程度增加,他们为提高生产率,购置铁农具和大型牲畜等,不得不仰求于市场……农民当时虽属自给性生产,但在农副业及家庭纺织等方面,仍有部分剩余劳动产品的增长,使他们交换能力扩大……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以及以贩马为业者……小农追求富裕的思想,也具有为价值而生产的支配意识,在“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黄今言《秦汉商品市场的层次结构与发育状况》

材料二   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是农村商品经济、市场贸易发展的产物。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负贩”。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的草市镇》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两汉农村市场兴起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代草市发展的积极作用。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简单说:好像汉代是在社会上层节制资本,而下层则没有力量管;唐代注意社会下层,由国家来计划分配,而让上层的富民能自由发展。至于汉代之盐铁政策起于武帝征伐匈奴,向外用兵,而唐代租庸调制之破坏,以及茶盐诸税之兴起,也由于玄宗以下,先是向外开疆拓土,直到德宗时代,因向外用兵而引起军人作乱,内战频起,总之是由兵祸而引起了经济制度之变动,则汉唐并无二致。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钱穆关于汉唐经济制度的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
2021-12-06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青岛第五十八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
2021-11-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湛江市第二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城市的发展与人类文明的进步相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城位于八百里秦川中央,沃野千里,山环水抱,古代文献上把长安的地理条件概括为:“因奉之故,资甚关,膏腴之地”,“阻山带河,四塞以为国”。自周秦以来,关中农业生产发达,农耕文化发展迅速,是秦在关中平原中部开拓耕地和兴修水利的结果。西汉王朝定都长安,总计227年。这些为长安城成为当时最大的消费性城市创造了条件。

一摘编自王翠萍《西汉长安城的布局特色》

材料二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础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摘编自刘克、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西汉长安城成为“最大的消费性城市”的条件。
(2)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新变化。简要分析新变化对文化领域的影响。
6 . 明清时期常被认为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材料二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星罗棋布,互相连接,构成四通八达的商品市场网络。在这块不大的地面上,明代分布了300多个市镇,清代分布了400多个市镇。镇与镇的间距以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较常见的模式,每个市镇都有一定范围的四乡村落作为相对固定的“乡脚”,这是市镇赖以繁荣的土壤。很多市镇,无论就其规模还是经济地位而言,都大大超越了管辖它的县城乃至府城,使它逐渐成为新设置县的治所,由市镇升格为县。例如,万历元年置青浦县,以唐行镇为县治,乾隆二十五年,移金山县治于朱泾镇……江南市镇是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中心,各种作坊林立,机坊、炼坊、染坊都需要大量有一技之长的雇佣工人,于是劳动力市场应运而生。其产品特别是丝织品、棉布等畅销海内外。

——摘编自樊树志《明清长江三角洲的市镇网络》


(1)依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控制城市商业发展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市镇发展的影响。
7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均输平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召贤良、文学赴京师,“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

——摘编自侯家驹著《中国经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经济主张。

材料二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则材料,说明我国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促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以来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的历史作用。
2020-11-17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二十五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全国比较著名的都市有20个左右,分别分布在关中、三河、燕赵、齐鲁、梁宋、楚越、巴蜀等地区,大多数集中在经济最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一带。长安是西汉的都城,也是全国最大的商业都市,其交通便利,是西北与巴蜀和内地贸易的枢纽,又是与西域通商的中心。《三辅黄图》记载,长安城中有9市,6市在道西,称西市;3市在道东,称东市。市有专职官员市长管理。商人往来各地十分活跃,所谓“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除了经营冶铁、煮盐、酿酒、造醋、制酱、屠宰等业外,还有大宗贩卖粮食、薪藁、竹木漆器、铜器、马牛羊猪果菜、狐鼯裘、船车等等货物。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宋代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下令撤除坊墙,允许沿街开设店铺,实行“街市结合”的城市体制。城市店铺日夜经营,有早市、晚市和夜市。日市结束,夜市又开,“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而供市人聚会娱乐的酒肆、茶楼、匀栏、瓦舍,夜间依然营业。

——摘编自张莹《论宋代城市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城市商业发展的状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时代”的主要依据。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时期,丝织业是比较发达的,官营丝织业规模宏大,长安和临淄等地设工了大规模的官营手工业作坊,作坊的织工常常达数千人之多,并设工官专门管理。大工商者经营的丝织业兴盛发达,《史记》载,通邑大都中从事买卖“帛絮细布"者,可“比千乘之家”。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保存完好的绢、纱、绮、锦、刺绣等丝织品,这些绚丽多彩的高级丝织物,用织、绣、绘、印等技术制成各种动物、啦纹、卷草及菱形等花纹,说明西汉的纺织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北宋后期全国镇市有1900有余,大者年税收万贯以上。民间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宋朝城市繁荣,汴京和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丝织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商品经济繁荣的表现。
2020-11-10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第十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不论从道德方面还是从政治上考虑,众人都对经商疑虑重重,(西汉政府)因此轻而易举地对商贾课以重税。船、推车、店铺和其它设施都必须纳财产税。……公元前119年,官府开始垄断利润极其丰厚的铁、盐、酒的生产。大宗谷物交易也很有利可因,于是官府以稳定市场为名将其接管。

材料二   商业活动不仅限于国内市场。宋朝成立之初,就鼓励对外贸易,尤其是海外贸易。朝廷官员出使东南亚国家,怂恿他们的商人来中国;中国商贾也主动出击。…海外贸易的扩大有助于充实国库,尤其是南宋时期,当时的政府已经知道如何卓有成效的征收商业税

材料三   明朝时期,……小市镇遍布全国。到17世纪,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棉纺业中心和丝织业的中心。沿海的福建则以烟草和蔗糖生产闻名,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出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尽管政府对那些逐利的商人和超出政府计划的经济增长始终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剑桥插图中国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汉政府抑商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政府“对经商疑虑重重”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宋朝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3)据材料三概括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呈现出的新特点。应如何理解“尽管政府心存疑虑,但这一切还是发生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