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子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牛、羊、猪三牲。诸侯祭祀土神和谷神用羊、猪二牲。大夫和士祭祀宗庙,有封地的用祭礼,没有封地的用荐礼。平民祭祀祖宗的荐礼:春天荐祭韭菜,夏天荐祭麦,秋天荐祭黍,冬天荐祭稻。韭菜配以鸡蛋,麦配以鱼,黍配以小猪,稻配以鹅。如果不是为了祭祀,诸侯不能杀牛作膳食,大夫不能杀羊作膳食,士不能杀狗或猪作膳食,平民不能吃时鲜美味。平常吃的菜肴不能比祭祀用的牲牢好;平常穿的衣服不能比祭祀的礼服好;平常居住的房屋不能比宗庙好。

——摘编自《礼记·王制》

材料二古时,谷物菜果不合时不吃,鸟兽鱼鳖,没有长成就不吃,不在池塘振网,捕捞小鱼小虾。今富人捕杀幼兽小鸟,沉迷饭局,酒如河流,宰羊羔,杀小猪,春鹅秋雏,毛果虫貉,没有不吃的。今民间酒食,大鱼大肉满桌,还有鱼鳖、鹿胎、鹌鹑、肉酱等众物杂味。古时,百姓平常吃粗粮和野菜,今街头巷尾、田间地头都有屠户,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背着粮食去,提着肉就回,要知道,一头猪相当于一般年景一亩地的收入,十五斗栗相当于一个成年男子半月的伙食。古时,没有卖熟食的,也不在市场上买卖食物。现在,熟食遍列,市场上菜肴陈列,劳动懒散,吃喝却赶时髦,例如烤乳猪、韭菜鸡蛋、狗肉、马肉、煎鱼、切肝、腌羊肉、冷鸡、马奶、驴肉、炖小鸡、鹅汤等等。

——摘编自桓宽《盐铁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周代饮食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西汉昭帝时期饮食方面发生的变化,并据此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出现了战国秦汉、唐宋这两个商业高潮期。《史记·货殖列传》云:“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唐代元稹在《估客乐》中也写道“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经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反映出传统“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认知的破除。中国古代商业在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及封建国家干预等方面的种种制约下不断地发展和突破。作为商业活动中心的城市,逐渐从封闭格局走向了开放格局,其活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时间弹性。此外,南方商业性城市及大小经济型市镇、各类草市的发展也尤为明显。“钱帛兼行”虽然长期存在于古代社会,但秦始皇统一货币和汉武帝铸五铢钱,既满足了第一个商业高潮的现实需要,也推动了第二次商业高潮的持续发展。至第二次高潮期,不仅出现了飞钱这种最早的汇兑业,还出现了柜坊这种最早的金融贮存、保管业和金融信贷业,甚至货币的形式也出现进一步发展,这进一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秦汉、唐宋这两次商业高潮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及其突破的表现。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长安志》对东市的具体情形记之较详:东市的规模约为“东西南北各六百步”,“街市内货材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聚”。但西市的繁荣更胜东市,因为西市不仅是丝绸之路的起点,还云集了大批中外客商,尤其是西域胡商,在鼎盛时期更被称为是“金市”,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国际贸易中心。东市、西市这两大举世闻名的贸易中心齐聚长安,不难想见当时长安市场繁荣之盛况。

——韩伟《唐都长安市法述论》

材料二   19世纪美国人口迅速增长,为不断发展的工业体系输送了大批劳动力。这时人口增长很快,大多向西移民,大多定居在城镇。

欧洲来的移民中,1790年只有1/30的人住在城市,1820年是1/20,到1840年这个数字则是1/12

——【美】艾伦·布林克利著《美国史》

材料三   1860年,自由州的26%的人口居住在城镇(2500人以上)或城市(8000人以上)。在东北工业州这个比例还要高(同期相比,南方都市人口增长只从6%增长到10%)。而1840年,这个比例只有14%

——【美】马克·C·卡恩斯著《美国通史》

材料四   19502010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示意图


%

1949年,中国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0.6%2012年,有52.6%的中国人生活工作在城镇中。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长安城的商业情况。
(2)依据材料二、三,说明美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影响。
(3)材料四图中①所示的阶段,我国人口结构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相关。
2022-06-06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精诚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唐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可分为由中国沿海港口至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由中国沿海港口至东南亚诸国的南洋航线和由中国沿海港口至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的西洋航线等三大航线。……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因是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且内部往来不易,因此自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中国东岸夏、冬两季有季风助航,因此也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欧洲的方便性。尤其在两宋年间,游牧民族盘踞华北地方导致陆上丝绸之路阻断,令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更加蓬勃。

——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三   儒家思想在西方传播较晚,当时近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印刷术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16世纪末,耶稣会士来华后翻译了“四书”“五经”。当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中西方之间的对话处在相对平等的位置上,耶稣会士们的翻译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伏尔泰说:“孔子不语怪力乱神,真理绝不与迷信混同。”他抨击天主教的黑暗统治,并把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中国看作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政体之一。有学者认为,“在欧洲,特别是在法国,1718世纪的整个思想模式发生了转变,而转变之后,在许多方面与孔子思想都很相似”。

——摘编自郝景春《儒家思想在西方的传播》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家思想西传的原因。
2022-05-03更新 | 171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洮南市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自古以来,一定时期工商业的地区分布反映着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工商业分布图                                                                                                       明朝工商业分布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一、二中工商业区域分布的变化及原因。
2021-10-12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武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


上表是秦汉时期、宋代、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概况。分别提取三个时期的城市发展信息,并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2021-06-21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一6月阶段性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有九市,各方二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同样重要的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材料三:明朝末期,苏州“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出现“大户张机为生”,以增殖财富;而工匠“趁织为活”,“得业则生,失业则死”的现象。


(1)据材料一,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突出特点?
(3)据材料三,判定明朝末期传统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新变化?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新的生产方式有何特征?
2021-06-17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玉林市育才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让我们进行一次穿越时空之旅。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世纪末期的中原商人,从都城出发,走陆路贩运货物到欧洲。请将你一路的见闻和感想按如表提示记录下来。
项目主要内容
起止地点(政权的都城)
选择的贸易路线(写出线路名称和至少3个经过的地点、地区)
经过主要的国家政权(至少3个)
贩卖的主要商品和可能带回的物品
感想

9 . 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西汉、唐朝、明朝)的城市图.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城市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要求:史实明确,逻辑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欧洲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载“(汉朝)开始沿路建立屯戍,并把秦始皇所建以防匈奴的万里长城向西边延长出去。古长城之向西延长最初的用意自然是保护新开通的中亚大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古代驻在边境上的烽火台),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资治通鉴》记载,元和元年(公元84年)十一月,北单于派人驱牛马万余头与汉商贾交易。北匈奴诸王大人前来,所在郡都设官邸接待。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汉代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丝绸之路贸易政策的影响。
2020-12-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