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隋唐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城市的发展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英国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变化

年份英国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千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百分比
17517390165722%
180110755348832%
1851208791119454%

(2)阅读上表,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上述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2022-08-03更新 | 51次组卷 | 6卷引用: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单元测试)-高中历史备课精品导学案+单元测试(中外历史纲要下)【北京专用】
2 .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它兴于唐家,盛于明清。藏区产骡马而需要茶叶,川、滇地区产茶叶而需要骡马。宋期时西南边成为茶马互市的主要市场。元在通往西藏的道路上开驿路、设重驿站。明清时期加强对驿站的管理

——摘编自《茶的丝路》等



(1)读上图,描述中国通往境外的茶马古道的路线。
(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茶马古道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促进作用。

材料二 民族观念扩散的趋势,可以从当时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申报》相关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中看出端倪。“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首次出现是1912年,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对外宣言:“吾中华民族和平守法根于天性,非出于自卫之不得已,决不肯轻启战争。”到1919年年底,“中华民族”一词在《申报》可检索到30条1920年后星现渐增多的势,1928年进一增加到183条,1939年更达到371条,

——摘编自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材料三


(3)阅读材料二和材料三,田绕“中华民族观念的扩散”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1912-1945年的重大事件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2021-05-11更新 | 1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工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依据赵煦《英国早期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1751—1851年英国人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相关因素。
(3)改革开放推动了中国城市的发展。结合史实,以材料三的两幅图片为例进行说明。
4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来华的西方各族人员,人数众多,规模空前。唐帝国的首都长安,就居住着来自欧、亚各地的侨民,成为古代的世界大都会。开通的社会风气,使当时长安人的服饰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妇女常常身披仿自中印度的披肩,头戴步摇(一种流行于萨珊波斯的耳环),男子汉“着胡帽”,更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在沿海和内地的一些城市,更聚居着越来越多的来自西方的客商。

——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于外来文化兼容并收的史实。分析这种文化包容状态形成的背景。

材料二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史考》


(2)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材料三   文学作品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时代的真实性,如陈寅恪认为《桃花源记》反映了西晋末年盗贼并起,中原避难之人或远离本土迁至他乡,“其不能远离本土迁至他乡者,则大抵纠合宗族乡党,囤聚堡坞,捃险自守,以避戎狄盗寇之难”,即反映了十六国时期北方人民的历史情况。


(3)尝试写出你所知道的反映唐代历史的一句诗,并说明其所反映的历史内容。你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小饮品,大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到宋,饮茶变成广泛的社会需要。王安石曾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也。”

780年,唐德宗下令“税天下茶……十取其一”,开始征收茶税。到793年,“税茶无虚岁”,“每岁得钱四十万贯”成为定制。唐文宗、唐武宗时,禁止民间私卖茶叶。

964年,宋太祖下令在汴京、建安、汉阳和蕲口等地设置榷茶场(茶叶专营专卖场所),并规定“民敢藏匿而不送官及私鬻者”,据茶叶价值多少判罚杖刑和流放刑;主管官吏以官茶私自贸易者,价值五百文即流放二千里。

1077年,宋神宗开始在四川“卖茶博马”(用川茶交易西北诸族的马匹以扩充军马数量),历史上的“茶马法”从这一年开始实行。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宋时期茶叶销售政策的主要内容,并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进入17世纪后,荷兰人从中国沿海贩运茶并最早将茶叶带入欧洲。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安南成立并力图开展对中国贸易。直到十八世纪上半叶,荷兰东印度公司保持着海上贩运中国茶的首席地位,但1785-1791年间,虽然平均输入荷兰的茶达到3500000磅,不过英国已经遥遥领先了。1843年到1860年,从广州出口的茶叶连续多年几乎全部运往英国。

——摘编自黄时鉴《东西交流史论稿》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近代欧洲进口中国茶叶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材料三   中国云南是小粒咖啡的重要产地,2011年云南农民张奎买了5000株咖啡苗,并拿出家里的10多亩地种咖啡。张奎的父辈一直种茶叶,张奎本人则在某世界知名咖啡公司的农艺师邬特指导下,习得咖啡种植技术。邬特是位比利时籍农艺师,这位技术人员不仅带来了咖啡公司的种植技术,还把跨国公司的整套收购与供应链都带了过来。每周一到周三,咖啡公司都将“纽交所”当天的咖啡交易价格发给种植咖啡的农民,农民们也可以上网查看价格并选择在价格合适的时候将自己的咖啡豆出售给这家咖啡公司。

——摘编自赵萌《中国咖啡早已“全球化”》


(3)依据材料三指出推动“中国咖啡生产融入全球化”的因素

材料四   饮料在70年代以前还是只有少数人可享用;到80年代,逐渐开始进入家庭、摆上餐桌、销向农村;到90年代,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大众消费。随着观念的更新,人们不仅注重饮料的口味,还益发关注饮料健康、营养,乃至时尚的价值。目前我国的饮料市场,已形成茶饮料、果汁及果汁饮料、咖啡饮料、蔬菜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谷物饮料、桶装饮用水、矿泉水等具有资源优势、多品种和谐一家的局面。随着饮料工业规模化、集约化的深入推进,通过兼并重组、淘汰落后,已涌现了一批市场占有率高、带动能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一些本土品牌逐渐成为主力品牌。

——摘编自《小饮料大江湖》


(4)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饮料业发展。请运用上述材料对这一观点进行说明。
2019-06-18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18-2019学年高一年级6月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适应练习历史试卷
6 . 城市发展折射出经济变迁。回答下列问题。

唐代扬州是大江南北水陆交通的枢纽。自安史之乱起,北人大批南下,扬州人口急剧增加。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很多外地甚至外国产品也源源而来,遂形成国际性经济都会。由于人口增加和工商业活动的集中,市民及工商业者很多都“侵衢(街)造宅”,结果不仅在扬州沿官河两岸出现了“十里长街市井连”的繁华商业街,夜市也随之兴盛起来。

——摘编自李廷先《唐代扬州的商业》


(1)依据材料概括唐朝中期以后扬州商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地中海贸易衰落……17世纪荷兰控制着波罗的海地区、大西洋地区乃至地中海与北欧地区的贸易,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世界的贸易中心随着新航线的开辟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继意大利诸城邦后……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

——高德步、王珏编著《世界经济史》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阿姆斯特丹成为欧洲经济中心的原因。


借助充沛的能源——煤炭,英国新兴的大机器工业在英格兰西北部迅速发展起来。一大批有活力的新工业城市,在该地区纷纷涌现,如雨后春笋……其中曼彻斯特是当时的棉纺织业中心,这里数百家工厂都有六七层高的厂房,硕大无比的烟囱日夜不停地将滚滚浓烟吐向天空。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有史学家认为英国近代工业城市的兴起与其能源分布密切相关。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这一观点。

(4)请运用材料中的信息概述深圳的发展。从深圳的发展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2019-04-04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2019届高三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历史试题
7 . 城市、城镇的发展,反映出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洛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城市,西晋后一度衰落,北魏统治时期洛阳再次走向兴盛。


(1)依据示意图,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指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具体表观。运用所学分析此时期洛阳城兴盛的历史意义。

材料二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张祜诗云:“十里长街市并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置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判官多至数十人……(唐朝大历)十四年七月,(朝廷)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民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摘编自《旧唐书》《唐会要》、(宋)洪迈《容斋随笔》


(2)依据材料二,提炼反映唐代扬州经济状况的信息。结合所学,依据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材料三   


宋至明清江南市镇数量

(明清时期)镇有各种类型……集散型
的商业集镇已形成专门性的农副产品市
场,其大宗除输出粮食外,大都是重要
的农产品原料或重要的农村家庭手工业
产品;生产型的手工业市镇则依托于某
项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
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

(3)依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的特点。概括明万历年间苏州丝织业呈现出的新现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