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宋元的商业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城市,除了专门的酒楼、茶馆、食店(风味饭店)、肉行、饼店、鱼行之外,还有许多流动商贩,产品包括点心、干鲜水果、肉脯等不下百种。东京城商铺林立,一应俱全,尤其是来自海外的香料铺也出现在街头,说明当时市民百姓阶层也开始使用香料了。宋代政府让各类商人组成行会,并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该行业的经营。盐、茶等商品具有特殊性,往往会由政府专营。

——摘编自刘永加《唐宋时期如何活跃消费市场》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国内外严峻的局势催生了国货运动,国民政府工商部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官办的《广播周报》专门开辟了无线电问答节目,围绕国货访谈展开讨论。此外,民国时期的报馆、杂志社与出版社等亦聚焦于国货运动,登载了各种有关国货运动的文章、评论、条例与统计报告等。在提倡国货运动的声浪中,多数城市富裕家庭衣食住行的必备品至少部分由洋货变为国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商品的相关状况

时间中国进出口状况
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只有355亿元,不足2018年的千分之二。
1979年中国进口第一批可口可乐,这在当时算得上是奢侈品。此后,惠普、通用、东芝、夏普等品牌陆续进入中国。
1978年到2017年我国出口总额从168亿元提高到15.3万亿元,增长914倍,年均增速为19.1%。2017年中国“双11”购物节吸引了225个国家和地区的消费者,第1分钟就有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买家涌入,手机、服饰、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受到海外消费者的热捧。中国人实现了轻松地“买卖全球”,中国则一步步晋升为“世界工厂”,又逐渐转变为了“世界市场”。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人买卖遍全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消费市场活跃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近代消费观念的变化,并谈谈你对“中国人买卖遍全球”的认识。
2023-03-22更新 | 24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北省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我国海外贸易大发展的时期。由于统治者和社会经济(医药、染色、制瓷、调味等行业)对香料等货物的需要日益增加、国际贸易使宋王朝获巨额收入、陆上通道阻塞和造船业技术发展,宋政府一直重视发展海上贸易。宋太祖开宝四年(963年)在广州设立市舶司,后又先后设置了杭州、明州、泉州等八个市舶司,对商舶货物进行抽解和征税等。当时同中国发生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达数十个,进口货物在400种以上,宋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宋英宗治平(1064-1067年)时,年收入为63万贯,宋高宗绍兴(1131——1161年)初,年收入增至200万贯,占当时全部收入的1/20。宋代及其以后,海路已经取代陆路而成为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海外贸易的进口货物以香料、药材为大宗,出口货物以瓷器、丝织品为主,这条海上通道可称为“陶瓷之路”。

——摘编自王嘉《两宋海外贸易发展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经历了一个曲折向上的发展过程。1950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11.3亿美元,1978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206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外贸发展速度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经贸关系和经济合作全面发展。2018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达到4.62万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一位,比1978年增长223倍,年均增长14.5%,比1950年增长4091倍,年均增长13.0%。

——摘编自彭波(新中国对外贸易发展70年:历程、成就、贡献与经验》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对外贸易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的原因。
2022-02-15更新 | 2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学界关于“唐宋变革说”部分观点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中国。……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钱穆《理学与艺术》
中国中世和近世的大转变出现在唐宋之际。……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宫崎市定《东洋的近世》

根据材料,围绕“唐宋变革”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2021-04-24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届高三第三次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汴京和南宋临安,既是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中心,又是全国性的商业经济中心。像汴京“八荒争凑,万国成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当时汴京城里有不少大型定期交易场所,.而临安城中的行业组织就有414个,这些行业或相对集中在一定区域,或分布在各个街市。宋代以前,太湖流域的县城大多只是小规模的政治据点,至宋代,它们逐新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经济和社会中心,宋代因工商业发展而出现的地区性经济中心城市更是遍及全国,如京兆(今西安)、西京(今洛阳)、福州、广州等,宋代城市格局由封闭转向开放,经济职能增强,城市经济空前繁荣。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出现主要是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城市最早的手工业是为满足城镇及周边乡村居民日常需要的,如铁器制作、皮革珠制和皮具是其基本行业,城市是农产品与城镇手工业产品相交换的场所,乡村的部分农产品也通过城布运往外地市场,农村居民所需的外地商品,也主要从城市市场上取得。如,瑞士莱因菲尔登城的外来商品中,有来自阿尔萨斯的葡萄酒,萨尔茨堡和洛林的盐,在城市工商亚发展基上形成的商品货币关系,以极强的渗透力,对农村经济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侵蚀和瓦解,引起了农奴制和庄因制的解体和崩溃。同时,还从法律道德、社会意识、大众心态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对乡村施加着深刻影响。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城乡关系的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世纪西欧城市与宋代城市的不同点,并据此分析城市在推动西欧社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0-10-08更新 | 202次组卷 | 7卷引用:专题16世界史(非选择题)-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历史二模试题分项汇编(统编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周礼》等典籍记载,先秦时期王城中的市场为“三时之市”,朝市以商贾之间的货物批发交易为主,大市以前往购物的主要为城市的普通消费者,夕市以参加交易的“贩夫贩妇”为主,他们在王城购买商品,向城外的小集市贩运,是为城市市场向农村市场的辐射。这一时期,凡是商品交易,都要由叫做质人的官员为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以避免纠纷。汉代市官除了过去已有的基本职能外,还负责对市场中营业的商人进行登记,并定期检查度量衡。唐代,市场上出售的器物以及绢布之类,如果粗制滥造,偷工减料,销售者杖六十。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北宋开封城市商人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这就是行会。行会制定行规,承担政府对城市商业管理的部分职能,而政府也由过去全面的直接管理逐渐变为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对城市商业的间接管理。

——摘编自林成西《中国古代城市的商业管理》

材料二   近代早期的英国仍为农业国家,粮食作为最重要的生活资料,自然成为英国商人们囤积的首选商品。为限制和打击商人的这种行为,英国颁布了爱德华六世第5及6年法令第14章规定:“禁止囤积居奇、抢先批购商和居中转售商之法令”。据记载,都铎王朝时期,英国时常出现“农业歉收粮食供不应求粮价上涨”这种恶性循环,1527年,“命令调查委员会成立调查粮食囤积”。为了有效管理商业市场,英国各郡郡守及治安法官将每郡分为若干区域,由各区的要人分别组成陪审团,协调市镇面包商、酿啤酒商及私人购买者所需粮食问题。这种措施有利于维护传统工商业者的道德,在客观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当时乃至后世的英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柴彬《英国近代早期的商业投机及其国家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先秦至北宋城市商业管理方面发生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英国治理商业的原因,并说明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及近代早期英国对商业及商人的管理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2019-05-26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晋冀鲁豫中原名校2019届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汉代以来,在东亚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西太平洋贸易网,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
材料二:东亚经济圈走向鼎盛与成熟,主要表现为对外贸易区域的扩大,经贸活动向域外传播和扩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国际贸易中心。……宋代的造船技术益臻其极。其与指南针技术的应用使中国商船远航于南洋、印度洋、波斯湾和非洲东部海岸。元代对外贸易与交通持续发展,规模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采取了开放的政策,不仅有中国商船抵达亚非数十国家,而且允许大量的外国人进入中国,从事商业贸易活动。
材料三:到19世纪八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彻底解体。据统计,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12.5%。从东亚输出的商品来看,一般以茶叶、瓷器、陶器、古董、药材、香料、书籍等生活消费品为主,西方国家对中国输出的商品一般是工业革命后的商品。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特点。结合材料和宋元时期中国的发展情况,分析古代东亚经济圈形成的主要因素。
(2)材料三反映出近代东亚经济圈的发展状况是什么?结合材料和19世纪中国的变化分析其原因。
(3)结合以上材料和世界发展的趋势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中的任三个角度分析当前东亚经济圈复兴的有利与不利条件。
2010-05-31更新 | 5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华南师大附中高三综合测试文综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