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3831349年间,瘟疫以惊人的速度扩散到整个欧洲。在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无法被确知的:但我们知道,欧洲损失了大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在部分人口密集的域镇,死亡率甚至超过了50%、此外,修道院也是重突区之一,大堂国照顾垂死的人而染病身亡。

——摘自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二   年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13001500


——摘自朱迪斯·M   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第10版)

材料三   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

中国西安、洛阳
公元前202220罗马
6世纪以后中国
13世纪以后逐渐向西方转移
18世纪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大饥荒、大癌疫给中世纪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三,从经济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说明13-18世纪“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
2020·北京·高考真题
真题 名校
2 . “十三行”

材料一 1685年,清廷始开海禁。次年,仿明末“牙行”(向政府申请外贸特许经营权的贸易组织),开设“洋货行”,与洋商进行贸易。此后洋货行数目不断变化,但在广州俗称“十三行”。十三行的行商须为洋商提供住所,交易完成后,洋商限期离境。1757年,清廷将广州定为唯一的外贸商埠。“豪商大贾,各以其土所宜(当地特产)相贸,得利不赀,故曰金山珠海、天子南库”。

材料二 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凡非开洋行之家,概不许寓歇。其买卖货物,必令行商经手方许交易。”清廷还规定,外国商船到广州后,“进口货物应纳税银,督令受货洋行商人,于夷船回帆时输纳(纳税)。至外洋夷船出口货物应纳税银,洋行保商为夷商代置货物时,随货扣清,先行完纳。”《南京条约》签订后,十三行逐渐衰落。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十三行的兴衰。
2020-10-05更新 | 3225次组卷 | 22卷引用:北京市普通高中2020年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等级考)
3 . 康熙二十三年,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振兴了沿海经济B.保护了民族工业
C.顺应了时代潮流D.妨碍了中外交流
4 .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朝廷下令“敢有私下诸藩互市者,必置之重法”。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开放海禁,准贩东西二洋,朝廷允准。这一变化说明
A.政府适时调整外贸政策B.明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地方官员决定政策调整D.政府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加强对中外贸易的控制和管理,清初设“粤东之澳门,福建之漳州府,浙江之宁波府,江南之云台山”四关,作为对外贸易的港口。康熙五十九年规定,对外贸易由广州的“公行”进行统一管理。一切必须经“公行”,非经“公行”不许私自相接受,民间私售,即违禁例。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下令关闭三关,仅留广州一关通商。

——鄂世镛著《清史简编》

材料二: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三: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渡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四:1750年英国人口有1050万,1850年为2750万,1851年,城市人口占英国总人口的50.2%,首次超过乡村人口。在19世纪上半期的伦敦,人满为患,迁移到城市里的穷人,大多只能靠乞讨为生。许多工人只能住在没有照明和排水设施的地下室,使得传染病很容易扩散。与此相反,英国富人享有市内住宅和乡间宅第,拥有艺术收藏品,能参加被广泛宣扬的娱乐活动和去外国旅行,他们的生活方式几乎是社会底层的群众所不能理解的。

——《世界近现代史》

材料五: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大肆掠夺,大量的贵金属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美洲的白银首先流入西班牙,再从西班牙流向热那亚,最后流向欧洲其他地区。由于白银供给数量的增加,西欧货币充足,从而使金银价格下降,货币贬值,物价上升,投机活跃。

——刘英涛《对中国融入世界几次机遇的思考》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人口众多的经济原因和对中国社会产生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指出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英国人口变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
(4)材料五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引起西欧出现什么现象?这一现象有何重要影响?
6 . 下表是清初顺治末年,政府为防范台湾反清势力而实行迁海(沿海居民内迁)政策后,沿海地区墟市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知,当时“迁海”
地区迁海前迁海后
潮州府澄海县12个6个
高州府吴川县77个61个

A.达到了经济封锁的功效
B.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内迁
C.阻断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D.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7 . 中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外贸体制不断演进。改革开放以后,外贸体制改革成就突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全球化贸易浪潮频频袭来之际,大明王朝的统治者依然沿袭着开国皇帝朱元璋制定的海禁政策,禁止人民私自出海与外国商人贸易。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贸易双方都不遗余力地冲击这条禁令,东南沿海走私贸易非常兴旺。走私与海禁较量的结果,终于使得统治集团明白,时代的潮流不可阻挡,海禁政策已经不合时宜。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上疏,请求朝廷开放海禁,准许人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朝廷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批准了这个建议。在东南沿海的港口,设立海关,向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船征收关税,使得“私贩”转化为“公贩”,走私贸易转化为合法贸易。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材料二:1854年,清政府在上海成立海关税务司,以管理海关行政事务。后来税务司扩大至海关许多通商口岸,因此,又在上海成立了海关总税务司署。自1863年开始,英国人赫德开始长期担任总税务司一职。1865年,总税务司署由上海迁至北京,分管全国30多个海关。

——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史》

材料三:广东、福建在对外贸易活动方面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这两省的产品,除个别商品外,全部由省经营出口,外汇任务包干,自负盈亏。到1987年。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经济特区都有了对外经营的口岸,可以直接开展进出口贸易。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海关税务司署成立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贸体制改革的意义。
8 .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的作者陈旭麓指出“以保守的对策来对付进取的政策,这种中西之间的态势就是鸦片战争后一系列变化的基础和原因……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所处的被动局面,不是开始于鸦片战争,而是从郑和航海(1405~1433年)以来已见端倪了。”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A.郑和航海时期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
B.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对外交流完全停滞
C.政策差异导致了中西历史发展方向的迥异
D.西方进取从根本上加速了明清社会的转型
2019-04-12更新 | 610次组卷 | 52卷引用:2015届安徽黄山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检文综历史试卷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9 . 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B.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市场形成D.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019-12-13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专题02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备战2020年高考精选考点专项突破题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早期(1500~1750年),英国海外贸易由弱到强不断得到发展。16世纪30年代,从诺里奇、布里斯托尔等地出口的呢绒,成功地在欧洲市场与意大利的纺织品竞争。16世纪中后期,低地国家在英国呢绒贸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英国海外贸易的伦敦一安特卫普模式逐渐形成。从1585年到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英国在北美相继建立了6个殖民地,以新英格兰为代表的北方殖民地发展起来的渔业、造船业和运输业,对英国、西印度和北美的三方贸易起到了平衡作用,英国建立了广阔的大西洋商业贸易体系。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对欧洲的进口贸易比重下降到44%,殖民地贸易则在17世纪中期后的一个世纪里增长了近5倍,殖民地开始在英国经济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孙燕《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的兴起》

材料二 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是由当时的政治、经济环境所造成的。顺治十三年(年),清廷颁布禁海令,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确定以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为对外贸易港口。据统计,乾隆十八年(1753年),即使海关收入达95万两,但是与田赋收入相比,无论从商业还是财政需要来说,均对朝廷没有太大的吸引力。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西方殖民者所表现出的海盗侵扰,极大地加剧了清廷对“外夷”的防范心理。18世纪后半叶起,陷入封建统治危机之中的乾隆皇帝,把四口通商改为一口通商的原因之一,就是为了保证“小人不得勾串滋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出台《防夷五事》,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严格意义上的闭关政策就此开始。正如马克思所说:“与外界完全隔绝,这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摘编自王超《清代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

材料三 从新中国对外贸易60多年的发展历程来看,变革与增长是中国对外贸易60年前后一贯的历史实践。2012年.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出口的平均增长仅为1.5%,但中国同期增速接近8%。2008年后,中国商品进口经历了从以工业品为主到农产品和高技术类商品并重的变化,粮食、飞机和汽车的进口分别增加1.18倍、1.8倍和2.95倍。在推行新型城市化过程中,近年来中国进口大豆、玉米等农产品数量均大幅增加,整体粮食进口量占产量比重达14%,相比2008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是对内促进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对外推进经济外交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对未来经济、政治的意义无疑也将是深远的。

——摘编自曹阳《中国对外贸易的新格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早期英国海外贸易所处的历史阶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前期海外贸易政策的演变过程,并分析18世纪后半期清廷海外贸易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的深远影响。
2020-04-26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五岳(湖南、河南、江西)高三3月线上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