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8 道试题
1 . 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决定性因素是
A.重农抑商B.倭患猖獗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D.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至清中叶,朝廷极力控制民间贸易的规模和实力,对于商民出海不但不予鼓励和扶持,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限制,对于东亚海域的庞大市场,始终没有予以应有的重视,不是广开利源大力发展贸易,而是不计经济税收之得失,寓种种限制于对外商品流通之中,中国民间海外贸易势力始终得不到正常的发展,民间海上力量也就难以与有着国家强大支持的西方殖民航海势力相竞争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海洋政策对民间海洋事业的阻碍》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海军近代化改造和近代海军的建设正式提上议程。1880年,清政府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在天津设立海军营务处。到1884年初步建成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然而,在海军建设上,李鸿章等人深信“造船不如买船”,滞缓了本国造船体系的发展,海军无力自行补充。从海军部署情况分析,近代海军部署基本距制造所在地较近,而作为列强侵略重点的区域几乎游离于海防体系之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重“守”轻“攻”,火炮大口径居多,速射炮较少,使得海军装备吨位重、航速慢、灵活性差,同时甲午海战中“避战保船”的战略防守思想最终损失了制海权,消极防御导致了北洋海军的覆灭。

——摘编自王佳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

材料三   当今世界,中国要成为海洋强国,就必须进行范式创新。以往或通过军事、或通过经济等单一领域手段成为海洋强国的范式将难以被继续复制。中国必须同时兼顾海洋控制、海洋复制和海洋治理三大议题,中国的海洋经济活动早已遍布世界大洋各个角落,中国海上力量在应对海盗、跨国犯罪、恐怖主义、海上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胡波《国际海洋政治发展趋势与中国的战略抉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至清中叶中国海洋政策的指导思想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近代海军建设的历史背景并说明其失败的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建设海洋强国的认识。
3 . 起于元朝末年的倭患,到明朝中期时,由于朝廷对日本实行经济封锁,严禁海上贸易,致使民间海上走私猖獗。《明史》记述,沿海地区“小民迫于贪黠,苦于徭役,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从之”。沿海居民堕入倭伍,使倭患更加猖。明廷经过长时间的平倭斗争,以及后来逐渐松弛海禁,东南沿海才趋于稳定。可见,明廷未能短时间内荡平倭寇,主要是因为
A.日本海盗的狡黠和数量众多B.海禁的负面影响和倭寇成分的复杂
C.明朝廷一贯的闭关锁国政策D.明廷的武器以及战术战力不如倭寇
4 . 顺治十三年,清廷正式颁布“禁海令”,定“三藩之乱”即将结束之际,福建总督及江苏、福建、广东巡抚等先后上疏,要求废除海禁,准民出海贸易。这说明
A.海禁政策受到质疑B.明清出现进步思想
C.东南沿海遭到西方侵扰D.清朝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2020-05-06更新 | 529次组卷 | 18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吉林油田第十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ニ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并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停滞,更不是“僵化衰落的封建社会”,反而有多方面、较大的发展,并逐渐形成较高水平的“帝制农商”社会体系。这一社会的基本演进趋势是,发生进一步的变化,但没有西欧那种全面、彻底的改变,与西方有交集,但不同步,仍然在中国传统的轨道上运行。

——摘编自赵轶峰《明清帝制农商社会研究》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明清时期社会发展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赞成、质疑等皆可,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0-04-13更新 | 30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吉林省长春市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7 . 下表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厦门舟山广州澳门
康熙3年——康熙61年2214505
雍正元年——雍正13年10380
乾隆元年——乾隆18年01780
总计23151665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8 . 在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三个海关的对外贸易之前,清朝政府规定的通商口岸有4个,每个口岸每年平均只有1艘西方商船靠岸。只留1个广州口岸时,每年平均靠岸64艘西方商船,是开放4个口岸年代的16倍。由此可知,一口通商
A.不利于中国开展对外交往B.推动了海关管理体制的近代化
C.并没能缓解西方经济侵略D.客观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2020-02-02更新 | 296次组卷 | 4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清政府要求:承办洋商业务的十三行对洋船负全面责任,向洋商推荐买办、通事、银师和仆役;一旦洋商办完商务,必须立即离开广州。材料直接说明清政府
A.放宽对私人贸易的限制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顺应资本主义萌芽需求D.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10 .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A.君主专制B.重农抑商C.闭关锁国D.八股取士
2020-01-20更新 | 288次组卷 | 16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理科)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