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明清时期,朝廷发布的各国使团贸易物品限制令中写道:“凡外国贸易,不许收买史书,黑黄紫皂大花西番莲缎,并一应违禁兵器、焰硝、牛角等物。”“外国贡使归国,伴送人员不许将违禁货物,私自进行贸易。”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A.朝贡贸易受到严格限制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C.外贸税收成为重要财源D.民间贸易受国家限制
2 . 乾隆帝在回复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要求时提到:“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己非一日。……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该回复反映出
A.清朝拒绝与英国通商贸易B.清朝拒绝给予英国优惠待遇
C.清朝对外充满天朝上国心态D.清朝反对另外开特例给英国
3 . 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泰国)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上述情况表明
A.清朝从雍正开始逐步放弃海禁政策
B.清朝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
C.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成为普遍现象
D.雍正时期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4 . 某学者认为,清代朝廷屡施“海禁”,即使允许海外通商,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或是“恩及夷邦”的皇威体现。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的待客上门交换,非官方的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这反映出,清代“海禁”(     
A.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B.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020-07-22更新 | 323次组卷 | 1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
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
D.避免海难发生
2019-01-14更新 | 257次组卷 | 26卷引用:【全国百强校】黑龙江省大庆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大众汽车制造公司的新型车“POLO”,虽然是在沃尔夫斯堡(德国城市)组装的,但是几乎有一半部件来自国外。……单是在德国汽车制造部门中,从1991年到1995年,就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

材料二(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既得利益),……有一个词开始走红:既得利益。……据说这些既得利益现在都需要打破。……(既得利益)指的是病假工资、子女补贴费、对不当解雇的保护、失业救济金、国家创造就业机会、每周5天工作制、每年30天法定休假,……1996年4月出台的政府施政纲领使用了这样的标题:《为了增长和就业》。科尔和他的部长们现在开始剥夺这些既得利益,全面削减各种社会福利和工资。……(这些政策的)核心理论之一是德国的社会福利国家变得愈来愈昂贵了,过多的公民……宁愿领取社会福利而不去工作。

——汉斯—彼得·马丁哈拉尔特·舒曼《全球化陷阱——对民主和福利的进攻》

(l)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请结合明清以来正反两个方面的史实,分析我国加入WTO的历史必然性。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德国总理科尔说“我们太贵了”的原因是什么?其影响如何?为此,当时德国政府打算采取什么措施?

(3)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都出现了反全球化运动,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两类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受的冲击有何不同?

2017-09-01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汉书·地理志》中的记载,汉朝以黄金与西方国家进行商品交流。在汉朝时期,瓷器和丝绸经常被输出国外,其中由于汉朝的桑蚕养殖业和纺织业的发展,丝织品成为了这个时期主要的输出品。在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被阻塞,中原以北的地区经济逐渐衰弱,而岭南各地区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海上运输也逐渐兴盛,宋朝以后,我国通过海运基本形成了丝绸、瓷器、茶叶为主的多元化对外产品出口格局。宋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十分发达,贸易很频繁。但从明中期开始,海上丝绸之路由盛转衰。清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经历了短暂的复兴之后,又不得不面对闭关锁国等政策,在这一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进入了最低谷。这一时期出口的商品主要有茶叶、丝绸、土布和瓷器等,其中茶叶占主导地位。

——张诗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商品交流》

材料二

2013年,中国外交从战略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构想,其中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两个战略设想更是举世瞩目。我国提出构建海陆两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绝不是偶然的。海陆两个丝路的构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恰当的体现形式。

——邢广程《海陆两个丝路:通向世界的战略之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发生是主要变化,并分析上述变化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试分析我国现在倡导建设“一带一路”的有利条件。

9 . 康熙五十六年,清政府下令禁止人民前往南洋贸易。一位学者曾经指出:“沿海居民……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胜任担负重物,以谋得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无所事事。”这位学者认为海禁造成
A.国家海防力量有所增强
B.科技发展逐渐停滞
C.政府无法掌握国际变化
D.人民就业机会缩减
2016-11-27更新 | 262次组卷 | 18卷引用:2015-2016学年黑龙江大庆铁人中学高二下期中历史卷
10 . 清朝前期的海防对象是海盗和海上的异己势力,且推行的是“重防其出”的海防政策,后来海防政策改变为“重防其入”。海防政策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A.海盗和异己势力的消失B.海军力量的增强
C.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生D.西方列强的侵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