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1795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巨大,而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中国消费英国棉纱、棉布的量基本为零的背景是
A.“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保护
B.棉纺织业相当发达
C.经济发展水平高
D.小农经济的抵制
2 . 1757年,清政府规定:一切外国进口货物一律由官方特许的“十三行”承销,内地出口货物也由“十三行”代购,进口货物的价格概由“十三行”决定。这表明清政府的对外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鼓励私人贸易
D.闭关锁国
2019-04-2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省级联考】河北省2014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有学者在研究十六世纪中叶“嘉靖大倭寇”问题时认为:一是倭寇的主体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中小商人阶层;二是倭寇的最高领导是王直,是徽商出身;两者追求的是海上贸易的合法化。材料表明
A.民间贸易损害政府利益
B.商帮力图扩展海外贸易
C.海禁政策加剧倭寇之患
D.官方贸易失去垄断地位
4 . 下列关于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B.是清朝在遭到外来威胁时采取的自我保护政策
C.造成了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
D.促进了国内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商业的发展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明代某士人指出:“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一旦禁止,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万一乘风揭竿,扬帆海外,无从追捕,死党一成,勾连入寇。”这一言论意在说明
A.闽省之民皆以海为生
B.闽省渔业发达的原因
C.沿海贸易网络的形成
D.海禁政策的弊端所在
6 . 有史料记载,在1840年之前,西方人不能带军器进入广州,“夷妇”也不许进去,以防“盘踞之渐”。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
B.禁止发展中外贸易
C.坚持维护国家安全
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易州高陌社,有节妇田催氏,偕媳王氏,青年失偶,……是时,家益困,仅种旗庄数亩,妇姑饮泣,贫不聊生,耕耘灌溉,力作躬亲……夜则茅屋青灯,机杼轧轧,朔风峭寒,十指冻裂,率以为常。每年租入如期纳课,恶衣粗食,有无不行,上慈下孝,一室愉如。

——乾隆《易州志》卷16,《艺文》

材料二   乾隆五十二年,皇帝写了这样一首诗:“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人事天时诚极盛,盈虚默念惧增哉”。

——《乾隆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八、丁未二《上元灯词》

材料三   “据丁云高供:……是乾隆四十四年上与姐夫胡宗义到休宁,合伙租这山场……胡宗义在左祝源等处搭棚开垦,小的在这吕洞汰等处搭棚兴种,两棚相隔二里多远。这冯建周、郑昆山、储玉章、汪南山、陈文翰、冯朝佐、丁添南、郑添光、钱国丰、钱柱丰、纪秀升、何永盛都是小的雇请耕种之人……每人每年工钱四两、六两不等。”

——乾隆四十七年九月二十三日安徽巡抚萨载题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样经济形态?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基本特征。
(2)材料二中涉及的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是什么?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乾隆皇帝作此决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时农业发展的新特点。
(4)根据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和政策,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三的关系。
8 . 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9 . 乾隆皇帝谕令两广总督苏昌:“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通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乃该夷来文内,有与天朝有益之语。该督等不但当行文笼统驳饬,并宜明切晓谕,使知来广贸易实为夷众有益起见,天朝并不籍此些微远物也。”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B.天朝大国心态阻碍中外间贸易交往
C.清初以怀柔之道处理外交关系D.西方强权外交导致清朝统治者不满
10 .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政府向中国商人发海外渡船证明书(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保护中国商人经济安全B.加强外航海管理C.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D.打击海上走私活动
2016-11-27更新 | 86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一中2019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