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23 道试题
1 . 谈及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有学者认为,“海禁一直是明清海洋政策的主要基调,但官方在经略海疆时也出现过退却”。下列各项属于清代官方“退却”表现的是
A.朱元璋屡次宣布“通番禁令”
B.乾隆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
C.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迁海令”
D.雍正时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朝初期开放的对外政策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兼收并蓄”。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还是对外交往等方面,始终贯彻这一“兼收并蓄”的思想,表现出一个强大的并且有着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文明的帝国的胸襟。这不仅给唐王朝本身带来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利益,而且对以后的中国的历朝历代及世界各国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张瑞涛《唐朝初期的对外政策及其影响》

材料二     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清王朝“贵华贱夷”,闭关锁国,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当时,清朝认为中国是优越和强大的,是世界的中心,四周的藩属邻国以至海外列国是落后野蛮的,应该向中国朝拜进贡。自中外通商以后,清统治者视来华的西人为非我族类的野蛮人,认为应严格加以防范。在这种意识支配下,19世纪初的清朝基本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仍留广州一口对外贸易,并不拒绝与各国交往,只是强调对方必须承认中国为天朝上国,追求名义上的藩属朝贡关系,重视名分礼仪等细节。

——据陈小军《简论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及特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初年与清朝前期对外政策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的最大影响。
3 . 如表是明初海禁政策实行的相关史实。这些史实主要反映出
时期史实
明太祖1378年,丞相胡惟庸与宁波卫所指挥使林贤勾结,想借助日本的力量谋权篡国,事情败露后,太祖大怒,下令彻底断绝与日本关系,加强海防,厉行海禁。
建文帝1394年,足利义满统一日本,为了借助明朝势力巩固其地位,决心恢复对明朝的邦交,海禁政策稍有松弛。
明成祖朱棣为了消除其用不当手段夺取地位的不良影响,使万国来朝,继位不久后,就改变了太祖的对外政策,积极发展与海外诸国的关系。
明英宗在中日正常的朝贡贸易中,倭寇冒充使节,劫掠明朝沿海郡县,中国军民被杀戮,遂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严厉的海禁政策。
A.海禁政策的实行有其合理性B.国内时局的变化影响外交
C.海禁政策在明朝时断时续D.明朝处在世界贸易的中心
2022-05-23更新 | 391次组卷 | 3卷引用:内蒙古呼伦贝尔满洲里市2022届高三三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洪武四年,朱元璋对最高军事长官大都督府臣进行训诫:近闻福建兴化卫指挥李兴李春私遣人出海行贾,则滨海军卫岂无知彼所为者乎?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尔其遣人谕之,有犯者论如律。这一训诫旨在
A.整肃吏治腐败B.推行朝贡贸易C.实行重典治国D.严禁私人出海
2022-05-19更新 | 352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睢宁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第五次模拟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嘉庆时期,政府规定行商之间,联保具结,彼此必须为对方承担相应担保责任,同时,还要求沿海各地方政府必须对拖欠外商债务的中国商人予以重罚,“拖欠夷债者,以示重法,所以示调剂之平”。清政府这些举措意在(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保障外商政治权益C.维护对外贸易秩序D.完善沿海经济立法
6 .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在给闽浙总督的上谕里写道:“浙省宁波虽有海关,与广省迥异。且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若不立法杜绝,恐将来到浙者众,宁波又成一洋船市集之所,内地海疆紧要。”这份上谕说明当时
A.粤海关一口贸易体制已确立B.宁波成为重要通商口岸
C.对外贸易以政权安全为前提D.天朝上国观念遭到冲击
2022-05-18更新 | 372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Z20名校联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与国外的商贸往来历史悠久。实行开放政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开放则发展,封闭则落后。

材料一   对外开放是使唐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重要积极因素。唐朝的对外开放繁荣,除中外使节的往返,还有商旅流动、僧侣请益、留学生互派等形式。唐廷不仅采取了诸如任其往来贸易、开放官学等种种优惠措施,将大批商人、学者等吸引进来,还营造出宽松的环境使他们的才智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便于商品外销,手工业者专门制作具有外域文化特征的产品。唐太宗处理当时国际关系的宗旨是“德泽布”,即“天下和为一家”“中国贵尚礼义,不灭人国”。在此精神的指导下,唐朝与周边国家和平交往,“蕃汉非常快活,甲兵休息,互市交通……彼此丰足,皆有便宜”。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摘编自周尚兵《唐代对外开放的特征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政府改变“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的诏令,开放福建漳州府月港(今福建海澄),设立督饷馆,负责管理私人海外贸易并征税。……“盖富家以财,贫家以躯,输中华之产,驰异域之邦,易其方物,利可十倍。”而月港“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其殆天子之南库也”……到明朝灭亡前的七十多年里,世界白银的三分之一都流入了中国,世界三分之二的贸易和中国有关。

——摘编自《月港:大明天子的经济改革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外开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567年前后明朝对外政策的变化, 并分析隆庆开关后中国出现贸易顺差的原因。
2022-05-0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潮州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如表为明代不同时期法律、法规对违禁下海囚犯处罚的规定。这从侧面反映了嘉靖时期
处罚缘由明太祖(大明律》《嘉靖问刑条律》
携带一般违禁物品下海杖一百发边卫充军
携带重要违禁物品下海纹刑斩刑,并枭首示众
官吏通同犯罪除死罪外,罪止杖一百,不连累子孙除死罪外,发边卫永远充军,并且取消子孙永袭的权利
A.社会矛盾逐步缓和B.倭寇侵略危机已被消除
C.对外政策更加保守D.民本思想受到政府重视
9 . 针对臣下与缅甸往来文书中有劝缅甸“归汉”的措词,乾隆帝指出:

传谕外夷立言亦自有体,乃其中有数应“归汉”一语,实属舛谬。夫对远人颂述朝廷,或称“天朝”,或称“中国”,乃一定之理。况我国家中外一统,即蛮荒亦无不知大清声教,何忽撰此“归汉”不经之语,妾行宣示,悖诞已极。


这一言论体现了(       
A.大一统国家认同意识B.对外政策的开明开放
C.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D.中缅关系的平等融洽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683年,清政府以统一台湾为由,对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作出了重大调整:首先,1684年,临近海洋的各个省份纷纷打开海禁,设立了四处海关部门。康熙曾多次颁发圣旨,下令各个关口减少免除外国商船的部分关税,统一各个关口的关税税率和计算税收的规则,外国船只只需要在任意一个关口交税即可,以此刺激外国商品进入我国。

康熙曾多次颁发圣旨,减免外国商船的关税。比如:在1684年就规定,收取关税三成;1685年,在原来三成的基础上再减了二分。除此之外,康熙在船钞(海关税的一种,又称“吨税”)上也给了外国商人非常大的优待,征收外国商人的船钞标准,比本国商人的标准低得多。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730年。

——摘编自《清史编年·康熙朝》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83—1685年康熙帝外贸政策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康熙帝1683—1685年颁布外贸政策的积极影响。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