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   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马自强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三家联姻为亲戚……增强了其商业竞争实力。……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晋商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三   1500~1800年的三百年间,地方志资料显示这是一段市镇稳定成长时期,尤其在正德、万历年间以迄清代乾隆时代,市镇的数量平均增加一二倍以上,而且有许多市镇达到空前的繁荣。

——──刘石吉《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

材料四   清雍正帝说:“农为天下之本,而工商皆其末也……惟平日留心劝导,使民知本业为贵。”

——──引自《苏州府风俗考》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该模式具有怎样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与其相对应的基本土地制度。
(2)据材料二、三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推行的主要经济政策。你是如何看待清朝实施的这些经济政策的?

2 . 材料一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其特点是什么?

材料二、、嘉靖以后,苏州堪称天下第一雄郡。在周围长达40里的城区内,东部是以手工业生产为主的手工业区,西部是以商业为主的商贸区。在东区,“半城大约机户所居”,这里“比屋皆工织作”,“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构成了一个丝织商品生产的新天地。

(2)材料二中的“新天地”是指什么?依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朝中后期苏州出现这种“新天地”的原因。

材料三:

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

——宋王安石《商感》

(3)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归纳为三点)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

材料四::“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五:“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者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汉书.食货志

(4)从材料四到材料五反映了土地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生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六:因清政府担心“洋船至宁波甚多,将来番船云集,留住日久,将又成粤省之澳门矣”。故于乾隆二十二年下令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贸易。乾隆五十七年,英国派使团来中国,要求建立“充分的外交关系”。英使所提出的要求,遭到拒绝。乾隆帝在给英王的敕谕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5)材料说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上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归纳为三点)

2017-04-14更新 | 1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2017学年天津市静海县第一中学高一3月学生学业能力调研历史(文)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对外关系大都通过海路。宋代发展海外关系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贸易。宋初期,宋太宗派遣宦官八人,分四路“往海南诸蕃国,勾招进奉”。宋代在京城设置“権署”,作为中央管理对外贸易机构,并在广州、明州(宁波)杭州、泉州等港口均设置市舶司,以“掌蕃货海舶征権贸易之事”。北宋仁宗时期,市舶收入已达五万贯,英宗时更增至六十三万贯。1146年,南宋高宗在谕旨中强调:“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

——编自何茂春《中国外交通史》

材料二 1757年,乾隆帝获悉英国商船近年来纷纷舍弃广州,前往浙江贸易,派遣浙江巡抚杨廷璋查办。之后浙总督杨应瑶奏称:“粤省现有洋行二十六家,遇有番人贸易,无不力图招致,办理维谨,并无嫌隙。惟番商希图避重就轻,收泊宁波,就近贸易,便益良多。若不设法限制,势必渐皆舍粤赴浙。再四筹度,不便听其两者贸易。”帝深以为然。12月20日,乾隆正式降旨定广州单口通商,称:“制后口岸定于广东,不得再赴省。此于粵民生计,并赣、留等关均有裨益。而浙省海防亦得肃清。“广州单口通商直至道光二十二年《南京条约》签订才告结束。

——摘编自李文海主编《清史编年》

材料三 近代以来,通商口岸的作用和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利害参半”。伍廷芳等诸多清朝官员认为,对外开埠通商“利多害少”,主张自开商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危局,推动了清王朝自开商埠的实施。清末新政时期,自开商埠为数更多,先后开放岳州、秦皇岛、济南等地。1905年,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为了抵御沙俄侵略,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全面开放东北。自开商埠中的各方面主权完全属于中国,更不准在此设立租界。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四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展现大国担当,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促进了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摘自《习近平在博鉴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宋、清两代海上对外贸易政策差异的原因。
2020-07-23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世纪的中西方贸易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763年新兴的西方世界(→为欧洲商队的路线)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依据材料一对比18世纪中西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二   1820—1840年世界工业生产年增长率和世界贸易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1%;1840—1860年,分别为3.5%和4.8%;1860—1870年,分别为2.9%和5.53%。……19世纪中期机器纺织品……成为19世纪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工业制成品。殖民地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中,棉花、生丝、矿产原料逐步取代了茶叶、香料等生活用品的出口。……1800年,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在世界贸易中占有的比例分别为33%、9%、10%、5%。


(2)依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中期前后国际贸易呈现哪些特征?概括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
2020-03-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3月在线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氏集团不遗余力地派出使节,实施了积进取的“锐意通四夷”政策,向各国宣传明王朝“远途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宣德八年,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刚刚返航,宣宗即下今:“近岁官民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引诱为寇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沿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货之半,知而不告者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整理自《从郑和下西洋看明代初期的对外开放》等

材料二   中世纪商业公司的活动具有十分浓厚的行会传统以及城市平均主义的限定,航路开辟后建立的商业公司都和本国政府有着密切联系,他们从专制王权那里取得特权和补助,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他们的目标是侵占世界领土、建立殖民制度,奴役殖民地人民,与其他国家商人集团在国际贸易中进行竞争,获得乃至世界性垄断市场。新航路开辟后,西欧一些专制王权从增加国库财源和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出发纷纷推行重商主义。这对本国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起了一定的保护作用。

——摘编自刘凤茹《新航路开辟对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中西方对外经济活动的变化,并分析该变化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经济政策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6 . 近代以来,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在不断变化,走向世界,复兴中华是几代中国人的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乾隆皇帝致英王信:“咨尔国王(指英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天朝抚有四海……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摘自《清实录》

材料二   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

——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共产主义之为物,在今日全世界上已成为无产阶级全体的救时良方。……我们不宜人云亦云,误认中国尚须守着那机械式的变化,尽量接收那流毒西方未已的资本主义。赶机会,图改良,在欧美已暴露了他的无能,我们也不必来走这条死路。”

——周恩来《共产主义与中国》(1922年8月)


(1)概括材料一中乾隆帝的“世界观”。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说明20世纪20年代初先进中国人的世界观发生了怎样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中国历史进程带来怎样的影响?综上分析中国人“世界观”的转变轨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