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11 道试题
1 . 下面为东印度公司英国船只对华贸易表(1664-1753年)(单位:只)据此可知,当时(     
A.广州的对外贸易规范有序B.政府外贸政策趋于保守
C.“一口通商”逐渐形成D.雍正年间海患问题突出
2021-11-14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湖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材料   汉武帝时开通的西北丝绸之路,是中国对外贸易兴起的重要标志。汉朝时,中国对外贸易以陆道为主,兼行海道。除西北丝绸之路外,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北丝绸之路。此外,两汉时,与中国开展国际贸易业务的国家有五十多个;国际贸易足迹远达安息、罗马等国家。唐朝始设市舶使,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最早出现在海上贸易频繁的广州。宋初设市舶司时,明确规定出海商舶须申领“公凭”,上报引目,这引目相当于今天的进出口货物报税清单。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逐渐萎缩。

---倪方六《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以前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2021-11-14更新 | 136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华大星晖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古代中国的边疆管理历代王朝大都致力于我国疆域的开拓与维护。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由东北至西南沿海疆设置了十六个郡。为了防止关东六国的复燃,秦始皇剪灭六国之后,数次东巡海疆,公元前212年,立石于朐界(今江苏连云港市),把这里看作秦的东大门。

西汉时,临海的刺史部有5个,临海的郡多达21个。包括番禺(今广州),东冶(今福州),钱塘(今杭州)临淄等。汉武帝也多次巡狩海疆。

——摘自安京《秦汉时期海疆的经略》

材料二   明建国后,封锁海疆,“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朝贡贸易是朝贡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与明朝廷有朝贡关系的国家,允许前来通海互市,双方以“贡”与“赐”的关系交换物品,明政府特设市舶提举司负责接待和处理具体的贡市事务。从1368年开始,明朝在广东、福建、浙江、南直隶、山东、辽东建立军事防御机构——卫所……1553年开始,戚继光等名将在山东、浙江和福建沿海展开了长期的抗倭斗争。

——摘自李国强、刘俊珂《挑战与变调——明代海疆政策探论》


(1)指出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维护海疆的举措,并概括其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明朝的海疆政策。
2021-11-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4 . 广彩瓷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形成发展于康乾时期。据记载,广东商人“于景德镇烧造白器,运至粤垣,另雇工匠,依照西洋画法,加以彩绘,于珠江南岸之河南开炉烘染,制成彩瓷,然后售之西商”。广彩瓷的产销,反映出当时
①制瓷工艺进入彩瓷时代   ②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
③外贸政策影响生产经营   ④商业资本参与手工生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21-11-13更新 | 121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永乐皇帝时规定日本可以在宁波贸易,日本商人须持明朝所发“勘合”,这是明朝中日贸易的制度基础;隆庆初年(隆庆元年1567年)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上奏“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这一举措
A.瓦解了朝贡体系B.引发了“倭患”猖獗
C.有利于白银流入D.摒弃了“祖宗之法”
6 . 明代官员张邦奇在《西亭饯别诗序》中提及,“禁令之下,每岁孟夏以后,漳州大舶数百艘,乘风挂帆,蔽大洋而下……闽人与‘蕃舶夷商’贸贩商物,往来络绎于海上”。由此可见
A.海禁并未影响中国的对外贸易B.区域长途贩运使海禁政策瓦解
C.海禁政策出现上下相背离现象D.明代政府彻底放弃海禁政策
7 . 雍正年间,朝廷颁旨同意两广总督严禁海运的奏请。海运贩茶至暹罗的福州民间商人立即向闽海关衙门呈明其利益诉求,表示不愿封海。朝廷认为“暹罗(泰国)等国入贡有年……骤见禁止,势必心生疑惧”,如果停止海运,“无业穷民,转致无从约束”,裁定“仿照旧例,准其装运出洋”。上述情况表明
A.清朝从雍正开始逐步放弃海禁政策
B.清朝曾经短暂地实行所谓对外开放
C.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成为普遍现象
D.雍正时期限制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明与交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经历了开启、繁荣和萎缩的过程,其中汉唐、宋元和明清三个阶段的对外交往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材料一



(1)依照示例回答问题,填在相应的序号上。

材料二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向东南转移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达到空前繁盛。政府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卖外商货物。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当时进出口货物达400种。

——崔瑞德、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史》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空前繁盛的原因。

材料三   明清时期对外国策的变化,以及东西方传统商路的改道,古老的丝绸之路遭到遗弃,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从1415世纪开始,欧洲人另辟的新商路使中国在古代世界的主流地位被取代,崭新的欧洲资本主义文明通过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积极的对外扩张,积累了大量资金,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崔瑞德、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国史》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并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2021-11-0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明清之际,明朝与后金作战,清朝与南明作战,郑成功收复台湾,火炮热兵器都起了重要作用。各方都不拒绝向西方学习,只是明朝学习西方相对迟缓,最终在战争中失利。据此可知
A.先进武器决定了战争的胜败B.中国传统科技发展滞后
C.清政府始终坚持向西方学习D.开放成为时代的客观需求
10 . 明中期内阁大臣丘潜认为:“利之所在,民不畏死”“不扰中国之民而得外邦之助,是亦足国用之一端也。”据此,他主张
A.开放海禁B.提高商人地位C.抗击倭寇D.否定农本思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