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代隆庆、万历年间,蒲州张四维家族、王崇古家族,均是大商人家庭……王崇古在河东业盐,张四维父亲是长芦大盐商,累资数十百万,张、王二氏联合,结成盐商团伙,控制了河东、长芦两外盐利,具有一定的垄断性,在亲缘集团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为地缘组织。                                               

——张正明《明清时期的山西盐商》


材料二:(清前期)苏州机户大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1/3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现象。
(2) 材料中的“时势”指当时世界的潮流是什么? “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实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与材料二的新现象有何联系?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商业性农业、民营手工业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比例增大,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城市商业特别是集镇商业繁荣昌盛,国内外市场尤其是区域市场之间联系增强,以及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商品经济获得较快的发展。商业经营主体除了以经商为主业的职业商人外,已扩展至农民、城镇市民、个体手工业者、官吏、皇室、士绅、僧道以及浮游流亡诸阶层。

——摘编自张熙惟《宋代: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

材料二   朱元璋认为只有“重农”才能“富民”,而要“重农”必须“抑商”,让主要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一般农民不能脱离本身的户籍去经商,而商人也只能在本地经营,想去外地,手续十分繁杂。朝廷还强化了专卖制度,规定对盐、茶由国家垄断经营,盐商、茶商必须取得“盐引”“茶引”等专卖许可证才能经营,否则构成私盐罪、私茶罪,处罚手段极为严厉。明朝不仅对生活必需品专卖,对金、银、铜、锡、硝、硫磺等重要物资也全部实行专卖。明朝还实行“海禁”,商人和百姓不得从事对外贸易。这项政策被朱元璋的继任者多次加以强调,成为明中期以前最重要的政策之一。

——摘编自陈忠海《明初经济政策为何走“回头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代相比,明朝经济呈现出的不同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图中的方框表示哪个中原政权?根据所学知识,概括该政权在处理边疆民族关系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指出这个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主要趋势及该发展趋势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康熙二十三年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海关。乾隆二十二年起清廷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

——《中国经济通史•清代经济卷》


(2)材料二反映了清朝前期对外经济政策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4 . 图1、图2、图3分别是汉代、宋代、明代的丝绸之路示意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图1丝绸之路形成的背景。
(2)从图1到图2,“丝绸之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图3中“海上丝绸之路”盛极一时,但很快归于沉寂。对其原因进行简要解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欧洲的朗姆酒、布匹、枪炮及其他金属品被运到非洲,非洲的奴隶被运到美洲,美洲的蔗糖、烟草和金银被运到欧洲。……16、17和18世纪,亚洲仍然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地用金银去支付他所需要的亚洲产品(丝绸、茶叶、香料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世界通史》

材料二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以替乾隆祝寿为名,向清政府提出派使臣常驻北京,开放宁波、舟山群岛、天津为贸易口岸,遭到拒绝……并带来了大批科学仪器作为礼物,希望以此引起清朝的重视。但清政府却将这些先进的科技成就一概视为“奇技淫巧”,并认为“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欧洲对外贸易状况。
(2)结合英国的国情分析马戛尔尼出使中国的背景。马戛尔尼的遭遇映射了当时中国怎样的社会现状?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
6 . 中国古代曾以农耕经济为基础、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明清以来,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中国却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阅读下列史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
时期内容备注
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
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魏晋南北朝翻车
《齐民要术》
隋唐筒车、曲辕犁
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
《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
《十二气历》
明清《农政全书》

(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   世界著名经济史学家贡德·弗兰克认为:“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中国无疑是世界上经济最先进的地区。自11世纪和12世纪的宋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等方面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代经济在“工业化、商业化、货币化”方面超越前代乃至世界的地方。
材料三   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论明清的金融机构》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中国的金融创新为什么“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2018-06-02更新 | 13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泰安第十九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综合模拟一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最早记录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朝贡贸易和民间贸易分归大鸿胪和少府管理。唐玄宗开元年间,在广州设置市舶使,多由皇帝的心腹宦官担任。其首要职责是向宫廷进献海外珍品,兼管海外贸易。宋朝在广州设市舶司,这是中国第一个专管对外贸易的官方机构,负责征收舶税,“以助国用”。市舶司最多时有10个,主要设在沿海地区。南宋高宗绍兴末年,泉州、广州和两浙路市舶司年入达200万缗,约占当时国家货币岁入总数的1/5。明朝承袭前代,在主要港口城市设市舶司,以适应海外诸国朝贡的需要,且终明之世,罢置无常。康熙年间,清朝撤市舶司,设江、浙、闽、粤四海关。1757年,除粤海关外,其余三大海关被关闭。

——据傅宗文《中国古代海外贸易的管理传统与早期海关》整理

材料二在中华民国时期,经过1924——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和群众性的关税自主运动,国民党政府与列强协商,于1929——1934年四次修订税则,进口货的平均实征税率才逐渐提高到27%左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华商国际贸易业日兴,分享部分利益,但未能改变洋行垄断的局面。1936年,国民党政府应外国政府要求,管制锑、钨等战备物资作为偿还外债之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易货偿债范围扩大,国民党政府管制了所有重要出口物资,出口贸易遂大部转入官僚资本之手。旋因东北市场被日本占领,以及30年代初的经济危机,贸易额锐减,到1936年仅有10.5亿余海关两。

——摘编自陈晋文《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代海外贸易管理机构发展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有清一代,贸易受到政治的影响。官僚政府和外国商人以官商为媒介进行贸易,它既满足了商人的经济发展要求,也保障了官僚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该贸易制度下,官府不再直接经营或主持外贸,所有贸易经营都由十三行商人负责。中央政府通过让渡对外贸易权力,换取官商的责任:贸易税收,商船进出口的管理与服务,参与管理外贸,管束外商与外国船员,贯彻政府的有关政策法令,办理中外交涉。伴随贸易规模不断增大,英商试图摆脱清政府“以官治商,以商治夷”的贸易困境,但清政府决定广州一口通商,乾隆新设立公行,专门负责与西洋诸国的对外贸易。广东十三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摘编自隋福民《清代‘广州十三行’贸易制度演化》


材料二 鸦片战争前,买办负责外商或外国商行内部经济和日常生活的事务,而且是由中国官方指定,受广州行商管束。鸦片战争后,由于广州行商制度被废除,外商可以自由地选择代理人,买办的性质也随之发生根本变化,变成了由外商或洋行控制的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效劳的附庸。这些买办起初都是临时雇佣的,后来由于外国洋行增设、交易增多并且存在业务关系,逐渐形成固定代理人。洋行借助买办的势力,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实际上是与在中国的洋行的贸易……买办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一些买办脱离洋行独立经营,使买办资本成为民族资本。他们身上这一特点给中国发展带来些许希望。

——摘编自廖良辉《晚清对外贸易研究》


(1)据材料一,概括广东“十三行”的主要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贸易制度所体现的时代特征。
(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买办”社会属性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买办”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中所发挥的作用。
2018-02-28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印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要把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以促进海洋经济的永续发展。历史上中外政府有关海洋的政策有着明显的不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纪》卷十二

材料二航海乃是谋求本共和国福利与安全最重要手段……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及从此以后……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人的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有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得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如违反本条例,其全部进口货物,应予没收,运载该项货物或商品入口的船舶……亦应一并没收。

——《航海条例》(1651年10月)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17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政策。

(2)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两种政策出台的直接原因。

(3)分析两种政策对两国历史产生的不同影响。

10 . 古今中外,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相互影响,关系密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见图

(1)材料一中体现的两种政治体制各是什么?请写出这两种政治体制的经济根源。
材料二 明宪宗(1464一,1487年)时,国家的经济无法再支持郑和下西洋这样的厚往薄来,而且沿海倭寇作乱,所以再次捡起祖制,实施海禁。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这时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2)材料二中“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对自身的影响。
材料三 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是欧洲获得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霸权的时期,之所以如此,因为三大革命(包括科学革命)给了欧洲以不可阻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3)从1763至1914年的一个半世纪,除科学革命外还有哪些因素“给了欧洲扩张不可阻
挡的推动力和力量”?
材料四

(4)根据材料说明战后欧洲和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及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影响。你如何认识经济发展与政治建设的相互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