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力量来源》

时期国家主要力量来源
16世纪西班牙黄金、殖民贸易、雇佣军、王朝来源
17世纪荷兰贸易、资本市场、海军
18世纪法国人口、农业、公共管理、军队、文化
19世纪英国工业、政治凝聚力、金融与信贷、海军、自由主义规范、岛国位置〈易
于防卫)

——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一 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

材料二 世界制造业产量的相对份额(17501900年)


——资料来源: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按照力量来源对上述强国进行分类并说明理由。简要分析18世纪法国的文化如何成为力量来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工业迅速崛起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分析明清以来(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日益衰退的原因。
2022-03-15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3月份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2 . 城市变迁是商业经济发展的缩影。唐宋之际,城市格局发生了许多变化。至明清,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然而在多重因素影响下,古老的中国无奈地错失了迈向近代化的重要机遇,也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于两市中央设立市署、平准署。两署的主要职能是管理市场,诸如定时交易,“凡市,日中击鼓三百以会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而散”。规定市场,安排行业区范,使之遵守市场制度。

——摘编自宋英《唐长安城的工商业市场》

“诸门桥市井已开.酒店多点灯烛沽卖,每分不过二十文,并粥饭点心。亦间或有卖洗面水(洗脸水),煎点汤茶药者,直至天明.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经济有哪些变化?

材料二 唐宋以来,商业发达,地区往来较多,交易数额越来越大,需要大量轻便的货币。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公斤,买一匹布值两万铁钱,约重五百斤,要用车载。北宋初,四川专用铁钱,故纸币首创于四川绝非偶然,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北宋开国(960年)后,四川初由商人出具“收据”形式的褚券,券上无交子字样,票面金额是临时填写的,分散发行,式样不统一。呈现出自由发行的特征。

太宗初年,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建立交子铺,发行交子,在各地设分铺,一律使用铜版印刷。呈现出联合特征。

遇有富商经营不善,资金不足,不能兑现,引起争讼,由政府出面干涉。至仁宗(1023年),设益州交子务,发行官交子。官办交子的形制、版面图案精美,三色套印,在世界印刷史上、版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千家驹郭彦岗《中国货币史纲要》


(2)依据材料二,回答北宋货币出现了怎样的变化?概括“交子”形成过程。指出“交子”发展的根本原因。

材料三 历史的转折时刻出现在1492年.明廷下令“闭关锁国”,沿海人民从此不得与来华的番船发生任何交通、贸易行为。第二年,明廷敕谕今后百姓的商货下海,即以“私通外国”治罪。

铁桶阵(对外)和散沙术(对内)是明清治国者的两大法宝.要把天下打成散沙,在经济上,最好的模式就是男耕女织.在14世纪的中国江南乡村,每个农家都有织机一部,耕作之余,无论妇孺老小都从事纺织,全家动手,机声不休,通宵达旦。

——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这个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状况,严格地说是一小撮鞑靼人对亿万汉人的专制统治.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成为半野蛮人。

——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商业受阻的主要原因。

3 . 世界发展的历史是一部联系不断加强的历史,中国自古以来的发展也与世界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汉武帝以后,还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后直到非洲东海岸。这条海路从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它的开通和发展,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由于宋明之间中国白银需求增长一直快于供给增长,明代白银购买力相当于宋、元时期的两倍。而美、欧正处于“价格革命”时期,导致中国商品以白银为计量单位所表示的相对价格极为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价格优势。有些外国学者则估计美洲白银总产量的1/3-1/2都流入了中国。

——摘编自《剑桥中国明代史》

材料三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一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缡之路”。

——节远自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携手建设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

(1)根据材料一回答,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对中国而言是一条怎样的“海路”?结合史实说明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后期到宋朝形成高度繁荣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海外贸易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提出的时代背景。并谈谈你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认识。

2018-03-06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3月高考复习质量监测卷(六)文综-历史试题
4 . 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会贯通。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荒诞奇迹”;已经去世了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在这年去世的的名将戚继光。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在内地已成功定居了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2018-02-16更新 | 63次组卷 | 4卷引用:云南省大姚新街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天朝尊严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体制。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从这里派生出的一种特产。在那个时代,政府不会让对外贸易脱出统制,但为了天朝的体面,政府的官员又不能与夷商往来交际。这种矛盾,不能不借助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办法来解决。十三行的总商和行商们在贸易上是中外商人之间的中介;在外交上又是中国国和夷商之间的中介,他们是外国人的贸易对手,又是外国人在华期间的保人和管制人。一身兼二任成为一种亦官亦商的东西。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遮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最初在马来群岛一带进行香料贸易,后来经英国政府特许,在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从事垄断贸易和殖民掠夺活动。该公司在印度拥有军队,并通过战争排挤了法国和荷兰在印度的势力。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主要通过该公司进行。该公司在印度设有武装保护的商馆和货钱,垄断印度香料、棉织品和丝织品对欧洲的出口贸易。该公司在印度以武力侵占大量土地,种植鸦片等。该公司还长期垄断英国对华贸遏,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从中攫取巨额财富。1858年,东印度公司被英国政府正式取消,英国政府开始直接统治印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辞典》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广州十三行、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广州十三行东印度公司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太祖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海盗勾结,颁布了不准民间私自出海到国外定居或经商的禁令。由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沿海居民大量失业,有的开展武装走私,加入“倭寇”队伍。隆庆帝即位时,沿海较大规模的倭寇已基本肃清。1567年,隆庆帝采纳福建巡抚涂泽民的建议,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此后,进出口税制逐步完备,由抽实物税改为抽银。原来的民间走私转变为合法的对外贸易。从1567年到1644年,海外流入大明国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

——摘编自王裕巽《明代白银国内开采与国外流入数额试考》

材料二鸦片战争前,中国享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海关征收货税与船钞两项正税。额定正税之外,还有缴送、归公、行用等附加征课。1842年,《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1843年,双方确定《海关税则》,为了征收方便,列入税则的商品基本采用从量税率。

1843年前后中国进口税率比较表

项目1843年前税率(银两)1843年后税率
(银两)
正税实征
棉花(每担)0.2981.7400.400
布(每匹)0.0690.3730.100
白布(每匹)0.2850.7020.150
棉纱(每担)0.4832.4061.000
双幅细布(每丈)0.7121.2420.150

——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隆庆开关”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进口税率的变化,并加以简要评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藩志》卷上列举了15处(涉及数十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商人前往贸易时所贩售商品,瓷器所有15处皆有销售,丝织品为12处,仅居其后,其次是金、酒、银、铁、米、糖、漆器,香药商品除檀香为3处外,都为1—2处。宋朝允许本国商人出海贸易,包恢在《敝帚稿略》卷一中称:“贩海之商无非豪富之民,江淮闽浙处处有之。”宋代早期中国帆船更喜欢在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商人交易,后期中国船也乐意到印度的港口与阿拉伯人交易。13世纪及此前很长时期,阿拉伯海、印度洋和南中国海已形成三个有连锁关系的海上贸易圈(同时也是地理区域和文化区域),在这个贸易体系中,南海地区是最重要的中心,其中的中国是推动贸易发展最主要的力量,东南亚是联系这一区域贸易的最重要枢纽,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一贸易体系为南海贸易体系。

——摘编自黄纯艳《论宋代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

材料二   据统计,在1721年至1740年,英国人用来购买中国货物的货款,94.9%是以金银币偿付冲抵,真正以货易货的份额很小。入华白银的最大来源地是美洲,秘鲁和墨西哥两地的银产量在16世纪时占世界产银总量的73%,17世纪占87.1%,18世纪占89.5%。到18世纪末,长期的过度开采使美洲银矿日渐枯竭。1831年英国东印度公司驻华委员会发现:“广州银元奇缺,这是近几年来从中国运出白银而又没有相应银元流入这个国家的必然结果……”因为拿不出较多白银来和中国进行交换,到19世纪20年代,几乎所有先前与中国有传统贸易的欧洲大陆国家(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普鲁士、瑞士、瑞典等)都淡出了中国市场。

——摘编自郭卫东《印度棉花:鸦片战争之前外域原料的规模化入华》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南海贸易体系”的形成原因和特征。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8世纪末19世纪初“南海贸易体系”的发展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