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观察下图,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一说明唐朝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归纳上述特征产生的主要影响。
(2)图二反映了清朝面临怎样的周边形势?分析导致这种形势形成的主要原因。清朝政府应对这种形势采取的“闭关锁国”政策是否有效?为什么?
(3)从图一到图二,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哪些趋势?
2014-10-29更新 | 20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河北保定市高阳中学高三上期第七次周练历史试卷
2 . 乾隆称;“关口征纳米税,虽每石所收无几,商人藉口额课,势必高抬价值。是取之商者仍出之民也。……每遇1地方歉收“…-关口商贩米船,概给票放行,免其上课,皆以为民食计也”,“乃数年来,税免而米豆之价不惟不减,且昂贵时或有加”。这段话表明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B.免税的目的是维护封建剥削
C.粮食的商品化趋势增强D.经营粮食的商人并没有受益
2013-12-24更新 | 74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甘肃省武威六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北朝的胡人君主,都有大单于和中国皇帝的双重身份。唐太宗继承了同样的传统,身兼中国大皇帝和草原上天可汗。在“回纥以南,突厥以北”有特辟的交通路线引向长安,号称“参天可汗道”。唐朝周边的许多地区实际上仍由原来地方族群的领袖管理,他们有“大都督”“大都护”这一类的名称,甚至还加上唐室中央政府的官衔。

——摘编自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材料二   1683年台湾郑氏降清,次年七月,康熙帝曾决定废止海禁,开海贸易。……与西方国家的海上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康熙帝又在1716年实行禁海,对海外贸易规定禁条,严加限制。……实行海禁后,海上一片荒凉。……“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今禁南海,百害无利,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蔡美彪等著《中国通史》

材料三   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

——鲁迅《看镜有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朝前期处理民族关系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朝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不利影响?
(3)结合材料三鲁迅的话,说一说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变化和你的认识。
2023-03-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郴州市郴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二)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郑和七下西洋盛况空前,但是他下西洋的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本应存于兵部档案,如今却已荡然无存。据称有大臣因郑和下西洋劳民伤财,国家财政难以负担,生恐皇帝再有此举,故私自藏匿并销毁。郑和之后的明清时期,政府转向放弃领先世界的航海技术,关上了通往海洋的大门,直到四百多年后被西方国家用枪炮强行轰开大门。

材料二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认为海洋经略“实为海疆久远之谋”;魏源不仅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海防思想,而且提出了大力发展工业和航运业推动海洋贸易生产发展,“以商贾为本计”的海洋经略思想……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之间,李鸿章发出了“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的呐喊;张之洞提出了“整顿海军实为经国要图”……辛亥革命爆发后,孙中山指出:“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海军实为富强之基”。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海洋经略主要体现在有限的海洋防卫力量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在经济、政治、法律、军事、科技等广泛的范围内较为全面的经略海洋,先后批准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进行了一系列海洋立法,发布了《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等政府性文件,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解决与周边国家海洋争端的思想,使我国海洋事业获得较快的发展。但是不容否认的是,我国仍然与海洋强国的目标有较大差距。

——摘编自刘中民《国际海洋政治专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基本海洋政策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先进人物的海洋经略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背景。
(3)简要评析材料三中的中国现代海权思想。
5 . 清朝康熙时期允许四口通商,到乾隆时期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并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这种变化反映出清政府(     
A.推行“闭关锁国”政策B.积极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C.提高了官营手工业地位D.改变了“朝贡贸易”体制
6 . 1684年,康熙平定台湾后,即开放海禁。翌年,设立江(上海)浙(宁波),闽(漳州)粤(广州)四处海关。1757年,乾隆实行“独口通商”政策,将国内与西洋各国的贸易集中于粤海关一口。这一变化
A.促使中国朝贡贸易逐渐衰落B.表明中国海权意识不断强化
C.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D.使得中国对外交流完全断绝
7 . 1684年,清廷统一台湾后,指定广州、宁波、漳州、云台山四地为通商口岸,进行中外贸易。1757年,乾隆颁布《防范外夷规条》,关闭了宁波等三口,仅留广州一口对外开放。清廷外贸政策的这一变化
A.阻止了中国白银的大量外流B.推动了中国社会向近代化转型的进程
C.加强了东南沿海地区的海防D.成为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的原因之一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 立南海郡,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以番禺作为郡治。任嚣依山傍水修筑番禺城,史称“任嚣城”。任嚣城是广州最早的城池,位置在古番山和禺山之间。汉高祖三年,赵佗继任嚣为南海郡尉,乘中原战乱,自立为王,“任嚣城”被扩建成周围十里的都城,史称“赵佗城”。东汉,重修赵佗旧城,始称广州。广州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从汉代开始已与海外国家发生贸易。

随着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提高与海外贸易的高度发展,到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大贸易港。以唐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为标志,唐朝进入战乱不息的中后期,特别是吐蕃占据西域,隔断了丝绸之路。北方的战乱使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移向长江流域,东西方交通重心从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广州远洋交通空前频繁,成为东西方海上交通枢纽。北宋时,辽、夏两国阻隔西北,陆地“丝绸之路”继续衰落,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广州成为岭南地区最大的手工业、商业和贸易中心。

材料二 到明清时 期,新兴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把广州作为他们与中国交往、贸易的突破口。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设立四口通商,广州居首,西方殖民者纷纷到广州设立商馆,进行贸易。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王朝关闭江、浙、闽3个通商口岸,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对外贸易和交通空前繁荣,推动了广州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发展。1841年,鸦片战争后,广州城破坏惨重,商业凋零,外贸日减,外贸中心地位日渐衰落,逐渐由上海代替。鸦片战争虽使广州城市受到严重损害,但也导致了沙面租界的形成和西关、河南的发展和建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立后,进入了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计划经济的实行,政治、文化生活的改变,加之当时国际环境的恶劣,广州濒临港澳,地处资本主义包国封锁的前沿。在这一切因素的影响下,使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特殊时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国际形势极有利于广州,广州进入了健康而迅速的发展时期。

——以上材料摘选自陈代光教授的专著《广州城市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古代史上广州城市地位并列举相关史实。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广州城市发展在鸦片战争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建国后广州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前和之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欧洲历史未入海洋时期以前,西方没有一个国家把提倡海外发展当做政府的大事业。西人来中国者多半为个人的好奇心、利禄心所驱使。他们的事业与欧洲国家或民族的国计民生都没有关系。到葡萄牙人发现好望角的时候,欧洲的局势就不同了。这些国家的国王无不以提倡海外发展为政府及民族的大事业。那帮在海外掠财夺的半海盗半官商居然成了民族的英雄。文学家又从而赞扬之。在十六、十七世纪的欧人眼里,国家的富强得靠海外事业的成败。个人冒险而到海外去奋斗的,不但可以发大财,且成为国王的忠臣、民族的志士和上帝的忠实信徒。…… 值得注意的是,当欧洲在赢得对亚洲海上贸易的控制时,中国统治集团正在积极地反对海外事业。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中国人在封建时代是好客和没有民族偏见的,但从十六世纪以后,当中国人在自己的港口遇到暴行与杀戮时,中国人不得不对这一批新来的“不速之客”实行严格的防范和限制,采取必要的自卫措施,如采取封闭除广州外一切港口的严重步骤。

——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对海外贸易态度的变化并简析其变化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海外政策变化的影响及对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0 . 新航路的开辟开启了人类文明以海洋争夺为中心的“海洋时代”,深刻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海洋时代”的来临

材料一   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赤道附近的海水会“沸腾”,南方炎热,生命无法存在。1418年的第一次试航就因为船员对赤道太恐惧而被迫返航。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恐惧慢慢消失,直到1500年人类历史上迎来一个重要转折点。

“海洋时代”下的世界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海洋时代”下的中国

材料三   为什么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期而不是在早100年或1000年时发生?答案在很大程度上可从海外扩张之后欧洲惊人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这一发展是如此的显著,以致现在通常被称为商业革命。商业革命的首要特点在于世界贸易的商品起了变化,16世纪以前,最重要的项目是东方运往西方的香料和朝相反方向运的金银。但渐渐地,新的海外产品成为欧洲的主要消费品,其商业价值增长。这些产品包括新的饮料(可可、茶、咖啡)新的染料(靛蓝、胭脂红)。

材料四   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航海家们打破恐惧、挑战海洋的“无形之手”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要描述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过程。
(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选择了陆地”指的是中国实行了什么政策?导致中国“选择了陆地”的因素有哪些?
2021-04-26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池州市江南中学2021届高三1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