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据某学者统计,明代从洪武到嘉靖200年间主要实行“海禁”,隆庆、万历以后部分“开禁”,“海禁”时间是“开禁”的3倍;清代前期196年,39年“闭关”,157年基本开放,其中1757~1840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半闭关”。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
A.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B.旨在保护民族经济的发展
C.推动了国内各地区长途贩运贸易的兴起
D.反映出经济状况逐渐恶化
2 . 清朝政府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戍军。”这直接反映了清朝统治者
A.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B.大力推行“海禁”政策
C.加紧控制广大人民
D.保护远洋渔业发展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世纪的中国与荷兰

中国明末清初,商帮中的货币商人先后创办了印局、账局、票号等。金融机构的创新是明清金融革命的最重要内容,但遗憾的是它们的业务局限在汇兑领域。此外,由于缺少海上贸易的发展,丧失扩大发展的机会
荷兰阿姆斯特丹是17世纪的金融中心。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是历史上第一家现代意义的中央银行,有阿姆斯特丹市政的担保,很快成为欧洲国际贸易的票据结算中心,荷兰的利率也比其他欧洲国家都要低得多。银行不仅支持商品贸易,还支持股票交易

——摘编自任新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飘移轨迹与建设经验》等

材料二:16世纪开始,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货币贬值,物价猛涨。19世纪中后期,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用英镑支付,以英镑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形成。二战后初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

——摘编自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1)17世纪的中国和荷兰都进行了金融创新,但经济发展的结果却不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以“货币与时代的演变”为主题,对材料二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康熙时本有四口通商的规定,但几十年间,外国商船绝大多数开赴广州贸易,形成了固定的贸易路线和惯例。乾隆十二年(1717年),西班牙商船到福建、厦门贸易。当地官吏认为“吕宋(指西班牙)为天主教长,漳泉风俗浇漓。此等夷船终不宜使之源源而来,拟俊夷船回掉之日,善为慰遣,不使复来”。清廷的复示是:“此等贸易,原系定例准行,今若不令复来,殊非向来通商之意……慰遣之处,可以不必。”

—据《清实录》等整理


材料二 乾隆二十年(1755年),一些原在广州贸易的英国商船来到浙江宁波贸易,企图变更贸易路线,另开通商口岸。乾隆皇帝对此很犹豫,他担心外国商人在浙江活动,“浙民习俗易嚣,洋商错处,必致滋事”。由于要考虑浙江开埠的利弊,乾隆把原任两广总督杨应据调任I}}浙总督,要他对浙江通商进行调查。中英贸易长期在广州进行,形成了一个包括行商、粤海关监督、广东地方官员吏役在内的庞大的利益集团,他们垄断了对外贸易,得利其
多,不愿使贸易转向浙江。杨应据以粤民生计和两省海防为理由,力陈浙江通商的弊害。

—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对外经济政策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浙江官员应如何争取开埠浙江?
2017-12-04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咸宁市2018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清朝乾隆、嘉庆年间在广东顺德流行的一首《竹枝词》写道:“呼郎早趁大冈墟,妾理蚕缫已满车;记问洋船曾到几,近来丝价竟何如?”这反映了( )
A.海外贸易刺激了国内丝织业生产B.清政府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C.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生活D.近代中国经济半殖民地的性质
6 . 《九章算术》中的《均输章》第27题:“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关卡),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该材料记述的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府抑制商业的政策B.商业繁荣的景象
C.政府赋税的合理摊派D.市场管理的规范
2013-06-25更新 | 8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湖北咸宁鄂南鄂州高级中学高三11月联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