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清仁宗实录》中记载:“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据此可知,清仁宗拒绝与西方交往的原因是
①路途遥远②对西方器物认识不深③维护国家主权④天朝物产丰富
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021-01-02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精诚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一上·江苏南通·期中
名校
2 . 《东西洋考》中记载,海滨一带农民生活贫困,“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集体抢劫),其久潜踪于外者。既触纲不敢归,又连结外夷,乡导以入。”材料主要反映了
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B.明清易代政局不稳
C.小农经济的脆弱性D.海禁政策后果严重
3 . 斯塔夫理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有这样的记载:“1603年,马尼拉的中国人遭到一次大屠杀;邻近的大陆福建省的一位官员却宽恕了这一屠杀,并谴责海外所有的中国人都是抛弃祖先坟墓的人,是不值得皇帝关心的人。同样,1712年,皇帝颁布了一条敕令,禁止中国人在东南亚经商和定居。”其实质反映了
A.明清政府奉行的“华夷”观念B.明清以来的“海禁”政策
C.中国统治集团限制性的内向政策D.当时中国人浓厚的宗法观念
2020-09-25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郧阳中学、恩施高中、随州二中、沙市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4 . 《华夷变态》中记载,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有荷兰船四艘、英船三艘人航厦门,由于厦门货源不足,在泉州、漳州及福州等处,大量收购砂糖,并在别处收购,甚至造成砂糖缺货。这一记载说明,当时
A.海禁政策有所松动B.对外贸易口岸集中于福建
C.厦门对外贸易繁荣D.福建遭到了外国经济侵略
2020-10-07更新 | 72次组卷 | 2卷引用:皖豫名校联盟体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御倭杂著》卷一记载,“天顺(1457-1464年)以后,市舶权重,市者私行,虽公法荡然,而海上偃然(太平)百年,此乃通商明验”。据此推断
A.明朝始终严格执行海禁
B.当时民间对外贸易盛行
C.内地中心城市商业发达
D.海禁政策阻碍中外贸易
6 . 《明太祖实录》记载;“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于重法。”该政策的实施
A.抑制了商品经济发展B.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
C.禁止了官民对外贸易D.阻碍朝贡贸易的发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中期,以等级为特征的传统礼制进一步突破,知识分子阶层、商人阶层整体崛起,这些影响到社会风尚的变化。万历年间编纂的《通州志》记载,该地之前在饮食上很简朴,“贵家巨族,非有大故不张筵”,但如今“无故宴客者,一月凡几,客必专席”。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说:“国朝士女服饰皆有定制,洪武时期律令严明,人遵划一之法。代变风移,人皆志于尊崇富侈。”

——管汉晖、李稻葵《明代GDP初探》

材料二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下令开关,允许民间“远贩东西二洋”。明朝的这次“对外开放”迅速带来了对外贸易的繁荣。但是明朝的对外贸易呈现的是“一边倒”态势,出口量很大、进口量却很小,当时全世界白银产量中的1/2流向了中国,总数多达数亿两,明朝成了名副其实的“白银帝国”。富人阶层普遍喜欢囤积白银,一方面白银是财富的象征和避险的工具,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仍然不够活跃。而“重本抑末”政策对商人再投资也有鲜明导向。当时的社会排名是“士农工商”,当经商赚取到一定银子后,这些富人们往往不去扩大再投资,反而是去买田置地,需求端一直处于长期乏力的状态。大量白银没有进入消费领域,经济转入了通货紧缩。

为改变困局,尤其为了改善朝廷日益恶化的财政状况,明朝中后期接连实施了多次经济改革,包括嘉靖新政、隆万新政和张居正改革等。但这些改革的主要举措大多集中在财政税收领域,无法触及类似“供给侧”这样的深层次经济问题,无法回应新经济急需政策“松绑”的诉求。

——弗兰克《白银资本》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政府所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影响。
2020-06-23更新 | 60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A卷)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州府志》记载的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材料二   《康熙松江府志》记载:“农暇之时,(松江)所出布匹,日以万计,以织助耕,女红有力焉。”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马克思《资本论》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出的现象与材料一反映出的现象是否相同?为什么?
(3)材料三中清政府实行的“人为地隔绝于世”的政策,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0-02-09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据史料记载,海禁下的明代走私现象远超前代,既有民间百姓的走私活动又有外交使节和沿海兵勇利用官方便利的走私行为,该现象说明
A.明朝手工业品受到海外青睐B.利润丰厚令人们铤而走险
C.封建制度衰落腐败领域延伸D.政策失当致商业行为变异
10 . 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当时的经济政策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繁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三   况且提到这一段史实,尚要顾虑到一种历史名词的问题。我们无法忽略赵宋王朝期间,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和“文艺复兴”的说法。这些名目由少数日本学者发起,渐有西方和中国历史家效尤。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四   (洪武)十四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张廷玉等《明史·舆服志》

材料五   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广州十三行行商之一)伍秉鉴拥有资本达2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如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                                                                                     

     ——韩德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材料六   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或供应下一代有闲沉浸于传统典籍,参与科举,以便进入官僚行列。即使有人终生以商贾为业,仍会要求其下一代尽可能转向科举。因此,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                                               

     ——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全史·商贾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方式。为什么说“小农们……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中国“开展了一种‘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
(4)据材料四指出明朝推行的经济政策。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5)材料五反映清朝经济领域出现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6)试指出材料六作者的观点,并归纳出其论证的依据。结合时代背景分析造成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并说明其影响。
2020-04-26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